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涌长三角 爱拼“长”会赢|长三角如何一体化“拼”未来?沪苏浙皖代表委员“开群聊”

2023-03-08 12:37:06 - 扬子晚报

2023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五周年,也是各地“全力拼经济”的奋斗之年。作为全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沪苏浙皖如何发挥“头羊”作用,如何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全国两会期间,扬子晚报联合新安晚报、新民晚报、澎湃新闻、杭州日报等长三角主流媒体,邀请三省一市的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从产业、科创、生态、人才、机制体制创新等方面,共议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共同发出“爱拼‘长’会赢”的奋进之声。

潮涌长三角 爱拼“长”会赢|长三角如何一体化“拼”未来?沪苏浙皖代表委员“开群聊”

【关键词:科技创新】

全国人大代表刘庆:

打造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潮涌长三角 爱拼“长”会赢|长三角如何一体化“拼”未来?沪苏浙皖代表委员“开群聊”

“我们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将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打造成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刘庆对记者说。

刘庆的另一个身份是国家重点布局建设的三个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之一、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负责人。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几十年发展历程,他将长三角一体化描述为三个阶段:“改革开放初期的1.0时期,上海星期天工程师成就了以苏南为代表的乡镇经济;上世纪90年代的2.0时期,浦东大开发和中国加入WTO,带动长三角成为了当今的世界工厂。如今,我们跨入新时代的3.0时期,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与苏浙皖巨大的产业需求结合,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必将促进长三角跃升为引领全球发展的产业高地。”

在他看来,长三角科创一体化根本任务是促进长三角区域创新链和产业链、创新要素和产业要素的深度融合,关键是一体化地征集产业需求和一体化地面向全球集聚创新资源。为响应国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应运而生。一头连接近150家海内外高水平战略合作高校机构作为资源端,一头连接区域内近300家细分领域龙头企业为需求端,组织研发载体、海内外合作高校开展联合攻关,解决了400多项实际问题。

为了推动创新成果更快地转化为产业优势,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在全球范围内集聚产业领军人才担任项目经理,经过专业化的培育与孵化,以“拨投结合”方式组织实施了50多项填补国内空白的前瞻性引领性技术创新项目。

“在推进长三角科创一体化的道路上,国创中心还将持续深化区域协同创新,针对产业发展短板弱项更有针对性地集聚创新人才、组织技术攻关,依靠科技创新不断开辟发展新赛道、塑造新优势。”刘庆表示。

全国政协委员曹阿民:

打通资源壁垒,加快区域科技创新一体化

潮涌长三角 爱拼“长”会赢|长三角如何一体化“拼”未来?沪苏浙皖代表委员“开群聊”

当前,长三角地区已进入创新驱动转型的新发展阶段。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学院副院长曹阿民认为,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不断走深走实,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与科创动力源,长三角地区加快区域科技创新一体化,既是推动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也是科技创新自身更高质量发展的内生诉求。

他说,为促进长三角区域科创一体化,在科技部和三省一市的指导支持下,2022年8月由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的地方骨干科研机构,共同发起成立了长三角科研院所联盟。他建议科技部继续加强对长三角科研院所联盟的指导,以顶层设计加速实际联合。加强对三省一市科技创新的规划布局,推动长三角地区形成区域层面定位分工合理、资源协同互补的良好格局。充分运用长三角科技创新资源与开放优势,聚焦科技体制改革和人才培养,开展科研机构成果转化制度、应用技术标准化体系建设等试点,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模式。

同时,曹阿民提出三省一市政府应以大项目为牵引,用具体动作推动实际联合。以联盟成员单位为基础,瞄准应用技术研究,实施长三角科技创新联合攻关专项,强化长三角区域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领域产业关键共性技术联合攻关。从政策的协调性与一致性入手,构建区域内信息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长效机制,推动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从阶段性合作向长期制度性联合加速转变。

他还建议三省一市地级市以产业需求为切入口,以需求牵引推动实际联合。集成联盟成员单位技术、人才、项目等优势资源,打通产业链、创新链信息资源壁垒,联合打造面向长三角的“技术研发+人才培育+中试孵化”的“长科创”资源平台。

【关键词:制度创新】

全国人大代表权衡:

建设统一大市场,推动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

潮涌长三角 爱拼“长”会赢|长三角如何一体化“拼”未来?沪苏浙皖代表委员“开群聊”

