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的竹画
■ 缪士毅
翻阅《郑板桥画集》《扬州八怪画集》《郑板桥传》,为郑板桥画作所深深吸引,尤其是他以竹为题材的画作。
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为“扬州八怪”之一,是清代著名的艺术家,其才情纵横,“别开临池路一条”,以诗、书、画“三绝”著称于世,擅画兰、竹、石,其中以竹画为甚。徐悲鸿曾评价:“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来最卓绝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书画尤奇。”
郑板桥一生钟爱画竹,所绘的竹画众多,如《风竹幽香》《墨竹图》《扬州竹》等,他喜欢在画中让竹石相伴,以石衬托竹子的高洁,如《竹石图》《清竹柱石图》等。他画竹不讲师承,自成家法,风格峭硬,自称“百节长青之竹”,其笔下所画之竹有苍老的,鲜嫩的,雨后的,月下的,经霜的,雪中的,风吹的;有一枝竹的,丛竹的,竹林的,不一而足,可谓摇曳多姿,变化多端,难怪人们赞他所画之竹“神似坡公,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
其《竹图》立轴,纸本设色,纵125厘米,横54.5厘米,创作于1753年,现收藏于南京博物院。画上竹竿纤细,却瘦硬坚劲;竹叶肥硕,墨色浓淡分明,这正体现了郑板桥画竹“瘦竿肥叶”的特点。竹竿、竹节、竹叶,笔笔得法、得神,一枝一节一叶惟妙惟肖,给人以无限美的享受。
郑板桥画竹时,喜欢在画面上题款,如他在一幅《兰竹石》上题:“一半青山一半竹,一半绿荫一半玉。请君茶熟睡醒时,对此浑如在岩谷。”又如,他在《石边五竹》上题款:“几枝新叶萧萧竹,数笔横皴澹澹山。正好清明连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间。”这些题款映衬画意,画意则折射题款,画意与题款交融,独领风骚。更何况他在画面上题款时所展示的书法“郑板桥”体,更使画面平添一绝,令人叹为观止。
郑板桥以画竹闻名,得益于他平时对竹的仔细观察,他的住宅旁栽植许多翠竹,常年有修竹相伴,恰如其在画作《夏日新篁》题款中写道:“余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竹。”在《翠琅轩》中写道:“吾家种有千竿竹,近日繁滋十亩宽。”即使出门在外,也总要选个有翠竹的地方居住或歇脚,难怪民间有“板桥无竹不入居”的传说。 他喜欢观察竹子在不同气候、不同环境里的变化和特征,甚至面朝映出竹影的墙壁发呆。
他在《晨起看竹》题款中写道:“客舍新晴,晨起看竹,露浮叶上,日在梢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在他看来,通过观察翠竹,胸中就有了画意,然后用画笔表现出来。有趣的是,邻家透过墙来的竹枝也吸引着他,并从中观察,绘画成《邻家修竹》图。
竹有独特的品性,不因寒暑而荣谢,不以四时而变化,风雨不惧,飒飒幽幽,其劲不输于青松,曲可比于细柳。正因如此,人们总喜欢以“君子”来比喻竹子,竹子亦成为历代名士气节和人品的象征。
郑板桥对竹子的品性有独特见解,时常告诉身边人:竹子外硬内空,既结实又虚心;竹子有节,节里有气,做人也要像竹子一样有节有气。
竹子很朴实,难怪郑板桥一生痴情画竹,以竹喻其光明磊落,这是他在画竹之中蕴含的人格情怀,竹之性情也是他的风骨,竹之高洁素雅、坚忍不拔的品性尽现其笔底,真可谓画如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