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料难求的龙涎香

2024-03-08 15:00:57 - 北京晚报

▌肖浩

一料难求的龙涎香

《人海之间:海洋亚洲中的中国与世界》杨斌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炼丹,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从秦始皇不惜跨海求仙丹开始,历代帝王自觉达到一定声望后,不由自主地都走上了求仙长生之路。明朝皇帝求仙问药的不少,其中最为疯狂的要数嘉靖皇帝,因为求仙炼丹还引起了一场弑君的壬寅宫变,被欺辱的宫女不惜用杀皇帝的方式来摆脱虐待。

关于嘉靖炼丹,史学界一般会提到一种叫红铅丸的丹药,这种丹药需要童男童女的小便或经血、乳粉、辰砂、乳香、秋石等材料。这些还不是最重要,炼这种丹还要一种非常稀有的材料——龙涎香。

大约在1542年后,嘉靖开始频繁搜购龙涎香。但皇帝也不是什么都能得到,嘉靖屡次下令交由户部、内阁购买龙涎香,但十年间一无所获。他曾诧异地问严嵩,自己使用已经很节俭了,怎么内库就是买不来龙涎香。对此,严嵩的解释,无非是龙涎香产地偏远,百姓家中无所存,大家对龙涎香不熟悉分不出真假,也不敢进奉。多年间解释来解释去无非就是这个原因。嘉靖发火也不管用,如此奇缺的货物,也让龙涎香的价格一路飙升。

《明实录》记载,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户部尚书高耀购得龙涎香八两,献给了嘉靖。嘉靖大喜,回报他七百六十两白银,还加封太子少保。按照明末严从简的记载,南巫里龙涎香的价格每斤(十六两)值铜钱九千文(银九两)。这七百六十两白银简直是天价,尤其在嘉靖朝龙涎香的价格被抬到了历史最高点,但即便如此,龙涎香依旧少得可怜,即使有人想发财也无处寻觅。后来中国的海外贸易逐渐繁荣了起来,大批海外特产得以来到中国,这时人们才知道,在距离中国不远的印度洋,有着无比丰富的龙涎香。

龙涎香与印度洋的高度关联,也为人们揭开了中国探索印度洋的种种历史过往。香港城市大学中文及历史学系教授杨斌,以其二十多年来研究海洋史、全球史的经验积累,讲述中国的海洋史。为什么数以万计的中国人曾经到访,古代中国却失去了与印度洋的关联?比起太平洋,印度洋与中国是如此的密切,但最后却只是成为历史片段?

古代中国同时也是海洋大国。本书围绕着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人、事、物的交往。根据文献材料和考古发现,试图构建过去发生的历史,探索一个被隐藏被忽视的历史区域。

龙涎香早在唐朝便为中国人所知,这种抹香鲸肠道的分泌物,主要产于印度洋地区。阿拉伯人最早记载这种香叫阿末香,10世纪阿拉伯历史学家马苏第不详细记载了龙涎香的形状样貌以及盛产龙涎香的印度洋。在这片海域如果赶上较大的海潮,海浪就会把这些如岩石块的琥珀卷到海面上,吞食这些的鱼就会被卡住嗓子,漂浮在海面上。当地人和渔民一旦发现漂浮的海鱼,就会把它们捞上来,抛开鱼腹取出龙涎香。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都生活着抹香鲸,这种肠道分泌物并非印度洋独有。但是龙涎香被抹香鲸排出体外后,随波逐流,人们在海面上发现它的概率极小。像印度洋这样三面被大陆包围,还是亚非欧大陆的海上要道,印度洋岛屿众多,沿海地区有大量人口居住。这让印度洋成为有资料记载龙涎香最多的海域。

在印度洋上,中西海航必经之处的马尔代夫群岛就以盛产龙涎香而闻名。早在9世纪阿拉伯人和印度人就注意到马尔代夫出产龙涎香。当时的阿拉伯商人苏莱曼曾提到,当海洋躁动不安时,海浪便会把大块的琥珀推到这些岛屿的岸边。10世纪的阿拉伯人伊布拉西姆在《〈印度珍异记〉述要》中也讲述了类似的故事。13世纪宋代士人张世南根据历代文献,也对龙涎香做过全面的介绍。通过对中西文献的比较来看,大家对龙涎香的知识基本同出一源。这也让人们知道,为什么在中国,龙涎香与海上贸易的关联如此紧密。

书中开篇讲述了宋代海船泉州一号的故事,这艘远洋船在满载货物而归时,遭遇了洗劫,就这样沉没在泉州港口中。而后世的发掘在沉船遗物中发现了很多龙涎香,在第二、三、五、六、九、十、十三等舱底的黄色沉渣中,研究人员发现了与乳香、胡椒等杂物混凝在一起的龙涎香,经检验后,发现这些都是纯度极高的上等龙涎香。在宋代,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龙涎香从一种传说的香料变为上层人士使用的高级香料,在当时龙涎香就价值连城。宋徽宗的爱妃,死后被追赠为皇后的明节皇后,其仆人看见一海商在卖龙涎香,二钱龙涎香卖三十万缗。而明节皇后砍价,希望二十万缗给她,但海商见价格如此低直接不卖。海商要价约二钱龙涎香一万五千两黄金。如此利润让龙涎香成为海外贸易的香饽饽。

即便如此,龙涎香依旧是极为稀少,南宋时期发达的海上贸易,使得货物流通,人们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但到了明代,在郑和之后,开始了漫长的海禁,中国就很少见到真正的龙涎香。在明代,龙涎香也完成了从香料到药物的转变,其中最重要的过程就是前文提到的嘉靖时期龙涎香作为炼丹必备品的时候。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龙涎香的药性极其陌生,但在李时珍的时代皇宫之内却开展了龙涎香的各种药物试验,这些经验以及对其药性的总结,成为后世人们将龙涎香作为药用的基础认识。一种香料将中国与海洋串了起来,那些与经济、文化、政治有关的过往,都成为海洋中国的往事。

这本书试图改变人们对于中国历史区域的刻板认知,在陆地中国与海洋中国之间,人们总是存在着一重一轻难以兼容的认知落差,其中有着农耕思想主导下的认知局限,那些史料中的海洋记载被认为是边角料,千年以来不为人们所重视。在海洋权益变得越发重要的今天,如何通过历史让中国与海洋接壤,这正是这本书的意义和价值。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