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产业生态初步形成,驶上“快车道”的中国企业面临哪些危与机?

2024-11-08 20:43:00 - 21世纪经济报道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费心懿实习生朱可鑫宁德报道 去年联合国气候大会上达成的“阿联酋共识”,首次强调要“转型脱离化石能源”,并提出到2030年将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提高到目前的3倍,将能源效率提高到目前2倍的目标。

根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的计算,要实现“阿联酋共识”所设定的目标,全球的储能容量需要增加6倍。

11月7日,2024世界储能大会(下称“大会”)在福建省宁德市开幕,聚焦储能市场应用、前沿技术、产业生态、商业模式等多领域,共话储能行业高质量发展。

与会人士认为,储能市场前景广阔,目前全球能源结构加快调整,而新能源的快速发展也对储能产业加快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在政策机制和市场驱动下,我国已经逐步建成了品类齐全、配套完整的新型储能产业体系。

中企分享全球市场红利

工业和信息化部总经济师、办公厅主任高东升在大会上表示,储能是加快推动能源绿色转型的重要支撑,我国储能产业规模快速增长,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产业生态初步形成。

近年来,我国储能行业迅速发展。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我国新增新型储能装机直接推动经济投资超1000亿元,带动产业链上下游进一步拓展,成为经济发展“新动能”。

据CESA储能应用分会产业数据库在大会上发布的报告,2024年1~9月,全国储能电站投资新增1241.42亿元,涉及645个项目,项目规模达37.79GW/94.88GWh。储能企业的融资活动也呈现强劲增长趋势,共完成257起融资事件,融资总额超过260亿元。

与此同时,中国企业正在实现快速降本。目前,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度电成本约为0.3元/kWh~0.4元/kWh,CESA预计,2030年其有望降至0.2元/kWh。事实上,度电成本是影响储能项目投资收益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过,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价格竞争愈演愈烈驱动中国企业走向市场成熟、产品单价高的海外市场。

据CESA储能应用分会产业数据库统计,目前美国、东亚、欧洲和澳大利亚引领了全球新型储能市场的发展,合计占有超过全球市场的90%。而中国的储能企业正在走向全球市场,分享全球市场发展红利。

2024年1~9月,中国储能企业在海外市场拿下的订单超过85.78GWh,其中亿纬锂能、阳光电源分别在美国和沙特斩获19.5GWh、7.8GWh订单,接连刷新全球最大储能订单记录。

中国的产业链优势也在全球加速释放,市场逐渐向优质头部企业集中,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瑞普兰钧、海辰储能、中创新航、国轩高科、欣旺达等15家企业在美国、欧洲、中东、东南亚等地投产、拟建、在建的产能达638GWh。

其中,宁德时代、亿纬锂能、远景动力、国轩高科、海辰储能在美国的产能布局超过200GWh,且多数项目投产时间在2026年。而值得注意的是,2026年是美国对中国非电动汽车的锂离子电池征收关税的年份。

此外,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在本次大会上,国际可再生能源署面向全球首次发布了储能专题研究报告《光伏与储能助力能源转型》。这份由宁德时代牵头编制的报告,也是首次有中国企业深度参与的全球储能研究报告。

报告谈到了促进光伏和储能部署的三大推动因素:政策与激励措施、电网灵活性改造、行业标准和认证体系的建立。

“针对光伏行业相关的标准和认证是广泛存在的,然而在电网以及储能行业中,有若干项内容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标准和认证工作。”国际可再生能源署知识、政策、金融中心主任劳尔·阿尔法罗·佩利科在大会上表示。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客户官、市场体系联席总裁谭立斌也谈到,报告中将建立全球储能装机目标、国家层级储能装机目标并纳入到国家能源发展规划中予以执行。这两项目标将推动全球和各国设定具体量化目标,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关键资源更多地集中到储能领域,极大提升全球储能装机增长速度与市场规模,实现全球储能与可再生能源保持步调一致。

此外,该报告还对储能安全给予了极高的重视度。当前,由于缺少安全标准和实践检验,部分质量不达标、安全设计缺失的储能产品在市场上流通,给储能行业健康有序发展造成了障碍。为此,报告呼吁完善储能安全标准体系,并鼓励各国现有标准体系在国际层面的协调互认,同时通过国际合作,推动产品合规以及建立实证平台推动标准执行。

行业标准建设滞后

安全与可靠的新型储能是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一环,在源、网、荷侧都将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

不过,在大会开幕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理事长舒印彪提到,新型电力系统对安全高效储能提出了迫切要求,但目前我国在储能领域相关标准建设明显滞后,在国际标准组织中的话语权还不够,与我国在全球储能技术水平、产业规模等方面的领先地位严重不匹配。

“对标国外,我们的标准体系不够完善,电池储能系统体系化欠缺,标准不够严格,存在差距。”能源互联网规划设计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长聘教授、新型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程林表示,建立统一的电化学储能系统安全指南势在必行。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碳中和能源研究院院长赵天寿也在大会主旨演讲上谈到,“中国光伏和风电技术发展迅速,国际领先。但要进一步提升规模,储能技术尤其是长时储能是重中之重。国家和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储能技术的创新和产业化进程。同时,需要完善相关政策和市场机制,为储能技术的商业化应用创造良好的环境。”

在产业端,也存在产业发展初期普遍存在的问题。

正如宁德时代董事长兼CEO曾毓群在大会开幕式上谈到,在发展过程中,很多企业把储能行业当作是一个低门槛的金矿,抱着短期淘金的心态进入,以至于行业现在野蛮生长,乱象频出。

曾毓群强调,“作为能源转型的关键基础设施,储能行业不能‘乱’,但能源转型的需求也要求我们绝不能‘慢’,行业必须在快速增长中同步实现高质量发展。”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