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龙虎斗”,而今“将相和”,南通两大家纺市场如何摆脱“散装”困境

2024-02-08 10:30:47 - 媒体滚动

转自:上观新闻

昔日“龙虎斗”,而今“将相和”,南通两大家纺市场如何摆脱“散装”困境

“中国家纺看南通”,南通家纺名气很大。其实在南通,原先家纺产业发展呈现“散装”局面——能称得上产业集聚区的市场有两个:叠石桥市场和志浩市场,两大市场分属两个相邻的行政区,由海门区三星镇和通州区川姜镇各自独立管理,多年来,一直是近在咫尺、明争暗斗的“冤家”。

产业发展上同质化竞争,基础设施建设上严重滞后,“龙虎斗”逐渐制约当地发展。2020年11月,作为南通市委市政府的派出机构,南通国际家纺产业园区成立,试图“缝合”两大市场。其他园区成立时往往是一张白纸,这里却已发展将近40年,每年交易额超过2300亿元,区域内市场主体将近8万家,常住人口将近40万,其中外来人口大约25万。两大市场运行各有惯性和规矩,园区的“缝合”工作难度可想而知。

南通国际家纺产业园区正在进行的探索,对长三角多地都有经验借鉴意义。随着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不断深入,各地意识到,协调交界区域建设,整合边界资源,于当地发展而言,有时能创造意想不到的价值。比如,在上海,大虹桥商务区的开发涉及长宁区、闵行区、嘉定区、青浦区等;在沪苏浙三地交界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不断迈上新台阶。

3年过去,南通国际家纺产业园区实践情况如何?

昔日“龙虎斗”,而今“将相和”,南通两大家纺市场如何摆脱“散装”困境

川姜镇的微供市场。

“三不管”

地图上查不到,但当地人都知道,叠石桥市场和志浩市场中间,曾有一个标志性“建筑”,叫限高门。

限高门建在海门区三星镇和通州区川姜镇的交界线上。过限高门到三星镇,是一片商业楼宇,连接商圈内部道路,比较狭窄,弯道也多;而在川姜镇,限高门另一侧,是宽阔笔直的主干道。当地人告诉记者,限高的目的是限重,限高门顶部的栏杆限制大型货车通过——因为两镇规划不同,道路能级有别,部分路面铺了道板,若车辆载货太多,恐怕会压坏。

家纺市场经营繁忙。一到下午3点,市场各经营户集中发货。一边市场有叠石桥物流园,另一边有飞鹤物流园,两家物流园在不同的快递线路上各有优势,共同织成每天发往全国250万件快递的物流网络。运货的车辆来来往往,小的三轮车,大的厢式货车,不少要从限高门里钻。限高门下,车辆有要过去的,也有要过来的,互相“躲闪”通行,很是艰难。限高门前,车辆大排长龙,交通拥堵情况严重。

既然限高门不好过,为何不另择更顺畅的道路通行?两大行政区交界处,向来是“三不管”地带,虽相互毗邻,近在咫尺,但互通道路较少,路的尽头有的是空地,有的还建了房屋,两镇之间总归有一两百米是断开的。

昔日“龙虎斗”,而今“将相和”,南通两大家纺市场如何摆脱“散装”困境

由川姜镇通过限高门到三星镇,并非直路。

昔日“龙虎斗”,而今“将相和”,南通两大家纺市场如何摆脱“散装”困境

过了限高门的三星镇一侧,是商业区内部道路。

“三不管”一度给了家纺市场率先兴盛的机会。海门和川姜两镇交界处,原本有一座石头叠成的桥,唤为叠石桥。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陆续有周边村民偷偷聚集在桥头交换粮票、布票等各种票券,叠石桥成为大家心照不宣的交易点。到后来,一些村民开始摆摊出售各类手工制成的绣花枕套,逐渐产品种类扩展到床单、被罩等,“叠石桥卖绣品”的名声渐渐传播开来。当时,农村经济政策还未放松,“三不管”地带成为“避风港”,私下交易的村民通过“游击战”躲避监管。家纺市场由此孕育诞生。

1983年,在叠石桥东划出了6亩地,搭起了简易摊位,次年海门县工商局批准,正式成立海门县叠石桥集市贸易服务所。1986年,在叠石桥西的志浩村,同样搭起了竹棚市场,工商核准名称为南通县志浩综合市场。叠石桥周边两大市场的雏形就此形成。

市场逐渐成熟,规模不断扩大,但配套设施上的“三不管”状态延续了下来。2010年,志浩市场家纺经营户邬海进还是南通大学学生,到叠石桥市场一家家纺公司实习,“我从学校出发,先乘公交车到川姜镇下车,两镇之间公交线路不通,到三星镇需换乘个体运营的摩托车或三轮车,非常麻烦。”

