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历史时空看见红色内蒙古

2024-07-08 06:25:38 - 媒体滚动

转自:内蒙古日报

穿越历史时空看见红色内蒙古

穿越历史时空看见红色内蒙古

穿越历史时空看见红色内蒙古

穿越历史时空看见红色内蒙古

穿越历史时空看见红色内蒙古

满洲里 全国唯一以共产国际为主题的红色旅游景点

年接待游客人数超500万

□本报记者  李玉琢  通讯员  李文博

盛夏7月,草长莺飞,正是旅游的好时节。拥有百年历史的口岸名城满洲里,吸引着各地游客纷至沓来。

位于满洲里市区西9公里处的满洲里国门景区,再现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始人和领导者抗击外来侵略,与共产国际、苏联共产党保持密切联系的国际秘密交通线历史风貌,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国门景区内设有国门、中共六大展览馆、红色展览馆、41号界碑、红色秘密交通线遗址、和平之门广场等景观。在这里,游客可重温革命历史,感受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

“这里的每一处景观,都仿佛在低声轻语一段隐秘而又波澜壮阔的红色岁月,令我思绪万千。” 在满洲里市国门景区,来自山西太原的游客王怡然说。

1903年,中东铁路全线贯通后,满洲里成为进入中国的首站。从1920年之后的18年间,共产国际和中共东北党组织在满洲里建立、守护着国际秘密交通站。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先后形成了多条通往苏联和共产国际的交通线,其中由中东铁路经哈尔滨、满洲里、86号小站、赤塔赴莫斯科的交通线是形成时间较早、持续时间较长、发挥作用较大的一条红色国际秘密交通线。

“哈尔滨到满洲里这条‘红色之路’,为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作出了特殊而重要的贡献,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那个时期,数以万计的旅俄华工途经满洲里回国,带回来革命书刊,还将亲身经历的俄国十月革命情况介绍给中国人民,加快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建立与发展壮大的步伐。”满洲里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王铁樵说。

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莫斯科郊区举行。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唯一一次在国外召开的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议,也是在中国革命处于危急时刻召开的一次关键性会议。据统计,有92名从满洲里出境的中共六大代表,包括周恩来、邓颖超、蔡和森、李立三、瞿秋白等人。六大结束后,许多代表经满洲里红色国际秘密交通线回国,满洲里又一次担当起了护送的重任。

革命者的图片、蜡像、当年的会议场景……在满洲里市中共六大展览馆内,当游客们触摸这些历史遗迹,就像不自觉地打开了一轴悠长的历史长卷,听它们讲述那催人泪下却又鼓舞士气的红色故事。

红色国际秘密交通站一共存在了18个春秋,直到1937年被破坏。满洲里红色国际秘密交通站,见证了年轻的中国共产党逐渐走向成熟,保障了过境的中共干部、共产国际人员的安全。

2005年,满洲里红色国际秘密交通线教育基地被列入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是全国唯一以共产国际为主题的红色旅游景点,年接待游客人数超过500万人。

现在,以中共六大为主要内容的红色旅游展馆,按照1:1的比例将当年位于莫斯科近郊的银色别墅复制到满洲里国门景区内。红色展览馆和中共六大展览馆,全面展现了我党早期领导人经由满洲里前往苏联和共产国际寻求革命真理拯救中华民族建立新中国的光辉历程,吸引了众多当地市民和外来游客前来游览、参观。

今年,满洲里市以打造“北疆文化”品牌为龙头,深度挖掘口岸、红色、异域、草原等特色文化内涵,精心推出大型红色舞台剧《风雪黎明》等文化名片,加快推进“记忆·满洲里亚”中东铁路光阴故事二期项目建设,提升红色旅游吸引力。截至5月31日,满洲里市接待游客122.89万人次,同比增长171.43%。

暑假临近,满洲里市暑期旅游日渐升温,亲子游、青少年研学游等火热开启。当地推出了满洲里风情游、红色记忆一日游、“红色之路”中俄满洲里—赤塔自驾游等多条旅游线路,让青少年和广大游客在红色文化游中传承红色基因,感受爱国情怀,凝聚奋进力量。

漫步今日的满洲里,异域文化、红色文化尽收眼底。人们会记得,今天这片土地上的和平幸福,是无数人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在红色历史面前,大家除了倍加珍惜,就是努力向前。

