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春节焦虑症”吗?当代年轻人在“花式整顿”过年中寻找自洽
转自:上观新闻
年关将至,
陆陆续续有回家过年的
年轻人开始了返乡生活。
有的开始帮家里带娃,提前感受带娃生活的不易,有的开始“有眼力见”地主动承担起了家务重任,主打一个不吃闲饭;有的或自愿或被迫开始了年度重头大戏——相亲。有人还在工作岗位上守好最后一班岗,有人仍然在犹豫不决,刷着12306上的余票……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过年回家对很多人来说,很大的意义在于归属感,是自己的避风港,为自己的下一年“充电”。但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也有人一想到快过年了、要回家了,就充满了焦虑,平时漂泊在一线大城市的他们一边思念家人,想利用过年假期阖家团圆,一边又害怕应对各种人情世故。
是什么让年轻人面对回家过年如此焦虑?
首先是归家的各种花销让不少刚踏入职场的年轻人犯了愁。往返费用比想象中要高,还要给爸妈、长辈买年货和礼物,甚至还要给未曾谋面过的小朋友准备压岁钱,算完了发现自己刚发的年终奖也所剩无几。绞尽脑汁地抢回家的车票、为了避开春运高峰得提前请假、拎着沉重的年货和行李赶路……
一路闯关回家过年,打算全身心放松享受新年的第一个长假,结果却发现过年合家团聚时面对父母和亲戚的关心,越来越像一场家庭版的年终汇报,甚至比职场版的更让人“汗流浃背”。
“一个月拿多少?年终奖发了多少?”
“有对象了吗?要抓紧了啊!准备什么时候结婚?”
“买房了吗?首付攒了多少了?”
……
有多少过年回家的年轻人
败在这一句句
“爱的灵魂拷问”之下?
这种春节期间的家庭对话常常充满同辈间的比较,以及来自长辈的期望,而当代年轻人面对的时代挑战与父辈不同,代际之间的沟通缺乏理解,让年轻人一面对这样的场景就难掩尴尬与局促。
也许在长辈眼中,初入社会的年轻人还是未成熟的“小孩”,他们在催着我们,在人生的各个节点完成传统的要求。每到过年,两代人之间的代际矛盾会集中爆发,年轻人一边渴望亲情与团聚,一边又渴望脱离束缚。
但比起一味地逃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勇敢地用自己的方式“整顿过年”。
不知道该怎么和亲戚们social?不少年轻人开始在网上分享各种“过年应对亲戚话术”,主打一个互帮互助,甚至用起了近年兴起的AI技术,生成应对各种话题的“优雅回怼”策略。
飞机票涨价,春运高铁票难抢?不如让已经退休在家的父母“反向过年”,既能避开出行的高峰期,又能免去走亲访友尬聊天的尴尬,还能让父母得以走进自己的生活,更加地理解自己日常的生活环境。
心疼父母每次忙活一桌年夜饭太过劳累?年轻人开始接过年菜的“置办大权”,做好各个超市的年菜攻略一一下单,吃多少备多少,既不浪费,也不用起早贪黑处理食材,也不用一锅菜从除夕吃到初五。
过年的活动不再只是从初一到初五换着地方唠嗑、打牌、打麻将、吃饭,春节旅游也成为了“新年俗”,更多的年轻人愿意用假期带着爸妈一起,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看看世界。
抛开那些让人焦虑的代际问题,
年轻人们发现
自己对新年依然充满期待,
对千百年的传统仍有浓烈的祈盼。
经历“期待过年、抗拒过年、主导过年”的循环后,越来越多尝试成为“过年主理人”的年轻人发现,自己并不是害怕过年,只是想找一个自洽的方式把年“过好”,好好拥抱春节。
新旧年俗交替流转,
春节的多元
也让每代人各有各的欢喜,
才使得过年的烟火气不断蒸腾。
对中国人来说,春节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节日,代表着对家的思念、对团聚的渴望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期许。年就是聚,是抛开世俗凡事与爱的人相聚的时刻。也许,回家不是过年唯一的目的,与爱的人平安喜乐地相聚在一起,才是过年的最重要意义。
记者:蒋文婕
图片:网络截图、图虫创意
编辑:路景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