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近4年,完成一次普查!上海哪里灾害风险高?全市25种灾害致灾信息已获取→ | 专题

2024-04-08 10:21:32 - 媒体滚动

转自:上观新闻

上海首次全国自然灾害

综合风险普查圆满完成!

2020年5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通知》,决定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

2020年8月,上海启动第一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普查工作列入市委全会工作报告,作为全市安全生产、自然灾害防治、消防安全年度考核重要内容。

面对普查涉及范围广、参与部门多、协同任务重、工作难度大等挑战,上海相关部门和单位携手扎实推进,顺利完成国家规定的各项调查、数据质检和汇交任务,组织开展承灾体、历史灾害和综合减灾能力评估以及地震、地质、气象、水旱、海洋、森林火灾等各相关行业单灾种致灾危险性与风险评估,还开展了重点隐患评估、综合风险评估、综合风险与防治区划等工作。

截至目前,上海已完成国家规定的所有调查任务,圆满完成了上海市、区两级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还因地制宜、切实有序地推进了自选普查项目,增加了特色灾种、涉及城市安全运行的关键基础设施等8大类调查与评估工作,成效明显,形成了灾害风险普查的“上海经验”。

历时近4年,完成一次普查!上海哪里灾害风险高?全市25种灾害致灾信息已获取→ | 专题

助力“韧性城市”建设

第一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的核心目的是通过收集全面的信息,掌握重点隐患情况,查明区域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助力城市精细化治理,构建高效科学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推进“韧性城市”建设,为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系列普查调查工作帮助上海首次全面获取了全市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海洋灾害、森林火灾等主要灾害致灾信息,人口、房屋、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系统、三次产业、资源与环境等重要承灾体信息,历史灾害信息。

其中,上海应急管理部门承担3大类(承灾体、减灾能力和历史灾害)共31项调查数据,完成对学校、医院、宾馆、体育场馆、文化场馆、危化企业等9794个承灾体和27346个综合减灾能力对象的调查,获取历史自然灾害信息14535条。

历时近4年,完成一次普查!上海哪里灾害风险高?全市25种灾害致灾信息已获取→ | 专题

来自上海应急管理部门的统计显示,上海第一次自然灾害普查工作先后调查获取了全市涵盖地震、地质、水旱、气象、海洋、森林火灾等6大类25种灾害的致灾要素信息,房屋、交通、水利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危险化学品企业、民用核设施、农业等7大类42小类承灾体的空间位置和灾害属性信息,海洋、水旱、地质和森林火灾等4大类12小类承灾体重点隐患信息,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基层、家庭等4大类16种综合减灾能力信息,1978年以来年度历史灾害调查和一般历史灾害事件调查以及1949年以来19场重大历史灾害事件调查。

历时近4年,完成一次普查!上海哪里灾害风险高?全市25种灾害致灾信息已获取→ | 专题

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方面,2021年,上海在全国率先完成徐汇区的“一省一县”试点工作。2022年,各相关部门和单位克服困难,提前完成国务院普查办安排的松江区、金山区“一省一市”试点评估区划任务,相关报告质量得到国务院普查办技术组的认可。2023年,基于现有数据,上海完成了市、区两级自然灾害综合评估与区划的所有任务。

其中,上海应急管理部门组织编制形成了市区两级年度自然灾害灾情评估图件607幅、重大历史灾害灾情评估图件119幅和历史一般灾害灾情评估图件318幅;编制完成市区两级30弧秒承灾体分布图件69幅;绘制各类减灾能力专题图件709幅;编制完成市区两级致灾隐患等级图、多灾种致灾隐患类型组合图等图件137幅;编制完成市区两级综合风险评估与区划成果图件129幅。

通过对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及关键要素的科学评估,上海摸清了全市不同层级的防灾减灾救灾资源分布特点,掌握了全市自然灾害致灾隐患和承灾体隐患底数,揭示了全市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中心高四周低”的分布格局及主要成因,划分了全市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区划和综合防治区划。

上海还积极推进全市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地方标准建设,初步形成减灾能力评估、重点隐患综合评估、综合风险评估与区划等7项应急领域本地化评估规范,规划资源部门自我加压开展地面沉降风险普查,构建了地面沉降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技术方法体系,得到国家自然资源部肯定并推广应用。