乌兰察布

“烽火凉城”迎来旅游高峰

□本报记者  皇甫美鲜  通讯员  李红宇

红色七月,凉城县绥蒙革命纪念园、贺龙革命活动旧址迎来了客流高峰,近万名游客们纷纷到这里感受红色历史,缅怀革命先烈。

随着讲解员的引领,游客们依次参观了“贺龙革命活动历程”“烽火凉城”“旧居复原”“丰碑永存纪念厅”四个展区,展柜中陈列的一幅幅照片、一件件革命文物,深度展示了贺龙元帅当年率部队三驻凉城,在此整训部队,指挥战斗的历史让人们唏嘘不已。“缅怀革命先烈,重温红色记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跟随中国共产党的脚步奋力前行。”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大青山街道下新营村陈佳贺参观完展厅激动地说道。

近年来,凉城县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充分利用绥蒙革命纪念园、二龙什台、马刨温泉、岱海国际滑雪场、岱海旅游区等资源,抓好避暑康养、温泉疗养、冰雪运动、特色民宿、红色研学等多业态协同推进,唱响旅游品牌,将丰富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优势,打造全域全季旅游强县。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做好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满足广大干部群众的多样化学习和参观需求,通过优质的服务推动我县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贺龙革命活动旧址负责人王红霞说。

巴彦淖尔

文旅相融生机无限

□本报记者  薄金凤

盛夏时节,记者来到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曙光乡治丰村“塞外珍坊”民俗馆,抗战老兵贾建国抚摸着金色勋章,将自己抗战的经历娓娓道来:“我是一名八路军,我为自己能参加抗日战争而自豪……”

这间民俗馆的“红色”气息浓厚,收藏红色及民俗物品1000多件,农耕文化物品1500多件,总面积3800平方米,总藏品4万多件。谈到创办“塞外珍坊”民俗馆的初衷,负责人刘文帅介绍,“通过对河套民俗文化的挖掘,对历史遗存的整合,让独特的农耕文化赋予河套民俗村新的灵魂,我希望能通过这些展品,让游客找到过去的记忆,让年轻人了解过去的历史。”

据悉,为了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曙光乡定期邀请抗战老兵、乡贤能人带队讲党史、讲亲身经历,缅怀中华儿女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将红色文化引领和美丽乡村旅游深度融合,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巴彦淖尔市红色资源较为丰富,1927年,中共绥远地委派遣共产党员刘进仁回临河开展党的地下工作,建立了临河党支部,成为河套地区建立的第一个党支部。为纪念这一时期的光辉历程,2022年,临河区在当年河套地区第一个党支部诞生地(现解放街道联通社区)建立中共临河支部纪念馆。

“在这里,我了解党在河套地区壮阔的革命历史,一幅幅版画,描述着我党在河套地区发展壮大的生动故事,正如展馆的结束语所说: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正在中共临河支部纪念馆参观的罗丁告诉记者。

进入暑期,磴口县的红色旅游显著升温。该县打造了以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内蒙古兵团博物馆、乌兰布和沙漠等为代表的5个研学教学点,形成系统的研学课程,聚焦不同受众需求,推出红色研学游主题路线。

“钢枪和铁镐分别代表兵团战士保卫和建设边疆时使用的武器和工具,它也彰显数十万兵团战士用青春和热血铸就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内蒙古兵团博物馆讲解员余心童正在讲解兵团历史,研学的学生在参观的过程中,深刻领悟到“兵团精神”的涵义。

“今年暑假来临前,我们已接待来自本市及周边盟市旗县的1.2万人次,其中未成年人近5000人。希望通过红色研学活动,塑造少年儿童的价值观引导同学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把红色基因和革命薪火一代代传下去,做担当奉献的新时代青少年。”内蒙古兵团博物馆馆长王秀清介绍。

经过多年发展,如今的巴彦淖尔已经将独具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与教育培训、产业发展融合起来,建立起以五原县冯玉祥誓师广场、临河区黄河河套文化旅游区、内蒙古兵团博物馆为主要代表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观光旅游、学习培训、投资兴业,红色资源已经转化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乌海

“三线记忆”的传承

□本报记者  郝飚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3周年,日前,乌海市海勃湾区第一小学组织开展了六年级毕业典礼暨红色研学实践活动。活动中,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进位于海南区的内蒙古小三线军工文化纪念馆及内蒙古第一通用机械厂旧址,通过参观红色多功能厅、工具展示车间、三线大食堂和主人广场雕塑等,追寻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

