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中储粮人 | 董德良:以匠心守护“粮”心
作者 | 《中华儿女》记者余玮
编辑 | 陈晰
编者按
“备者,国之大命也”。作为涉及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国有大型重要骨干企业,中储粮肩负着执行国家粮食宏观调控政策、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职责。广大中储粮干部员工“为国储粮、储粮报国”,为服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不懈奋进。
本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栏,本刊特别推出“最美中储粮人”专题,走近中储粮的基层典型、模范,从他们的故事和精神中,感受中储粮在服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实践中永葆赤诚、挺膺担当、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展现中储粮人奋进“二次创业”新征程、建功“大国粮仓”新时代,在助力推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中担当作为。
平凡的岗位,不凡的坚守!
2024年10月11日下午,中储粮集团公司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暨“最美中储粮人”发布活动在京举行。中储粮成都储藏研究院高级工程师、“董德良建言献策工作室”负责人董德良荣获“最美中储粮人”称号。从发布活动的颁奖现场到云上直播平台,现场观众和线上网友都从董德良等“最美中储粮人”身上汲取奋进力量,从现场一次次热烈的掌声、网上数不清的点赞中可以感受到,大家为中储粮人坚定为国储粮的信念而感动。
董德良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以责任履行使命,用担当诠释忠诚,走过一个个春夏秋冬。创新笃行,是董德良逐梦的方式。他把“责任”写进岗位,把“使命”融入理想信念,以匠心守护“粮”心,用行动书写着中储粮人对管好“大国粮仓”的使命与追求。
为粮食“智检”提供技术支撑
30多年来,董德良一直从事粮油质量检测技术及相关仪器设备的研发工作。立足本职岗位,聚焦中储粮集团公司主责主业,围绕一线粮库面临的痛点、难点问题,带领团队深入研究、攻坚克难,努力为中储粮“二次创业”贡献智慧和力量。
为解决粮油质量检测工作中存在的人工感官检测指标多、客观性差、检不准、劳动强度大、自动化检化验仪器设备少、检测技术落后等技术难题,董德良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地方和集团科研项目20余项,主持和参与开发了电子粉质仪、电子拉升仪、实验室小麦磨粉机、粮仓深层扦样器、粮油滴定分析仪、实验室小型碾米机、实验室粮食样品自动分样器、全自动脂肪酸值测定仪、小麦不完善粒检测仪等20余项粮油检化验仪器设备,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开发了多项首台套仪器设备,引领并推动了行业技术的进步。他的成果已被广泛应用于中储粮集团粮库、粮油质检机构、粮油加工企业,仅近5年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过亿元,为企业和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近年来,针对实验室样品分样过程中子样代表性难以保证、效率低、劳动强度大、灰尘大的难题,董德良组织开发了实验室粮食样品自动分样器,该设备采用钟鼎式分样原理,通过机电一体化设计,模拟人工分样,实现了混样、分样过程的自动化。设备通过预设程序,在软件系统的控制下,自动完成混样、分样过程,分样后子样质量重复性和子样代表性满足要求,能够满足不同粮食种类检测样品需求量的分样;分样过程中,实时动态称量,自动缩分,可按需要重量分取样品,明显降低了检验工作劳动强度,极大改善了分样工作环境。该项目成果已获得8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1项。该设备2016年通过国家粮食局标准质量中心组织的适用标准验证测评和中国粮油学会科技成果评价,2019年获中国粮油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22年入选中储粮集团公司科技成果推广目录。
