大气治理关键期,更要保持理性和定力!
转自:中国环境报
在“十四五”大气污染治理即将进入收官年之际,2024年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场却喜忧参半。喜的是经过全国各地奋力拼搏攻坚,空气质量持续向好的预定目标正在稳步实现;忧的是各地治理过程中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与历史遗留的污染顽疾相交织,正在对圆满完成“十四五”大气环境改善目标任务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进入秋冬季以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36”重点城市空气质量出现反复。有的城市污染程度同比出现不降反升的情况,有的城市连续两年没有出现重污染天气的优异表现在今年被打破,还有的城市污染程度起伏不定、时有意外高值出现。究其原因,除极端气象条件不断反复出现之外,一些地方工作定力不稳、不实、不到位的现象仍然存在。
比如,前段时期生态环境部主要领导采用“四不两直”工作方法赴多地一线检查,发现了污染治理不到位的问题,特别是机动车污染治理不扎实的问题比较普遍和严重;生态环境部重点帮扶工作组在各地指导工作时发现,多年积累的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问题整改不到位现象仍然存在;还有近期通报的南方一些城市出现空气质量反弹,涉及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不落实、伪造台账、制造停产假象等问题,更是令人震惊。
笔者认为,当前大气污染防治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均与一些地方在治理工作上缺乏理性认知、治污定力不足有密切关联。有的地方经过多年奋力拼搏,空气质量实现大幅好转,便过于乐观地认为空气质量已经实现根本好转、人民群众已经非常满意,于是出现了疏忽大意和时紧时松;有的地方面对经济复苏艰巨任务,没有正确把握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违规上马“两高”项目;有的地方消极迎合网上一些片面不实的舆论,将本应该守正创新坚持下去的治污好办法、好经验、好举措放弃或消极落实。上述这些现象和问题,如不及时纠正,将阻碍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进程。
明年是“十四五”大气污染治理收官之年,今年还剩下不到两个月时间,正是承上启下的关键期,不容懈怠。因此,当前各地特别是大气污染治理存在相关问题的地方,迫切需要从思想认识上扭转和纠正理性不够、定力不足的问题。
强化理性认知。满足人民群众对蓝天白云的期待,需要各地保持定力、齐心协力,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向着更高标准奋进。各地要理性分析空气质量改善的有利和不利因素,科学谋划部署、精准落实推进,不可有一丝一毫的动摇和松懈,更不可遇难而退、遇阻停步。
对于过往已经认定的真正有利于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好做法、好经验,诸如面临重污染天气时严控露天焚烧等,不应盲目放弃,导致前功尽弃。要吸取以往有的地方放松面源污染后所出现的时段性严重污染教训,切实保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
强化理性治理。从多次调研检查结果来看,挥发性有机物污染、“两高”项目污染排放、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弄虚作假问题的存在和产生,与地方在大气治理方面部署不严密、不系统,对新生污染物危害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循序渐进的理性治理举措有很大关系。
以机动车污染治理为例,多地发现的弄虚作假、敷衍治理问题,与当地对机动车污染贡献的认识不足、多部门合力打击第三方机构弄虚作假行为力度不够有关,使机动车超标排放成为影响大气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那些仍不清楚本地污染来源的地方、监管长效机制尚不完善的地方,有必要对本地各种面源点源污染进行大排查,在此基础上安排部署科学精准可持续的治理方案,并注重发挥多部门合力全链条打击违法问题。
强化理性应对。不利气象条件下形成的重污染对人体健康伤害很大,做好重污染天气应对可以有效减缓污染程度。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受多种因素影响,多地的重污染应急工作力度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削弱,甚至有的地方在应对重污染天气过程中,对于那些十分有力有效的应急响应举措也缩手缩脚。
应急晚一步,污染更严重。面对重污染天气,地方政府必须及时启动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并将减排措施落实到位,把管用的措施手段继续用好,坚持实事求是、守正创新、不动摇不松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