互补中发展崛起的两大市场集群,逐渐在争当“老大”上暗中较劲。一开始,叠石桥市场卖成品,志浩市场卖面料,分工明确,互相协作。随着各自实力不断壮大,两家都曾想一口吞下整块蛋糕:志浩市场渐渐出现相当数量的家纺成品专营店,不甘心只当“配角”;叠石桥市场也逐步延长产业链,把触角伸向更前端的面辅料生意。

同样把家纺作为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两个镇冒出同质化竞争的苗头。为了扩大市场经营规模,你来我这里招商,我就到你那里引资;为了吸引经营户,你免管理费,我就减营业税;版权、指数发布、检测等管理、服务机构两家都有,物流中心和设计中心也是两个市场各占一个。其实同样的配套资源,何必建两套?反倒出现重复投资、资源浪费等现象。

竞争动力强,合作意识弱,久而久之,两镇关系有些微妙。随之而来的是两镇的干部也很少同时出现在一个公开场合,但都私下对对方的工作十分“上心”。

一体化

不过近两年,两镇干部坐在一张桌子上开会的机会越来越多了。南通正尝试,实现两大市场一体化发展,为家纺产业繁荣再添把柴火,且尽量不要“伤筋动骨”。

2020年8月,钱锁梅从崇川区区长的位子上被调任,开始筹备成立南通国际家纺产业园区。“原先三星镇有一个海门工业园区(后更名为叠石桥国际家纺产业园区),在此基础上,把通州川姜的一部分整合进来,组建南通国际家纺产业园区。”钱锁梅担任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执行副主任、家纺园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

“随着长三角一体发展步伐加快,在上海大都市圈‘1+8’的布局中,南通是唯一在长江以北的城市。”钱锁梅说,“南通能跻身其中,是一种荣耀,也是一种鞭策,城市能级需要进一步提升。”叠石桥市场和志浩市场在南通主城区崇川区和通州区、海门区的中间位置,又是发展南通家纺的主要区域,大家热烈期盼两大市场发挥集聚效应,共汇所长,把高质量发展“拎起来”。

昔日“龙虎斗”,而今“将相和”,南通两大家纺市场如何摆脱“散装”困境

南通对园区建设极为重视。南通国际家纺产业园区建设领导小组由南通市委书记、市长担任双组长,南通市委常委担任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家纺园区是南通市委市政府的派出机构,园区领导班子成员从南通市商务局、市监局等和家纺产业相关的单位抽调,直接到一线指导行业和产业发展。这也就意味着,园区成立后,组织两个镇坐下来开会,市里干部也要参会。

2020年11月,南通国际家纺产业园区挂牌成立。园区工作人员由三个“三分之一”组成:三分之一从市里来,三分之一从海门来,三分之一从通州来。园区与三星镇、川姜镇不存在任何隶属关系和领导关系,最大限度保护两镇发展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园区的工作经费由市级财政直接保证,钱锁梅开玩笑说,“我们自带干粮来打工。”

“新的园区在建立之初,总归会有一个‘搓绳头’的过程。”这也是钱锁梅正在进行的工作。

完善基础设施,优化营商环境,这是“看得见”的工作。2020年9月,园区内的大岛路实现贯通,之前,在三星镇一侧,多户民居建在西延路上,在川姜镇一侧,也存在多处拆迁遗留问题。这条“断头路”打通,成为打破两大市场各自为战格局的起点。后来,陆陆续续3条“断头路”实现两镇畅通。去年10月,川姜镇和三星镇先后发布公告,将在各自辖区内投放一批共享电动车,并且可在两镇园区所属区域内同时运营,“一般来说,企业不会把两个镇交界处当作一个项目来做,会增加管理上的成本。”钱锁梅说,园区出面,对接需求,促成共享电动车落地。

搭建交流平台,探索合作路径,这是“看不见”的工作。2023年开始,园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轮值常务副主任调度会定期召开,每月一次,由海门区和通州区两地区长轮流担任副主任。前两年,园区分别跑到海门区和通州区沟通规划和安排,过程中不免产生信息损耗,后来索性两家往中间聚一聚,都坐到园区会议室来。每次会议提前约定时间,约定议题,两地各自认领推动一体化发展的任务,汇报进展和问题。

园区为市场发展搭建了更高能级的平台,两大市场一体化发展的优势已经逐步显现。2022年,中国南通国际家纺(春夏)交易会上成交火热;去年10月,全国家纺消费节在南通开幕;另外,国家商标总局已经受理“南通家纺”区域品牌的申请,“南通家纺”有望成为统一标签。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