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烟云中的古南宁山水诗歌
《歌仙刘三妹传》所记唐代邕州秀才张伟望与刘三姐(刘三妹)对歌的传说。
◎木容
文学界有个颇为流行的说法:古代的大多数诗是可以唱的,所以称为“诗歌”。的确,古代笔记小说里,盛唐诗坛的风流人物,每次雅集的重头戏就是让歌姬演唱经典诗作或新诗,在座的诗人还以能听到自己的诗作被当场唱响为荣。当然,绝大多数古诗词的曲谱没能流传至今,那些千古名句,当年到底是怎么吟唱的,已难以追索。近年来,活跃在南宁演艺圈的仓庚唱古诗乐队,只能将唐诗、宋词重新谱曲、编曲,再加以演奏、演唱,是以古风亦有新韵。
南宁山奇水秀,绰约多姿,四季繁花,绿树成荫,自古以来不乏文人雅士为之吟诗作词。清末两朝帝师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翁同龢,尽管没有来过南宁,却也曾有“邕州山水天下灵”的古诗佳句(详见拙文《邕州山水天下灵——清末帝师翁同龢为南宁赋诗“打广告”》)。还有的古代诗人,面对南宁的大好山水,心情激荡之余,径直以歌名诗,令今人读之,亦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音韵、节奏之美,恨不得高歌一曲。可叹的是,这些以歌名诗之作,历代《广西通志》《南宁府志》,民国时期的《邕宁县志》,以及当代的新修地方志和《南宁历代诗词选》《邕城文典·邕城诗韵》等书籍大多数都漏收,仅有明代诗人董传策的《粤西山水歌》《青山歌》《响泉歌》幸运地被收入南宁当地方志或诗词集,其他以歌名诗的古南宁山水题材诗作(歌谣),如今已是识者寥寥,能不憾哉!
那些被遗忘的以歌名诗的古南宁山水诗作,何其美哉!笔者为此爬梳古籍,翻找出更多以歌(以及谣、曲、词、调等)名诗的古南宁山水题材诗作,竭力让其重见天日,如能吸引今人寓目,幸甚幸甚!
三位一体英华发外
诗与歌的融合,甚至诗、歌、乐、舞的融合,由来已久。春秋末期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原纂、西汉太学戴圣辑录《礼记》“卷十一·乐记第十九”记载:“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
朱光潜著、国民图书出版社1942年6月第一版《诗论》“第一章诗的起源·二诗歌与音乐、舞蹈同源”认为:“就人类诗歌的起源而论,历史与考古学的证据远不如人类学与社会学的证据之重要……诗歌与音乐、舞蹈是同源的,而且在最初是一种三位一体的混合艺术。”这一观点为近代及当代大多数学者所认同,而且在当代学界有更深刻的认知。
郭杰等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第一版《先秦诗歌史论》“第一章诗歌起源与远古乐舞·第一节诗歌艺术溯源”认为,诗歌起源于原始社会,在语言形成之初就伴随着社会劳动实践的需要应运而生,而且诗歌的节奏直接来源于劳动的节奏。除“起源于劳动论”外,该书还在第一章的“第二节其它理论撷英”列举了“起源于模仿论”“起源于游戏论”“起源于劳动论”“起源于巫术论”等学术见解,认为均有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该书第一章的“第三节远古乐舞掠影”还认为,三位一体的诗(歌)、乐、舞,是最古老的综合艺术形态,“舞蹈中伴以歌唱是必然的,而歌唱当然既包含诗,也包含乐。”
可以想见,在原始社会的南宁先民,已是诗、歌、乐、舞俱全,以之抒发情感,歌颂劳动之美、生活之美,然而那个诗、歌、乐、舞混沌未分的时代过于遥远,已无可详考。先撇开史籍不说,在古代民间传说的采风者笔下,第一首由有名有姓的南宁人创作并演唱的以歌(以及谣、曲、词、调等)名诗的古南宁山水题材诗作,居然和壮族歌仙刘三姐有关。
大家都知道,彩调剧《刘三姐》和同名经典电影中,刘三姐的情侣是阿牛哥;但大多数人可能没想到,阿牛哥的人物原型,乃唐代邕州秀才(清康熙九年担任贵州承宣布政使司贵阳府知府幕客的诗人陆次云撰《峒溪纤志》“志余·声歌原始”称其为白鹤秀才)张伟望。
