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少了,教师何去何从?全国政协委员吴瑞君:师资需求要做好中长期规划

2024-03-08 20:31:31 - 媒体滚动

转自:上观新闻

随着出生人口的减少,未来学龄人口也将减少,还需要那么多教师吗?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华东师大图书馆馆长吴瑞君提交了《关于适应人口发展新常态,推进区域教育结构调整及政策优化的提案》,建议做好区域师资需求中长期规划。

学生少了,教师何去何从?全国政协委员吴瑞君:师资需求要做好中长期规划

学生少了,教师何去何从?全国政协委员吴瑞君:师资需求要做好中长期规划

学生少了,教师何去何从?全国政协委员吴瑞君:师资需求要做好中长期规划

吴瑞君认为,“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已成为人口发展的新常态,也构成了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人口背景,决定着教育资源供需关系的时空结构。

人口发展新常态下,出生人口的周期波动性、学龄人口增减的区域差异性以及对教育影响的时间滞后性,无疑将对区域教育结构布局及师资配置产生系统性影响,需要积极应对。

根据预测,未来全国学龄人口规模总体趋于下降,但从区域看,省域不同学段师资供给充足与不足交替并存,跨学段的结构性缺员现象普遍存在;同时,人口进一步向城镇集聚,师资配置“城镇挤”“乡村弱”的问题日益突显。

由于现阶段我国各地的事业单位编制实行总量控制,因此教师编制如何补充和调整成为一大难点。

因此,她建议:

做好区域师资需求中长期规划。加强区域学龄人口趋势预测,通过综合考虑常住、户籍、非户籍等不同类型的学龄人口数据,提高师资测算的准确性。

建立区域学龄人口变动预警机制,动态测算各级各类教师人数,统筹各区域师资需求中长期规划,确保教育资源合理分配和充分利用。

平衡不同时期和前后学段的师资配置。对于各学段教师需求升降趋势变化不一致的地区,应将调整师资学段结构、优化前后学段衔接的比例关系作为重要任务。

比如,针对基础教育阶段专任教师时增时减的阶段性不足问题,应建立更具弹性的师资配置机制。

通过建立十二年一贯制学校,鼓励部分小学专任教师通过考核后向初中专任教师转岗,或适当扩大班额,待相应阶段学龄人口减少后逐步缩小班额。

探索不同人口增长模式下区域师资结构的优化路径。进一步完善教师编制测算标准,突出不同人口增长类型区域的差异化特点,同时考虑学校教育教学实际情况,完善差异化的教师配备标准,缓解不同区域的师资配置结构性矛盾。

“要省级统筹,促进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合理流动。”吴瑞君指出,要加快推动基础教育从县级统筹提升至市级统筹或省级统筹,着力解决人口流出区结构性缺员和人口流入区师资不足问题。

积极推动教师编制在县域和市域的动态调配,实现学龄人口总量波动与区域教师流动相匹配。

构建区域教师资源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教师资源余缺信息互联互通,引导和促进教师合理流动。

“低生育率持续”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具有时滞性,2035年前高等教育资源供给不足及区域配置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并存。在我国高等教育学龄人口持续增长以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持续提高的双重预期下,2035年前高等教育规模将持续扩大。

要发挥高等教育对区域人口资源、人才资源的调配作用。

比如,依据区域发展战略和高等教育适龄人口规模,优化高等教育资源的布局结构。

增加学术型博士研究生规模,扩大高等教育教师培养规模;建立面向海外大学教师招聘的长期机制,优化面向银发教师的延聘返聘行动计划,推动高校教师队伍来源的多元化,以应对高等教育规模快速增长、专任教师需求大幅增加的问题。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