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病筹款平台开收“支持费”:唯坦荡沟通才可求得理解
□然玉
近期不少网友反馈称,多家互联网大病筹款平台向捐款者收取“支持费”,甚至捐款1元也被收取3元。记者在多个大病筹款平台测试发现,收取“支持费”逐渐成为行业惯例,用户不仔细阅读规则,就会被多扣款。此外,还有相关平台近期在部分城市开始试点收取服务费,向筹款者收费。带有公益色彩的各家大病筹款平台,纷纷打破从上线以来坚持已久的“大病筹款0服务费”模式,开启商业化收费举措。(4月7日北京日报)
作为民间共济互助的重要渠道,互联网大病筹款平台近年来在众筹募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相比于传统的募款管道,此类平台普遍被外间认为成本更低、透明度和效率更高。当然,这种下意识的印象,未必准确。从本质上说,互联网大病筹款平台仍属于是商业项目,而非很多人所以为的“慈善行为”。在商言商,以往“0服务费”属于让利,如今开收“支持费”也算合情合理。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所有的互联网大病筹款平台,都是有运营成本的,比如说办公场地、人力开支、软硬件投入等等。这就意味着,其必须要有创收能力,至少能实现“收支平衡”,平台才能维系下去。过去,此类平台普遍“免费”,更多是基于“烧钱补贴抢市场”的逻辑,有投资人资本输血,就算是砸钱赔本赚吆喝。而在全行业大局底定之后,盈利焦虑取代“扩张冲动”,成为相关公司必须直面的首要议题。
按照最初的设想,互联网大病筹款平台的商业模式,乃是“筹款+互助+保险”导流变现。然而,这条赛道跑下来,却生出不少变数。首先,“互助保险”由于合规原因被卡死,各家纷纷清退相关产品,直接导致平台流量大减;其次,存量用户购买“商业保险”的转化率,并没有预期那么高——多种因素叠加,一下子放大了互联网大病筹款平台的营收压力。
流量变现、曲线赚钱的路子走不通了,就只能直接收取“支持费”“服务费”了。这种转变,既无可奈何,又无可厚非。只是,一部分公众未必能理解其中的情况,不少人直斥此举是“把慈善做成生意”“吃相难看”云云。如此这般,难免善心变寒心,互联网大病筹款平业务萎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反倒会受到牵累而得不到及时的援助。若果真如此,这一结果想必是各方都不愿看到的。
毋庸讳言,任何的慈善方式,不可避免地会有“渠道耗损”,互联网大病筹款平台亦是如此。只不过,前些年这些平台为了堆人设、挣好感,有意无意掩饰了这一点。时至今日,改变迫在眉睫,有关平台不妨放下姿态、坦诚以待,直面公众质疑,真诚解释、深度沟通,明码标价公示收费标准。多些坦坦荡荡,少些偷摸鬼祟,也许反倒会更容易被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