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柳丨美欧金融监管政策偏好的形成逻辑及其比较

2023-02-08 11:22:59 - 市场资讯

汤柳丨美欧金融监管政策偏好的形成逻辑及其比较

汤 柳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国际金融与国际经济研究室副研究员

原文载于我所学术期刊《金融评论》2022年第6期。以下内容为《金融评论》请作者根据原文撰写的简要版学术观点介绍,可谓取其精华,以飨读者。

平衡金融稳定和经济增长是各国金融监管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尤其是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各国开展金融监管改革的大背景下。尽管美国与欧盟的金融监管目标基本一致,但是二者的监管政策及其偏好却存在明显差异。美国与欧盟的金融监管比较分析研究,一直是金融监管和国际政治经济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旨在通过研究分析美欧金融监管政策偏好的微观机制,揭示美欧金融监管政策制定的形成逻辑。

金融监管在调整金融供给量的同时也增加了监管成本,不同的金融监管当局对监管成本与收益的权衡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得以体现并最终形成不同的政策偏好。本文通过对美国与欧盟关于巴塞尔协议III的执行、系统重要性机构监管以及金融科技监管政策的比较分析发现,美国金融监管当局侧重于通过短期监管负担与金融稳定收益之间的权衡来实现监管效率的最大化,突出“量身定制”的政策偏好,通过确立不同分类标准,实现金融监管的灵活性与多样性,并鼓励金融创新。欧盟金融监管则表现出制定“单一规则”的政策偏好,试图通过建立公平市场环境而最终取得金融稳定和经济增长的长期收益,因此无论是最低资本要求、系统重要性机构还是金融科技监管方面,形成欧盟统一标准以建立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是欧盟持续追求的重要目标。

美欧通过不同的监管效率权衡原则形成不同的政策偏好,具有逻辑合理性,但也存在弊端。美国的成本效益分析暴露其“美国至上”的实用主义弊端,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强调金融监管行动的短期利益与报酬,而不关心其中的是非曲直以及长期后果,无法在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方面实现可持续性的提升,也未能对非银行系统重要性机构的风险形成有效约束。二是美国监管当局对银行机构量身定制的监管效率原则,对于非银行系统重要性机构的监管却并不可行。三是疫情下的宏观经济政策导致银行资产负债表扩张和银行体系资产结构发生改变,银行存贷行为的变化进一步影响政策实际效果。欧盟跨期效率权衡原则的主要弊端在于重视现行规则的制定过程而缺乏对最终结果的充分评估,也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银行监管效率论证的公平性和准确性存疑,二是监管偏好的可持续性,三是监管效率衡量原则的可行性。

依照监管政策偏好的形成逻辑,美国短期的监管政策效果优于欧盟,更好地实现了短周期内的经济增长与金融稳定的政策目标。尽管如此,在当前国际变局与规则重构的大背景下,欧盟“单一规则”的政策偏好有释放可持续增长的潜力。为此,我国应充分了解美欧金融监管的政策偏好及其形成的背后逻辑,掌握二者监管政策对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的中长期效果,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位的”,在经济增长中增强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金融监管政策体系。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