历时近4年,完成一次普查!上海哪里灾害风险高?全市25种灾害致灾信息已获取→ | 专题

普查成果用到实处

在普查成果应用方面,上海应急管理等部门按照“边普查、边应用、边见效”的原则,坚持“应用为要、管用为王”的理念,积极推进普查成果应用,在“受用”“管用”“爱用”上下功夫、求实效。

一方面,立足构建“全灾种、大应急、大救援”应急管理格局,从推进城市精细化治理和韧性安全城市建设、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着眼,从推动构建灾害综合防治体系、提升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提升灾害工程防御能力、提升灾害救援救助能力、提升基层综合减灾能力等5个方向着手,梳理总结了38个普查成果应用方向建议。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各区、市各相关部门职责分工,形成成果应用实施意见,由市普查办会同应急管理、经济信息化、科学技术、大数据等部门联合印发并实施,充分发挥风险普查成果的延展效应,力争在防灾减灾、重大工程建设、重要发展规划、社会保障和社会经济发展等领域再探索推进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应用项目。

其中,上海市应急管理局运用普查获取了上海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现状与基础底数,以此分析面临的形势与挑战,从综合防灾减灾空间应对策略、规划防灾分区、布局主要防灾减灾设施等方面入手,编制发布《上海市综合防灾减灾“十四五”规划》《上海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22—2035年)》,为提升城市综合防灾减灾的韧性能力、建立综合防灾减灾空间治理管控、夯实城市应对灾害事故空间资源保障奠定了基础。

历时近4年,完成一次普查!上海哪里灾害风险高?全市25种灾害致灾信息已获取→ | 专题

另一方面,针对多源异构成果汇聚标准缺乏,城市系统各要素和各子系统之间的关联性、复杂耦合关系刻画不足等问题,开展灾害风险普查成果“常普常新”共享更新体系建设路径研究。会同市大数据中心、各主要任务单位,研究编制了《上海市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基础数据库建设技术方案》,从行业、区域、类型等多个维度入手,推进上海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基础数据库建设,打造满足纵横汇交、共建共用的综合应用平台。

此外,还针对上海超大城市灾害风险特征,在防范化解各类灾害风险隐患“四早五最”上下功夫,提前布局开展上海安全韧性城市评估、主要自然灾害极端情景下多灾种灾害链传导与断链减灾模型研究、重要防护目标综合防灾风险评估路径研究等内容,将普查数据运用到全市救灾物资和应急避难场所统筹管理、危险化学品次生灾害事故风险防控中,进一步补充了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系统和巨灾保险机制研究的基础数据,为上海韧性城市建设、精细化重大基础设施保护以及城市运行安全提供技术支撑和决策依据。

历时近4年,完成一次普查!上海哪里灾害风险高?全市25种灾害致灾信息已获取→ | 专题

上海市第一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应急管理局局长马坚泓表示,上海应急管理系统下好“一盘棋”,与各部门、单位共同协作,圆满完成了国家规定的所有调查任务,以及上海市、区两级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任务,同时,抢下“先手棋”,谋求进取和突破,从“深、宽、纵、横、综”五个方面入手,扎实推进应急领域普查成果应用落地见效。

形成一批规范

依托普查获取的空间、非空间、文本报告、图件等多类型成果,上海重点聚焦信息采集、更新、汇交、质检、共享、应用等环节,研究构建上海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规范化、体系化的汇聚规整标准,探索普查资源动态更新的方式方法。

上海充分挖掘普查调查数据的价值,重点研究地面沉降、城市内涝、大雾、海岸侵蚀、咸潮入侵等沿海城市具有的特色自然灾害种类,燃气、轨道交通等特大城市具有的全域性关键基础设施承灾体,在此基础上,探索建立了更加全面科学的区域、行业综合风险的评估路径,并形成了本地化的规范标准,为上海常态化的灾害风险监测、调查、评估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结合长三角一体化区域联动的国家战略,上海还研究打破普查成果应用的地域限制,探索制订区域普查成果共享、信息资源互补机制,让上海的普查成果在更广泛的区域得到推广应用。