位于海南区“六五四”地区的内蒙古小三线军工文化纪念馆是内蒙古自治区首个军工文化“三线记忆”纪念馆,也是乌海市知名的红色教育基地。

据介绍,20世纪60年代,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科技人员、干部和工人义无反顾奔赴乌海投身“小三线”建设,并在这里孕育了以内蒙古第一通用机械厂、内蒙古第二通用机械厂为代表的内蒙古“小三线”军工企业。

2021年,为纪念这段历史而精心打造的内蒙古小三线军工文化纪念馆在原址焕新重生。该纪念馆分为历史回响、峥嵘岁月和转型蝶变3个展厅,通过“小三线”概述、转型历程、转型成就等10个单元,图文并茂地再现了“小三线”建设在乌海的发展历程,并通过展出“小三线”建设时期极具代表性的生产生活用具、历史文献和军民产品等,重现当年的生产生活场景。

现如今,内蒙古小三线军工文化纪念馆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红色旅游胜地,每年都有大批游客来到这里参观体验。

近年来,乌海市深挖境内红色资源,不断讲好红色故事,着力发展红色旅游。在红色教育基地,一张张珍贵照片和一件件历史物件,让游客在参观游览过程中深刻感悟在党的领导下一代代建设者的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目前,乌海市先后打造了内蒙古小三线军工文化纪念馆、乌海市第一党支部纪念馆、乌海市党性教育实践中心等一批红色教育基地,并形成了小三线六五四国防教育基地——乌海市第一党支部旧址——赛汗乌素村——阳光田宇国际酒庄——黄河西行客栈——蒙根花光伏农业园这条颇具特色的红色记忆乡村旅游线路。

赤峰

“热北小延安”的故事在延续

□本报记者  肖璐

盛夏时节,赤峰市林西县西山革命烈士纪念公园庄严而肃穆,以朱德骑兵旅为原型塑造的烈士铜像前,一批又一批干部群众前来瞻仰,缅怀先烈,表达着对革命前辈建立伟大功勋的深深敬仰。

“2000多平方米烈士纪念公园,已成为当地党员教育、廉政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林西县退役军人事务管理局副局长杨卓说,作为“热北小延安”,林西县拥有光辉的革命历史画卷,成为一代又一代人永不磨灭的红色印记。

红色资源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珍贵的文旅资源。在林西博物馆,“万年古韵 博远林西”“北疆沃土 移民林西”“塞北烽火 红色林西”3个主题展厅让广大游客对林西县这片热土上的历史文化、移民精神和红色革命基因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孩子放暑假,一家人沿着红色研学旅游线路来到林西,追思在革命战争中牺牲烈士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来自天津市的游客李学东说。

2023年,我区发布10条红色研学旅游线路,其中第五条“亮丽北疆·解放战争红色研学旅游线路”中就涵盖林西革命烈士陵园,可以缅怀在大革命时期及抗日战争时期牺牲的革命先烈。

林西,北靠大兴安岭,南照西拉木伦,是内蒙古高原向华北平原过渡的低山丘陵地带,作为塞北军事重镇,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林西曾是热北解放区中心和稳固的根据地,为党中央冀察热辽分局转移,建立后方指挥中心,实现东北地区的战略反攻创造了条件,至此有“热北小延安”美誉。

“当代花木兰”郭俊卿就是在林西参军的,女扮男装5年之久,为解放事业出生入死,屡建奇功。1950年,郭俊卿被中央军委授予“全国特级战斗英雄”“现代花木兰”荣誉称号。

“妻子送郎去参军,母亲送儿上战场”。解放战争期间,林西县仅有9万人口,就有8000子弟参军上前线,448名在册英烈和无数无名优秀的林西儿女血洒疆场,先烈的英名将永远镌刻在历史丰碑之上,英雄的家国情怀将永远铭记在人民心中。

林西,祖国版图上这座红色的地标,“热北小延安”的故事在延续,伟大的延安精神在传承,红色基因浸润在这片热土上,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永葆初心,奋勇向前。

“全县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0亿元大关,达到104.6亿元,增长10.1%;固定资产投资47.6亿元,增长36.6%;税收收入2.67亿元,增长20%;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493元和15412元,分别增长5.7%和8.6%,四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居赤峰市首位。”

在林西县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一段亮眼的成绩单跃然纸上。代代相传的红色基因让林西各族人民肩负新使命,逐梦新征程,让“热北小延安”的红色印记擦得更亮,绽放林西新风华。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