“这五年,其实是一个不断探索制度创新,特别是跨行政区域生产要素和资源配置机制创新探索的过程。”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权衡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探索,在于如何突破行政壁垒,如何推动跨行政区域的统一大市场建设,如何推动生产要素跨行政区域流动,这对于区域一体化发展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已经迈出了很扎实的一步,放眼未来,构建长三角一体化的新发展格局,四地在三个方面要迈出更加实质性的步伐。”权衡说。

首先要率先构建起一体化的产业链、供应链,确保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安全,切实推动长三角地区在产业供求对接,大中小企业链接、上中下游产业配套,供应链、产业链的相互衔接上,发挥更大的创新发展和示范作用。

其次,要在科技自立自强和创新驱动,在构建科技创新发展体系上更好更快走在全国的前面。权衡直言,长三角,乃至长江经济带要形成一个科技创新共同体,“这意味着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的协同发力,以及各自的优势互补和分工合作,形成并发挥一体化整体效应”。

此外,在“高质量”上要继续开拓新路子,特别是长三角地区在劳动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率等,包括人均经济的规模和能级等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对于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权衡充满信心:“未来,这里继续是世界观察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的窗口,将继续代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前沿阵地,也是我们向世界率先展示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样板区,长三角一定会走出一条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子,一定会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继续探路。”

【关键词:人才支撑】

全国人大代表刘锐:

推动人才高质量集聚,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潮涌长三角 爱拼“长”会赢|长三角如何一体化“拼”未来?沪苏浙皖代表委员“开群聊”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所所长刘锐说,从人才载体平台看,长三角地区集聚了大量的高能级人才载体,拥有上海张江、安徽合肥2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全国约1/4的“双一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集成电路和软件信息服务产业规模分别约占全国的1/2、1/3;三省一市共有本科层次高校221所,其中“双一流”高校35所,为长三角人才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刘锐说,要想高质量发展,绝不能依靠企业去单打独斗,而是要依靠区域创新环境的建设和人才的集聚。“找领军人才固然很重要,但是,往往骨干人才是要形成人才链的,否则是很难让领军人才发挥出他真正的价值。”

目前,长三角各地人才治理尚未形成合力,缺乏区域整体的产业、人才统一部署和规划,城市和地区间人才需求同质化,特别是重点产业和领域的人才需求存在重叠与竞争,限制了人才在区域间的共享与高效配置。

刘锐建议,在长三角各区域建立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把人才进行集聚,把企业产学研集中在一起,把跨区域、跨学科的人才集中在一起,针对一些共同的科创需求进行研发,也就给企业提供了一个创新链和人才链,这样才有可能把产业链进一步的做强。“归根结底,要打破人才体制机制限制,通过灵活高效的运作模式和市场化手段,推动人才高质量集聚,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刘锐说道。

全国人大代表张晓宏:

加强政策衔接,为教育资源共享提供制度保障

潮涌长三角 爱拼“长”会赢|长三角如何一体化“拼”未来?沪苏浙皖代表委员“开群聊”

如何加快推进长三角教育资源共享?全国人大代表、苏州大学校长张晓宏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张晓宏表示,高等教育的协同发展是区域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和关键支撑,“目前,行政区划壁垒仍然存在,教育发展规划及评价体系各异,一体化政策环境尚未建立健全。建议加强三省一市各层面发展规划的政策衔接,为域内高校在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实验室开放共用、产学研平台共建等方面提供制度保障。”

记者了解到,为了进一步加强协作,位于江浙沪皖的多所高校,成立了“长三角高校合作联盟”,正在大力开展校际合作交流,并有计划推动学分互认。对此,张晓宏表示,“长三角高校合作联盟”也可以进一步扩大,通过建立多层级、网络化的科技创新信息互通平台,在更大范围内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整合资源。与此同时,还可以探索设立高等教育合作基金,用于开展教育一体化发展有关项目研究、落实相关计划等费用,推动长效协作。

对于长三角教育一体化的推进,苏州大学已经先行一步。“苏州大学正全力打造未来校区。她既是中国第一个以‘未来’命名的大学校区,也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内的第一个高校校区。”张晓宏介绍,苏州大学未来校区将聚焦数字与人工智能、信息与智能系统等领域,构建贯通新工科的交叉创新平台,培养符合时代发展与国家需求的拔尖创新人才。

【关键词;生态一体化】

全国政协委员张甘霖:

