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选联合国“自然城市”平台,贵阳市凭什么?
多彩贵州网讯(本网记者程曦)日前,在哥伦比亚卡利市举行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16)上,公布了新一批“自然城市”入选名单,名单显示贵阳市入选“自然城市”平台,成为全国第二批、贵州省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城市。
入选联合国“自然城市”平台,贵阳市凭什么?
11月8日,在贵阳市召开的相关新闻发布会上,贵阳市生态环境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徐昱在介绍时表示,贵阳市成功入选联合国“自然城市”平台,主要得益于五方面优势。
思想与行动同向。近年来,贵阳市深入实施“生态立市”战略,不断补齐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短板弱项,污染防治成效明显、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绿色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爽爽贵阳”的城市品牌底色更浓、成色更足,尤其是多年不懈努力形成的“一河清流、百山拥城、千园竞美”山水林城格局为入选奠定了坚实基础。
制度与体系并重。贵阳市以制度为抓手,以体系为支撑,精准聚焦评估体系的各项指标,印发实施《贵阳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贵阳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2023—2035年)》及系列工作方案,细分创建任务并一体推进。先后完成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典型案例及长江经济带警示片指出问题整改等工作,持续巩固提升“优良生态环境优势”,进一步为参选加分。
发展与生态共进。贵阳市始终锚定高质量发展方向不动摇,深入实施“强省会”行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思路走深走实,产业结构进一步转型升级。新能源汽车产业、磷化工产业、电子信息制造业蓬勃发展,数实融合赋能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同时,贵阳市凭借独特的气候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条件,孕育了“修文猕猴桃”“花小莓”“印象硒州”等知名农产品品牌,并且成为全国十大“绿色旅游实践优选目的地”之一。截至2023年,全市绿色经济占比达到49%,数字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0%,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8%,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逐年下降,包括林业生态旅游在内的林业产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
创建与示范交互。入选“自然城市”平台,是贵阳市坚持以创建、示范为突破口,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一项实践成果。从2017年观山湖区成功创建全国首批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乌当区成功创建全国首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到2023年贵阳市成功创建第七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市累计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5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5个、自然保护地26处(7处国家级);并在全国率先启动全域生物多样性调查,发现生物物种7691种,发现动物类新种4种,微生物类新种3种,发现洞穴生物物种221种,实现了从“零”的突破到“多点开花”,再到“全域”提升的蜕变。
治污与提质协力。贵阳市始终坚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这一硬仗,久久为功,守牢生态环境底线。2022年,全市环境空气质量、国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县级以上城市建成区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置率、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实现5个100%;2023年,全市国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优良率、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地下水国考点位水质达标率、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置率、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村占比等实现7个100%,生态环境质量实现稳中改善。
目前,全市实现乡镇级大气微型监测站全覆盖;49座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216余万吨,城市污水处理率超过98.5%,30处城市黑臭水体全面消除,“母亲河”—南明河在综合治理实践中创造了4项全国第一,入选生态环境部第二批38个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医疗废物条码管理在全省率先实施,成功入选国家“无废城市”建设名单;“环境修复+开发建设”污染地块治理方式等多个环境治理模式正在持续探索和深入推广。
一审:罗亚楠
二审:李柏杉袁小娟
三审:李 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