稻谷和玉米的脂肪酸值指标是粮食储存品质判定的主要依据。为了解决脂肪酸值人工检测过程中存在步骤多、操作复杂、使用器具多、耗时长、干扰因素多、终点判定难等问题,提高脂肪酸值检测结果准确性,提高检测效率,降低劳动强度,董德良带领团队近二十年持续研究脂肪酸值检测技术及仪器,从测得准到检得快、检得方便,不断完善提升,先后开发了稻米脂肪酸值测定仪、粮食多功能滴定分析仪、全自动脂肪酸值测定仪等多代仪器、设备。现在的脂肪酸值自动测定系统可快速、自动检测稻谷、玉米的脂肪酸值指标,实现了进样、移液、加液、滴定和清洗的脂肪酸值指标检测连续作业,达到快速、自动检测粮食脂肪酸值,有效避免人为误差,提高检测效率。开发的配套前处理设备采用离心技术,改进样品前处理技术,提高了提取效率。粮食脂肪酸值自动测定系统的推广应用,将使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得以提高,检验结果更客观、更科学,结果更具可比性,有效解决了我国稻谷、玉米质量检测中遇到的突出问题,有利于维护农户、企业和国家三方权益。该系统为指导稻谷、玉米合理轮换、安全储粮提供了可靠的数据信息,为现代粮食流通体系和质量监测体系提供了技术支撑,为国家标准检测技术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技术手段,有效降低储粮风险,减少储粮经济损失。该成果已获得10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1项。经中国粮油学会科技成果评价,该技术国际领先,获2021年中国粮油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入选国务院国资委2022年《中央企业成果推荐目录》。
针对粮食不完善粒检测过程中,人工检测劳动强度大、专业要求高、感官检测标准不一致等系列问题,2016年中储粮集团公司立项,面对当时国内外“资料少、产品无、技术难”的困境,董德良组织中储粮成都储藏研究院技术人员攻艰克难,在长达8年的时间里,开展了3次重大技术路线调整、4次样机迭代、20余版样机试制、400余项技术改进,开发出了JBWSL-M型粮食不完善粒检测仪。该仪器运用了机器识别、自适应振动等多项独有技术,实现了粮食图像实时采集、粒粒识别、颗颗分析,效率较人工大大提高。目前,已获专利授权近30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近10项。2021年,作为“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的核心成果通过了中国粮油学会科技成果评价;2022年,小麦不完善粒检测仪被国资委选入中央企业成果推荐目录,在中国粮食交易大会、中国食品博览会和系统内多个成果推介会进行了展示,得到了集团各级领导和产品用户的充分肯定;2023年,通过了国家粮食物资储备局标准质量中心组织的小麦不完善粒检测仪适用标准验证测评,取得了市场准入资格。粮食不完善粒检测仪将大幅度降低人员专业要求和检测门槛,降低工作强度、提升检测效率,保证检测结果客观公正。
“传帮带”培养科技创新研发队伍
从事科研工作,董德良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创新思维,也要注重团队合作,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优势。要保持对前沿技术的关注和学习,不断拓宽自己的研究视野。
中储粮“最美中储粮人”颁奖现场
在小麦不完善粒检测仪的8年研发过程中,董德良遇到了很多困难和问题,经历了3次重大技术路线调整。第一次是2017年第一代样机出来,需人工布料,检查时间长,检测精度也不够,再研究下去也没有意义,技术路线必须推倒重来。于是,重新进行了结构设计,进样改为自动振动进样,透明圆盘玻璃传送,粮食籽粒外观图像采集由扫描仪扫描转为高速相机。第二次是2018年二代样机研发出来后,实现了自动进样,检查时间缩短到4分钟,基本满足用户的需求,图像的清晰度也提高了。但经过测试粮食不完善粒的识别率还是不够,为此项目组率先将机器视觉深度学习人工智能技术用于小麦不完善粒的识别,解决了一直困扰的不完善粒特征不确定性导致的识别率偏低的问题。第三次是2023年,为了智能扦检系统研发的需要,需进一步提高检测效率,不仅针对小麦、玉米的不完善粒检测,还需对稻谷和大豆质量指标进行检测,将单颗粒检测变为多颗粒检测,改变了进样方式,增加图像拼接、图像匹配、图像分割等算法,新建稻谷、糙米、精米和大豆的图像数据库。
每次重大技术路线调整,都是项目进行到瓶颈的时候。面对困难和问题,董德良从不埋怨,总是积极想办法去解决,努力寻求探索前沿技术的应用,他经常组织项目团队成员针对问题进行技术交流和探讨,鼓励大家开动脑筋、畅所欲言、大胆设想、小心求证。整个项目团体涉及专业较多,既有粮油质检、结构设计、电气控制、图像处理、算法设计,还要了解相机、灯光等相关知识,这就要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精神,调动每个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共同去解决问题。
