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主任治村记

2024-07-08 07:10:25 - 媒体滚动

转自:湖州日报

“海归”主任治村记

记者  李则名

“这几年我们的村民都搬进了离城区比较近的新房,但有些村民田里还种着庄稼,前几天连续降雨,这几天又大太阳,我不放心,只有亲眼看看、实地检查一遍,心里才踏实。”近日,在吴兴高新区郑港村,妇女主任傅雯脚步不停,正赶往一处地势偏低的农田进行巡查。

看似简单的巡查,里面“门道”很多,需要细心观察和及时处理。发现远处有村民在田里抽水,傅雯原本急快的脚步稍稍慢了点。“内河水位上升快,田里的水抽多了,容易让外港的水倒灌。”傅雯提醒。

南靠湖织大道、北邻申苏浙皖高速公路,郑港村的村域面积约2.8平方公里,总人口为1510人。在农田边,一位当地村民告诉记者:4年前,这位“90后”妇女主任是顶着名校的光环回到村里工作。彼时,她是吴兴区唯一拥有研究生学历的村干部,身上的头衔是乌克兰国立师范大学的艺术硕士。

虽然出生在郑港,但傅雯打小就去了城里念书。刚到村里,基层事务纷繁复杂、工作节奏快,但最先面对的却是大家的疑惑:“海归”硕士毕业,不去“北上广”,咋回了村?这些话听多了,傅雯也有点犯怵,好在村“两委”的同事常常鼓励她。

工作千头万绪,不过,一段时间后傅雯就找到了节奏。有人提出家门口的垃圾没人清运、有人抱怨小孩子读书转校困难、还有人对村务公开不及时有意见……她发现,在村里工作,上班的地点不能是办公室,而应是村民家的长板凳。

为此,傅雯几乎把各自然村的诉求收集个遍,并梳理出共性问题,逐个帮助大家解决烦心事。采访期间,傅雯的手机总是提示音不断,她的手机号码公布在村里的公告栏上。“过去,村民咨询的是农作物嫁接、鱼塘养殖如何处理的细节;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问起项目开发、新房装修等问题。”对于随时响起的陌生来电,傅雯来者不拒,她说,“话题的改变,也折射出群众对村务工作的新需求。”

通过文化艺术来推动乡村振兴一直是傅雯想做的事。“我们村其实文化底蕴很深厚,有商周时期的谭降遗址、影响印刷史的‘书船文化’,有‘浪子回头’典故的打子桥,织里的第一座茧站‘开泰茧站’也源自郑港村。”为此,她专门策划拍摄了村里的第一部宣传片,还协助组建成立了郑港乡村文艺队,定期邀请省、市文艺专家驻村指导。

4年来,傅雯完成了从“海归硕士”到“妇女主任”的角色转换,让青春在希望的田野上绽放别样风采。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