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有没有”到“好不好”,发展普惠金融,为何关注这一群体特别重要?

2023-06-08 22:18:00 - 上观新闻

摘要:以普惠金融促进共同富裕。

从“有没有”到“好不好”,发展普惠金融,为何关注这一群体特别重要?

“共同富裕的要义在于‘共同’二字,发展由全体人民共享。”6月8日,陆家嘴论坛浦江夜话聚焦共同富裕与普惠金融发展,上海银行董事长金煜以“打车”为例,直指金融中的“可获得性”——“比如大家非常熟悉的打车软件,大家都会用了觉得非常方便,但是它会对一些不用或不熟练使用智能手机的群体产生‘挤出效应’。从普惠概念来说,我们就要去研究这个群体的服务方式应该做怎样的调整。”

发展普惠金融,要根据服务对象的真实需求,完善金融服务手段和方式,避免出现技术模式导致的服务质量“贫富差别”。共同富裕的关键在于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这就要求金融工作要重点关注薄弱环节,比如贫困地区、小微企业、老年群体,努力提高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提升全社会群体的获得感和满意度。”金煜说。

金煜的观点得到与会嘉宾的共识,蚂蚁集团董事长井贤栋表示,金融信贷服务正在进入新的更高质量的发展阶段,“我的观点和金董事长很相似,之前主要解决‘有没有’的问题,现在开始追求质量和覆盖规模并重,同时解决‘有没有’和‘好不好’两方面诉求。”

井贤栋以小微信贷为例,“有没有”解决的是小微信贷依旧存在的结构性不平衡问题。相对于“专精特新”等政策鼓励的中小企业,相对于一线二线的城镇地区,大量正在数字化升级的传统行业、服务业以及更偏远更下沉的农村地区的小微经营者,普惠金融的供给仍有不足;“好不好”在于如何利用技术创新实现对千行百业的洞察,从而让处于不同行业以及不同发展阶段的小微经营者个性化、定制化需求得到精准智能化的匹配。

“共同富裕已经进入到了全面实施、全面行动的新阶段。在共同富裕里,扶贫依然是很重要的一个手段,但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显得尤其重要。”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说。

那么,到底哪些人是中等收入群体?它的分布到底在什么地方?目前,中等收入群体一般的标准是年收入在10万元到50万元的群体,规模达到了1.4亿户,总量达到了4亿人。其中,最大的一个群体是个体户和私营企业,占了61.1%。

刘元春认为,以小微、个体工商户等民营经济为载体的中等收入群体,具有很强的脆弱性和易变性的特征。只要经济出现波动,资本市场只要发生一系列变化,对于中产阶级的冲击是最为激烈的。因此,稳住中等收入群体,不至于让中等收入群体在疫情冲击、在全球目前一种软着陆、硬着陆的威胁下出现下滑态势,金融就显得非常重要。

“现代经济是一种金融经济,金融对共同富裕的实现会产生比较重要的影响。”国是金融改革智库首席专家刘胜军认为,金融领域需要解决一系列问题,来更好推动共同富裕。“比如,需要进一步优化金融资源配置,让金融资源尤其在国有和非国有部门之间得到更加优化的配置。二是资本市场融资比重需要得到进一步提升,资本市场更加有利于创新型的企业融资。三是居民投资渠道还不够充分,现在居民财富过多集中于房地产,未来,我们需要开辟更多保值增值渠道。”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理事会联席主席兼院长贝多广则认为,普惠金融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世界的经验证明,普惠金融最大的希望是数字普惠金融。中国这几年之所以普惠金融广泛发展取得巨大成功,背后主要是数字普惠金融。众多机构的金融科技线上业务,正是未来普惠金融进一步高质量发展的希望所在。

栏目主编:张杨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