刘三姐,在宋代古籍中记为“刘三妹”,据说是生于唐中宗治下景龙三年(709年)的岭南道贵州(今广西贵港市)西山水南村人氏。关于刘三姐的传说,自古以来在两广地区广为流传。明末清初,孙芳桂在岭南地区宦游期间采集风土歌谣、奇闻轶事,便根据搜集到的民间传说撰写《歌仙刘三妹传》(全文首见于清广西承宣布政使司浔州府推官吴淇辑录《粤风续九》“卷首”),所述最详。孙芳桂,字枝馨,明末山西行都司宣府右卫(今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人氏,入清,考取拔贡功名,清顺治十三年(南明永历十年,即1656年)得授广东承宣布政使司南雄府(今广东南雄市)同知,《歌仙刘三妹传》当作于其时。
邕州秀才一曲朗陵
话说唐玄宗治下开元十三年(725年)正月中旬,张伟望仰慕刘三姐(刘三妹)能歌之名,从邕州白鹤乡前往西山拜访,二人一见钟情,在西山之侧的赛歌台上盘歌对答、互诉情愫。《歌仙刘三妹传》述曰:“有邕州白鹤乡少年张伟望者,美丰容,读书解声律,造门来访。言谈举止,皆合歌节,乡人敬之。筑台西山之侧,令两人登台为三日歌……是日,风清日丽,山明水绿,粤民及傜、僮诸种人围而观之,男女数百层,咸望以为仙矣。两人对揖三让,少年乃歌《芝房烨烨》之曲,三妹答以《紫凤之歌》……少年复歌《桐生南岳》,三妹以《蝶飞秋草》和之。少年忽作交调,曰《朗陵花词》,甚哀切,三妹则歌《南山白石》,益悲激,若不任其声者。观之人皆为欷歔。自此迭唱迭和,番更不穷,不沿旧辞,不夙构,时依傜、僮诸人声音为歌词,各如其意之所欲出,虽彼之专家,弗逮也。于是观者益多,人人忘归矣……至今粤人会歌,盛于上元,盖其遗云。”
张伟望演唱的第三首诗歌《朗陵花词》,歌名中的“朗陵”,乃唐代郡名,朗陵郡的治所,就在今南宁市大部分城区内。明南宁府知府方瑜纂修《(嘉靖四十三年)南宁府志》“卷一·地里(理)志·区域”记载:“南宁……唐……为邕州,郡曰朗陵,属岭南道……天宝初,改朗宁郡。”可见,张伟望与刘三姐对歌的开元十三年,邕州郡名就是朗陵郡,后至天宝年间(742年至756年)才改名为朗宁郡。广西文库之一、黎学锐著、广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11月第一版《歌谣刘三姐》在《朗陵花词》下注称“朗陵,疑为‘朗宁’之误”,大谬。
为《歌仙刘三妹传》作注解的清河南承宣布政使司归德府(今河北张家口市宣化区)人氏彭楚伯,在其下注曰:“张(伟望),家朗陵,盛赞其乡上之美,欲刘从之以归也。”由此可知,《朗陵花词》正是第一首由有名有姓的南宁人创作并演唱的以歌(以及谣、曲、词、调等)名诗的古南宁山水题材诗作。当然,《歌仙刘三妹传》一般被归入“笔记体小说”,并非正史,也非野史。但孙芳桂言之凿凿,或有所本。《朗陵花词》未见全诗,仅存其目,也是一大憾事。
一日,笔者翻阅清沈学渊著《桂留山房诗集》,竟意外发现,沈学渊不忍心见《朗陵花词》等刘三姐与张伟望的对歌之作成为具体内容欠奉的千古绝唱,出于好意创作了《朗陵花曲》等填补空白。
沈学渊,字涵若,号梦塘,江苏承宣布政使司直隶太仓州宝山县(今上海市宝山区)人氏,嘉庆十五年(1810年)庚午科江苏乡试考取举人功名。其学富五车、诗才横溢,曾应邀重修《福建通志》。《桂留山房诗集》“卷二·补西山倡和曲六首”记载:“粤西傜、僮诸歌,大抵皆男女相悦之词。相传唐神龙中,有刘三妹者,居贵县之水西邨,善歌,与邕州白鹤秀才登西山高台,为三日歌……诸曲世都不传,而思慕哀怨之声,至今恍惚犹在。戏为补亡六章,犹是《巴渝竹枝》苗裔否?”
沈学渊所补的六首“西山倡和曲”中,《朗陵花曲》曰:
君不见,
朗陵花朝开暮落飞黄沙。
蝴蜨寻花怨秋草,
秋花不及春花好。
朗陵花兮悲春秋,
青龙江上风波愁。
请将江水照明镜,
昨日红颜今白头。
朗陵花,堕秋雨,
莫待无花空折枝,
红泪丝丝湿金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