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铁民:中国车企国际化战略已经进入攻坚期和关键期
转自:光明网
光明网讯(记者杨亚楠)当前,新能源汽车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发展,不仅推动着交通领域的绿色革命,更带动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迅速崛起,构建起以新能源汽车为核心,涵盖储能充电、智能网联等多领域的绿色出行生态体系。
然而,中国的新能源汽车行业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国际贸易壁垒增加、国内市场竞争激烈、技术创新迭代迅速等等。在这样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未来在哪里?发展趋势和政策导向是什么?企业又将面临着怎样的战略选择呢?
在日前召开的“产业政策与企业战略——以新能源汽车行业为例”为主题的第5期北大光华学者沙龙上,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组织与战略管理系副教授王铁民表示,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崛起,是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志企业的三者合力。
中国的汽车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大到强的发展阶段。根据第7次人口普查显示的数据,截至2020年我国千人汽车保有量大约是225辆。“美国等国家花了比较长的时间,才达到千人汽车保有量200辆的程度,而中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达到了。”王铁民说。
在王铁民看来,中国汽车产业从大到强的转变,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是全球各区域市场的汽车销量分布。在2021年,中国(大中华区)就已经占到了全球的30.4%,而同期北美(含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仅占到22.1%,欧洲(含俄罗斯、独联体和英国)占到20.9%。到2023年,中国的汽车产销量已经双双突破3000万辆。
其次,是中国汽车产业出口销量的快速提升。2021年,被普遍看作中国车企出海的新元年,全年出口219万辆,超越韩国成为世界第三汽车出口国;2022年,全年出口达到340万辆,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二汽车出口国;到2023年,全年出口达到491万辆,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一汽车出口国。
第三,就是中国新能源车的迅猛发展。2024年1-9月,新能源汽车国内销量739.2万辆,同比增长35.6%;新能源汽车出口92.8万辆,同比增长12.5%。而7-9月,中国国内市场的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连续三个月超过50%。
“如今,以比亚迪等为代表的中国领先新能源车企业,已开始着手布局,面向全球市场持续输出其技术和生产制造的竞争优势。中国的品牌车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实现了‘换道超车’。”王铁民说。
王铁民认为,在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换道超车的这一过程中,我国的产业政策发挥了很大作用,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崛起,是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志企业的三者合力。
“当新技术涌现的时候,你要允许一定的市场竞争去优胜劣汰,把准入门槛放的稍微低一点。但是到了一定的时间以后,市场自然会淘汰一部分没有竞争力的企业,那时再说毫无门槛的放所有企业进来,就有可能造成资源的浪费。”王铁民强调。
王铁民指出,目前中国的新能源汽车行业有两个显著现象,一是主体多样,二是行业内卷。各类主体中的强者并不是预定的,而是在市场中拼杀出来的。在王铁民看来,首先要有准确的战略定位,其次要投入早且有定力,最后则是比拼体系能力,如品牌力、产品力、服务力等体系能力。
“我们建设统一大市场以后,对待新能源车企的发展,基本上没有什么差别对待。但是为什么企业间的表现会有那么大的差异,企业层面的原因占大多数。除了早期打的基础不一样,还是后期的不断努力。有的企业选择更对,厚积薄发、科创研发、渠道品牌等等都已经形成了基础和规模,这是销量、利润产生差异的根本原因。”王铁民说。
在她看来,纵向一体化的企业反应更灵敏,它在“市场内卷”的时候成本控制的也更好,所以也容易存活下来,取得胜利。但当一个产业不再那么新了,进入到了稳定发展期的时候,那一定是有专业化分工的,不会个个都是纵向一体化的,没必要、也不可能做的都很好。
“目前,中国车企国际化战略已经进入攻坚期和关键期,首先要做到经营理念的转变,一是放眼全球、布局全球,二是步步为营、长期主义;其次要做到经营能力的提升,正如上汽、吉利、比亚迪、蔚来汽车等中国车企在国际化过程中所做的那样。”王铁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