统一标准,创立生态环境联保共治制度

潮涌长三角 爱拼“长”会赢|长三角如何一体化“拼”未来?沪苏浙皖代表委员“开群聊”

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中央常委、江苏省委会副主委,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所长张甘霖认为,长三角地区要实现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关键要实现生态环境标准、环境监测和环境监管执法的协调统一,进而形成生态环境联保共治的机制。此外,在产业的布局协调上,张甘霖希望长三角片区能建立更加紧密的分工合作关系,充分考虑区域的环境容量和资源特点,进行产业的均衡、合理布局。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与长三角一体化的关系不可谓不密切。张甘霖告诉记者,近几年该所与多所科研院所展开合作,围绕全面提升湖泊流域水资源利用、水环境治理与水生态修复领域的研究水平和能力等方面整合力量、汇集资源,为生态环境的监测、治理、修复等方面提供支撑,为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作出贡献。

全国人大代表陈红枫:

携手打造长江、淮河、新安江生态廊道

潮涌长三角 爱拼“长”会赢|长三角如何一体化“拼”未来?沪苏浙皖代表委员“开群聊”

“近年来,长三角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断加强,在皖江频频可见'水中国宝'长江江豚结伴嬉戏,'鸟中国宝'东方白鹳又返巢湖……”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陈红枫长期从事环境管理研究,对长三角生态环境保护尤为关注。她建议加快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生态环境共同保护规划》,共建绿色美丽长三角。

“近年来,安徽与沪苏浙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联动联调机制正在逐步形成,三省一市实施共同保护规划,协同推进区域共保联治。”陈红枫介绍,在加强重污染天气应急联动方面,安徽与江苏省建立“2+12”大气污染联防机制。在水污染防治方面,协同推动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污染治理“4+1”工程等等。

推进长三角标准一体化,加快生态环境保护地方标准编制至关重要。陈红枫表示,近年来,长三角标准一体化工作合作机制发挥实效,三省一市制定发布了《制药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等6项一体化标准。她建议,完善统一组织、统一制度、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管的推进机制。充分发挥长三角“绿水青山”生态资源优势,携手打造长江、淮河、新安江生态廊道,协同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设,不断完善跨省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从共保联治向共同开发、共享优质生态产品拓展,共建绿色美丽长三角。

全国政协委员蒋巍:

不断扩大“朋友圈”引领生态治理

潮涌长三角 爱拼“长”会赢|长三角如何一体化“拼”未来?沪苏浙皖代表委员“开群聊”

“党的二十大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本质要求之一,我想长三角地区在已有的生态绿色一体化工作的基础上,会有更多的目标、更多的实践、作出更多的示范。”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江苏省主委、盐城市副市长蒋巍表示。

蒋巍说,近年来盐城一直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成功入选“国际湿地城市”。接下来,盐城将会从绿色生态之城、绿色制造之城、绿色能源之城、绿色宜居之城四个“绿色”发力,实现绿色发展。

盐城是长三角核心成员之一,蒋巍希望,盐城在绿色发展方面的探索能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作出贡献。去年,“国际生态朋友圈”相聚盐城参加全球滨海论坛,搭建起引领生态治理的全球机制性平台,凝聚保护滨海湿地的全球共识。蒋巍认为,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中,也应该尝试融入更多“朋友圈”,不仅长三角各城市之间加强合作,更要扩大国际交流合作,为全球生态治理和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经验。

全国政协委员王媛:

打破地域壁垒,作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

潮涌长三角 爱拼“长”会赢|长三角如何一体化“拼”未来?沪苏浙皖代表委员“开群聊”

“今年全国政协新设了环境资源界别,可见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全国政协委员,民盟江苏省委会副主委,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学院院长王媛说,作为一名新委员,在与自己专业相关的环境资源界别,她感到非常荣幸,同时也感到责任重大。

在王媛看来,“共饮一江水”的长三角地区,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有着自然而然的“联盟”属性。希望长三角地区各个城市之间如何打破地域的壁垒,共同作出生态环境保护的示范。不久前《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正式获批,由上海市青浦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组成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下了一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先手棋”,王媛说,她会持续关注示范区的发展,尤其是生态环境联保共治方面的成绩,同时期待用自己的专业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作出贡献。

新安晚报/大皖新闻记者项磊刘旸叶晓 实习生黄子健

澎湃新闻高级记者朱奕奕李佳蔚

新民晚报记者毛丽君

杭州日报记者张世新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杨甜子刘丽媛石小磊

校对李海慧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