董德良深知,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整个团队共同进步,才能真正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因此,他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注重因材施教、言传身教,倾力培养了一批创新骨干人才和高水平技术人才,激发和引导身边同事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鼓励他们积极加入到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的行列中来,有的已走上中层管理岗位,多人取得高级技术职称,多人获得“成都工匠”、“青羊工匠”,多人牵头主持承担国家和集团科研项目。
作为中储粮集团公司首个党外人士建言献策工作室负责人,董德良有效利用工作室平台,大力组织党外知识分子围绕科研生产、经营管理、改革发展等方面开展建言献策和创新研究,致力把工作室打造成为成都储藏院的智囊团、科技创新的攻关队、党外人才的培养基地。该工作室1篇调研报告入选国务院国资委中央企业统战人士优秀调研报告。他满怀激情地表示,希望通过工作室,研发出更多新技术、新成果,让每一粒粮食都能得到最好的保护,让每一项创新都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效益,为探索出做好新时代国有企业统战工作的“中储粮模式”作出积极贡献。
为守护“大国粮仓”献智
1970年出生的董德良,从四川工业学院食品工业系食品机械专业毕业至今始终在成都储藏院工作。深耕科研一线30余载,他攻克了大量瓶颈难题,取得了系列科研成果,以实际行动展现了中储粮人的劳动之美、奉献之美以及“为国储粮、储粮报国”的责任担当。诚如受访时,他本人所说:“虽已过知天命之年,但我始终对中储粮和成都储藏院事业充满感情,对职业充满激情,因为热爱才能干出成绩、回馈企业。”
身边的同事说起董德良,无不由衷地敬佩他30多年如一日不厌其烦地从事科技产品研发,为高效解决粮油质量检测工作中的难题而不懈努力,并积极组织或参与制订修订国家、行业标准,一次次主持和参与国家、地方和集团科研项目。
董德良为人谦和,能够“不耻下问”、认真听取多方意见建议。在很多人眼中,他是个少言寡语的“行动派”,不善言辞,却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守护着“大国粮仓”。他低调踏实,无私奉献,从不跟组织谈条件、要待遇。为推动科研项目早日见效,节假日也经常钻研业务,家里大事小事全靠妻子一个人承担,对女儿的陪伴教育更少。据了解,粮食自动分样器在中试的时候,仪器出现了以前研发测试时从没有发生过的随机性故障,这种问题有时要上百次测试才会出现。当时中试的设备正处于十多家直属粮库应用测试阶段,一出现故障,就需要停机后人工清理,非常麻烦。为此,董德良带领项目组成员查找分析问题,设计测试方案,多次请外面的专家帮忙诊断,带领团队进行反复测试分析,前后持续了一个多月才终于找到了原因,最终得以解决,最大程度地减少了损失。自董德良身上,分明可以看到新时代中储粮人传承弘扬“宁流千滴汗,不坏一粒粮”精神的身影。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责任是最强的动力。30多年风雨兼程,董德良以极致匠心守护着国家的粮食安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端牢中国饭碗,保障粮食安全”的职责。在采访时,记者获悉:董德良这些年来获得中国粮油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2次、三等奖5次,获得2020年中储粮集团公司科技创新二等奖,获得2024年中储粮集团公司科技创新奖,被授权国家专利129项,其中发明专利24项。此外,他发表相关论文50余篇,组织或参与了20余项国家或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目前,相关的仪器设备和标准广泛应用于中储粮基层粮库和各级粮油质检机构,推动了行业技术进步,为社会和企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初心如磐,笃行致远。董德良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和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感动着大家。他坚守储粮初心、发挥技术专长,率先垂范,发扬传帮带精神,为中储粮粮食质量体系建设和人才队伍培养作出了积极贡献。
这就是董德良,一个将对储粮事业的热爱书写在岁月长卷中,以无怨无悔的坚守点亮每一个平凡日子的人,一个以智慧与汗水默默为守护“大国粮仓”作贡献的人!
[ 本文刊于《中华儿女》杂志2024年第1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