制定一套指标

以普查获取的防灾减灾救灾资源分布特点、致灾隐患和承灾体隐患底数等成果数据为基础,对标《上海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22—2035年)》提出的综合防灾安全功能、过程、系统韧性要求,分析城市灾害风险与韧性相互作用机制,引入机器学习方法,开展综合减灾能力提升敏感性策略研究,努力将灾害风险防控工作从“降低脆弱性”向“提升韧性能力”进行拓展。

研究制定综合防灾安全韧性指标体系,以构建综合防灾安全韧性指数为重点,并构建灾害韧性能力计算模型,设计规范的评价工作流程,实现“一体现、三服务”。

“一体现”是体现基层综合减灾能力。“三服务”是指以指数评价考核区级政府和上海市自然灾害防治委员会成员单位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落实情况,服务灾害防治考核;把开展灾害风险评估工作作为指标体系的关键性内容,服务城市安全风险评估;以综合防灾安全韧性指数作为社区示范创建评选的重要依据和参考,服务并助推基层社区防灾减灾能力的提升。

绘制一套地图

结合上海市街道(乡镇)和居委(村)的风险要素特征及风险等级,部署开展上海市社区风险动态评估,构建多主体共同参与的社区风险动态治理方案,进一步提高公众灾害风险防范意识和应急避险能力。

有序推进绘制上海市基层单元公众版自然灾害风险与防灾避险提示地图,通过灾害分析、实地调查、意见收集、编写样本、集体讨论、印刷发放等方式,在街镇、社区等公共场所张贴纸质地图,使居民了解本地区可能发生的灾害类型和危害性,应急救援设备物资、避难场所的位置、正确的撤离路线,做到灾害来临时沉着有效应对。

筹划建立防灾避险数字地图,融入“随申办”APP,变“被动接受预警”为“主动避灾响应”。在灾害即将发生或接到灾害预警时,市民可在电脑、手机上进入地图,输入所在的地址,随时查询气象预报变化产生的灾害预警信息,了解自身周边即将发生的风险,紧急疏散时需要避开的风险区域,清楚知晓自己该往哪里去避难,而不是茫然无措地乱跑,或被动待在原地等待,以此减少人员伤亡、灾害发生后激增的非必要救援需求,落实临灾预警“叫应”机制,解决预警落地“最后一公里”问题。

创建一个目录

在开展重大基础设施综合风险场景设计、研究确定重要防护目标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与减灾能力调查评估指标体系和方法的基础上,针对不同重大基础设施的单一及复合灾害发生场景,进行分级分类评估,明确不同灾害场景下需重点关注的重大基础设施类型,探索不同类型重大基础设施的脆弱点及保护手段,提出未来防灾布局建议。

聚焦水安全、电力、燃气、交通、通信等城市之生命线系统和上海点多、量大、面广的危化品领域的关键基础设施,逐步进行重要基础设施(承灾体)认定并建立清单目录。2024年,基于以上成果,上海应急管理部门将结合上海市自然灾害防治委员会办公室相关工作,联合气象部门,出台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目录。

完善一个系统

针对上海超大城市灾害风险特征,在防范化解灾害风险隐患上下功夫,开展主要自然灾害极端情景下多灾种灾害链传导与断链减灾路径研究,刻画自然灾害与城市运行风险交织形成的并发串发、次生衍生效应,搭建形成超大城市自然灾害多灾种灾害链触发传导的快速诊断模型、风险评估模型。结合历史灾情响应信息,立足跨区域、跨部门的减灾能力建设和联防联控降低多灾种灾害链风险扩散的需求,探索构建“点、线、面”多层次的断链减灾方法和模型,临灾时快速评估自然灾害引发多灾种灾害链造成的直接影响和次生衍生影响,识别直接影响范围和间接波及范围,实现一键生成风险研判和控制策略。

部署研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基础数据库等系统的融合建设路径,全面汇聚融合危化品等安全生产信息,燃气、给排水、综合管廊等城市生命线工程信息,消防、人员密集场所、交通等公共安全信息,以及应急救援队伍、避难场所、物资设备等应急救援信息,努力实现自然灾害数据管理、风险识别、趋势预测、综合研判、协同会商、辅助决策、精准推送及应对处置等多种功能。

马坚泓表示,上海将进一步完善城市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与应对处置体系,追求更加灵敏、协调、高效,搭建一个多部门共享共用的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系统,护航上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本文为推广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