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诺贝尔奖得主:如何理解衰老和死亡

2024-05-08 19:37:00 - 新京报

对于人类而言,衰老和死亡是永恒的话题。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许多人认为,永生不老未来也许不再只是一个梦。

在新书《我们为何死亡:关于衰老的新科学和对永生的追求》(WhyWeDie:TheNewScienceofAgingandtheQuestforImmortality)中,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分子生物学家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VenkatramanRamakrishnan)从多个维度探讨了衰老和死亡这个话题。

拉马克里希南出生于印度,拥有英美双国籍,曾担任英国皇家学会主席。2009年,他和另外两名科学家因“对核糖体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而同获诺贝尔化学奖。在今年3月出版的新书中,拉马克里希南对过去和前沿的研究做了仔细的审查,揭示了长寿理想理论和现实局限。他还提出了关于尝试永生的社会、政治和道德成本等问题。

近日,拉马克里希南接受了新京报记者的专访。他表示,人类或许应该将固定的寿命、衰老以及死亡视为生命自然过程的一部分。不过,人类并非没有办法延缓衰老和延长寿命。拉马克里希南认为,适度且健康的饮食、定期的运动和充足的睡眠这三者,比目前市面上任何抗衰老药物都要有用。

事实上,随着医学的进步,人类当前的寿命已经是150年前的两倍,而越来越多的国家面临着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对此,拉马克里希南认为,必须在保持人们身体和精神同样健康的同时来延长寿命。但目前尚不清楚如何逆转大脑的衰老,而若是做到了,如果不想出现人口爆炸,人类社会的代际更替可能也将非常缓慢。

专访诺贝尔奖得主:如何理解衰老和死亡

人为什么会死亡?

新京报:你的新书《我们为何死亡:关于衰老的新科学和对永生的追求》主要关于什么?

拉马克里希南:作为一个物种,在我们生存的大部分时间里,我们都对衰老和死亡感到好奇,但我们对此无能为力。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生物学取得了非常多的进展,我们现在对衰老的原因有了更多的了解,甚至能够对抗其中一些影响因素。我这本书是关于衰老的生物学,以及能够过上更健康、更长寿生活的前景。同时,这也是一种反击该领域一些过度炒作的尝试。

新京报:你的新书书名是“我们为何死亡”,如何理解这个主题?

拉马克里希南:首先,衰老贯穿着人的一生,它是构成我们身体的分子和细胞累积损伤的结果。最终,这些损伤会累积到某个程度——当身体一些关键系统不再发挥作用,人就会死亡。而这意味着我们无法作为一个连贯的完整个体存在。

因为即使我们死了,我们的大部分细胞甚至整个的器官仍然可能活着,这也就是为何我们可以在死后将我们的器官捐赠给有需要的人。同样,当我们活着的时候,我们体内的细胞也在不断地死亡和被迭代。因此,丧失作为一个完整个体运作的能力才真正定义了死亡。

专访诺贝尔奖得主:如何理解衰老和死亡

拉马克里希南的新书《我们为何死亡:关于衰老的新科学和对永生的追求》。

人可以实现永生吗?

新京报:人的寿命期限能否被干预?

拉马克里希南:所有生物体的寿命都是不一样的,有些昆虫可能只有几小时或几天寿命,而某些鲸、鲨鱼和巨龟的寿命高达数百年。一些人可能会认为,所有生命一旦达到一定年龄就会死亡。但生物学家并不认为衰老和死亡是程序化的,相反,进化优化了资源分配的寿命方程。较大的动物往往寿命更长,进化选择快速生长和快速成熟,这样就可以繁殖并传递基因。

实际上,寿命就是关于通过进化最大限度地提高遗传基因的机会。对于人类而言,我们的最长寿命约为120年。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改变生物学,或是干预衰老的过程,甚至延长我们的寿命。我认为这些是可能的,但我对于这些干预的有效性并不十分乐观。

新京报:人类有希望实现永生吗?很多高科技公司正在探索新技术来实现永生,去年谷歌的一位工程师就表示,人类可以在2030年实现永生。你对这些努力有何看法?

拉马克里希南:虽然没有物理或化学定律规定,人必须在一段固定的期限后死亡,但目前来看,人类不可能活得比当前的自然寿命极限——大约120年长很多。这需要巨大的突破,但我认为在可预见的将来这不会发生。

新京报:有研究说,寿命长短主要受基因影响?

拉马克里希南:只有部分人的长寿是受基因影响。有一项针对2700对丹麦双胞胎的研究表明,基因对于长寿的影响只占到25%左右。所以说,人的寿命会受遗传影响,但具体影响有多大是个很复杂的问题。

还有很多其他因素会影响寿命,例如我们所处的环境、选择的生活方式,这些也会对寿命产生很大的影响。

专访诺贝尔奖得主:如何理解衰老和死亡

资料图:法国吉尼斯世界纪录最长寿的人珍妮·路易斯·卡尔曼。她于1997年8月4日去世,享年122岁164天。图/ICphoto

如何看待衰老和死亡?

新京报:人对于衰老和死亡的情感非常复杂,有些人会采取种种措施延缓衰老。你认为人类应该如何理性看待衰老和死亡?

拉马克里希南:我们或许应该将固定的寿命、衰老以及死亡视为生命自然过程的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代人都会定期被新的一代人所取代。实际上对永生的追求就像海市蜃楼。大约150年前,人类的预期寿命大约仅40岁。如今,预期寿命达到80多岁。然而,虽然理性地这么说很容易,但人都有求生的本能,所以面对死亡总是很困难。

新京报:实际上,许多国家已经面临着因为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如果人类的寿命比现在延长一倍甚至三倍,会产生什么后果?

拉马克里希南:首先,我们必须在保持人们身体和精神上同样健康的同时来延长寿命,而目前我们尚不清楚如何减缓或逆转大脑的衰老。但即使我们做到了,如果我们不想出现人口爆炸,这意味着我们将拥有一个代际更替非常缓慢的社会,而这可能会导致一个更加停滞的社会。

新京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追求一种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定期锻炼、吃健康餐等。你如何看待这种生活方式,其在延缓衰老或是延长寿命方面能发挥多大作用?

拉马克里希南:我说过,适度且健康的饮食、定期的运动和充足的睡眠这三者,比目前市面上任何抗衰老药物都要有用。

这也是常识告诉我们的:不要贪吃、锻炼身体、保证睡眠、避免压力。适量食用健康食物可以预防肥胖的风险。锻炼可以帮助我们再生新的线粒体。睡眠可以让我们的身体进行分子水平的修复。压力会产生荷尔蒙效应,从而改变我们的新陈代谢、加速衰老。

新京报记者谢莲

编辑张磊校对李立军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