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世界金融的三大变化

2023-12-08 04:35:59 - 北京日报

20世纪世界金融的三大变化

贺力平

本书的视线将跨越全球,深度探索各地区和各代表性国家的金融发展历程,梳理金融发展主线索,揭示金融发展的内在矛盾和演变路径,概括金融结构和金融市场的变化趋势。上篇通过“板块视角”全面解析在20世纪前半期和后半期金融在三大地区的发展和演变。下篇则以“专题视角”勾画出银行的变化、证券市场的发展、各类机构投资者的兴起以及20世纪国际金融关系的塑造。这些在20世纪的发展历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对于理解今天的金融市场和未来趋势至关重要。

各国金融体制的曲折历程

20世纪充满了矛盾、革命和体系碰撞,而有的历史学者认为,20世纪前半期特别展示了“自由主义列车的脱轨”。这些经济体被分为四组。

第一组:“工业化市场经济体”,以美国、英国和法国为代表,三国的共同特点是在1933年或1941年完成向金融分业经营的过渡,除英国外,美国和法国都加强了政府对金融机构的监管。

第二组:“成长中的市场经济体”,以中国和巴西为代表。

第三组:“法西斯主义国家”,包括德国、意大利、日本和西班牙。政府通过中央银行控制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德国、日本),或者通过新组建的控股公司控股并整顿金融机构(意大利、西班牙)。在德国和日本,金融机构成为政府内外政策的重要工具。

第四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此时期仅有苏联。该体制的特点是金融已被纳入全国性计划体系,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不再具有任何经营自主性。与20世纪后半期其他计划经济体制不同,苏联长期保留了债务工具的运用。

四组国家的金融体制互有区别,同一组国家之间金融体制也多有不同。各国金融体制在20世纪上半期已明显分道扬镳,在20世纪40年代末“冷战”开始至1991年“冷战”结束,世界各国大体分为三类:市场经济体、计划经济体和介于两者之间的发展中经济体。如果说市场经济体和计划经济体两者的各国经济金融体制多少有些共性,那么发展中经济体的各国在经济金融体制上则是五花八门。

考察此时期各国金融体制演变的一个途径是关注市场经济体各国的动向,世界主要市场经济体(8个工业化国家)20世纪下半期在金融领域的主要立法和政策调整,比如放松原有的管制,尤其在存款利率和外汇交易领域,金融机构随之扩大自主定价权;取消限制甚至鼓励金融机构跨业并购重组,主要是允许银行收购非银行金融机构,包括证券承销商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综合经营成为潮流等。

金融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主要问题

本卷论述的“金融”特指“现代金融”。20世纪初和20世纪末的金融有三大不同。第一,20世纪初各国的金融机构多为地域性、小型、专业化的;而20世纪末各国的金融机构多为跨地域、大型和综合经营的。第二,20世纪初各国金融机构享有极大的经营自由权,政府很少制定专门的金融监管立法;而20世纪末各国都组建专门的金融监管机构,制定大量金融经营规则。第三,20世纪初国际金融处于自发状态,缺少统一的国际规则,也无全球性政府间组织;而20世纪末国际金融不仅有了发挥重要作用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所适用的统一规则也不断增多。

随着金融机构的壮大,经营业务日益多样化、综合化和国际化,金融市场成为国民经济中资源流动和资源配置的主渠道。随之而来的市场体制的一系列问题逐渐显现,其中集中与垄断、利益冲突、信息不对称、服务有缺位、包容性不足、系统风险这几大问题是金融领域中市场缺陷或市场失灵的典型表现,它们促使20世纪金融监管不断增加和改革调整。

20世纪国际金融关系演变的基本轨迹

“二战”结束时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是20世纪国际金融关系进程的里程碑。其建立初衷是阻止国际经济领域中的“分裂和经济民族主义”,重点是维护战后世界的国际货币秩序。布雷顿森林体系自始便存在三大设计缺陷:一、主张各国金融市场开放,却未准备好应对跨境资金大规模流动带给国际货币体系的冲击;二、强调维护国际货币体系稳定的重要性,却忽视各国发展差距扩大对国际货币体系稳定运行的不利影响;三、将黄金定为国际储备的基础,却未曾预料在开放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中黄金储备的跨国流动及其调整对国际合作提出的超高要求。

20世纪后半期,全球和区域层面分别诞生若干多边开发银行及其附属国际金融机构,它们是国际金融中的全新事物。多边开发银行的宗旨是向欠发达国家和地区提供优惠资助,助其改善社会经济条件。多边开发银行的创立体现了国际社会运用金融工具缩小各国发展差距的追求。

推动各国在20世纪加大国际金融合作的基本动力来自对国际公共物品的需要,来自对缩小国际发展差距政治经济意义的认识,来自对多边国际规则认同程度的提升。货币金融领域中最重要的国际公共物品是国际货币金融稳定,即平稳的货币兑换和跨境资金流动,包括跨境支付中交易各方共同遵守的计价标准和交易规则。

在各国经济相互依赖不断加深的背景下,国际社会在20世纪产生对国际公共物品的巨大需求,但国际公共物品的供给却并非一帆风顺。世界由众多主权国家组成,各国自有本国利益,各国参与国际合作的意愿也千差万别。20世纪30年代围绕国际清算银行和伦敦世界经济会议的前前后后以及战后数十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兴衰,充分展示了国际金融合作之不易以及合作程度的起伏变化及其影响。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