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14条过江通道背后的故事(内附珍稀老照片) | 山水洲城记

2024-07-08 15:20:00 - 长沙晚报

转自:掌上长沙

“周五晚高峰的湘雅路隧道初体验,5分钟就过湘江啦!”7月5日,河东上班的张烨得知湘雅路过江隧道上午通车的消息后,下班一脚油门过河回家。他说,平时上下班只能选择银盆岭大桥或营盘路隧道,而现在通勤再也不用绕行周边桥隧,大大缩短了出行时间。

7月4日、7月5日,香炉洲大桥、湘雅路过江隧道先后通车,两个项目总投资额约80亿元,于本月实现顺利通车。至此,长沙城区有了14条过江通道(不含在建过江通道和地铁)。

长沙14条过江通道背后的故事(内附珍稀老照片) | 山水洲城记

1949年到2024年,75年间,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长沙河东河西的连通不再受制于一江之水,“十三桥三隧”,过江交通“大动脉”带来了全新的格局气象,也加速了一江两岸的相互交融。

过江交通的丰富也是这座城市发展变迁的缩影。今时今日,当我们回顾长沙城市生长中心轴线的演变历程,究竟是怎样从“五一路时代”迈向“湘江时代”,不妨翻开长沙人民的过江史,或许能从中找到答案。

“走桥还是走隧道咯?”这是现在长沙“的哥”对乘客的日常询问。在拥有众多过河方式的今天,人们或许很难想象,四五十年之前人们过河的艰辛。

长沙14条过江通道背后的故事(内附珍稀老照片) | 山水洲城记

“湘江边,搭轮渡,一搭搭到五一路。”一首老长沙童谣,记录了50多年前长沙人过湘江的交通方式。

1972年以前,古老的轮渡是长沙人过河的唯一方式,呜呜的汽笛声唤起一代人的记忆。

“当时从长沙轮渡码头乘船到洲上,要20分钟左右,船票每人3分钱,过河还要到洲那边再换乘一趟轮渡,加起来要1个小时。有时碰到湘江涨水,轮渡停航,还要冒险坐小筏子,十分危险。”今年77岁的纪实摄影家罗斯旦是土生土长的长沙人,在他记忆中,小时候人们往来河东河西,因为没有桥,必须去渡口坐船。

长沙14条过江通道背后的故事(内附珍稀老照片) | 山水洲城记

人过河可以搭船,汽车过河怎么办?罗斯旦说,除了搭人的轮渡外,还有专门搭货车和长途客车的汽车轮渡。汽车轮渡在搭人过河的轮渡北边,靠近中山路的西头。汽车轮渡用的是大渡船,早上9时开,下午5时停开,半小时一趟,船上可载10余辆汽车。

东起五一路,西连溁湾镇,横跨橘子洲,1972年湘江长沙段飞跃起一道长虹。

不少老长沙人仍记得,1971年9月6日,连接长沙市主城区五一路(今五一大道)和岳麓山下溁湾镇的第一座湘江大桥(现橘子洲大桥)正式动工修建时的情景。

长沙14条过江通道背后的故事(内附珍稀老照片) | 山水洲城记

这是一座用“人海战术”筑起的长沙首座湘江大桥,也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的双曲拱桥。

提及橘子洲大桥建设场景,当时在现场担任技术员的吴崇实至今记忆犹新。“当时我们3支工程队,每支队伍仅10名技术人员加100名左右施工人员,一共才300来人,怎么把这么大的桥建起来?”吴崇实老人回忆说,当时每天都有上千名市民自发前来挑土运石子,全市一共有80万人次的机关干部、厂矿工人、大中学生参与其中,“可以说湘江一桥是人们肩挑背扛手提集体修建出来的。”

当年24岁的罗斯旦也是义务劳动者之一。“当时我们七八个知青听说长沙在修大桥,便跑到现场去看热闹。”罗斯旦说,他们到工地一看,现场密密麻麻都是人,周边插满了某某学校义务劳动队、某某单位青年突击队的旗帜,被这种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所感染,他们七八个人也挽起袖子投入到义务劳动中,扎扎实实干了一天。

1972年9月30日,这一天,整个长沙城都沸腾了。

长沙14条过江通道背后的故事(内附珍稀老照片) | 山水洲城记

当天,橘子洲大桥建成通车。这座东连五一路,飞跨橘子洲,西接岳麓山,位于长沙中轴线上的过江大桥,第一次将长沙市河东、河西联成一体,结束了长期以来靠划舟和轮船摆渡的历史。

吴崇实老人说,大桥建成后,长沙放假4天,全城大联欢,东南西北各区的市民都安排一天来大桥参观,大家为长沙终于有了第一座湘江大桥而欢欣鼓舞,有人甚至当场流下了泪水。

2017年底,橘子洲大桥入选为长沙市第三批历史保护建筑。而今,橘洲之上,湘江之中,这座历经半个世纪的大桥依旧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奔流不息,于风雨中见证着岁月。

长沙14条过江通道背后的故事(内附珍稀老照片) | 山水洲城记

时光流转,蓝白两色的轮渡船票在时光中渐渐褪色,然而,长沙人的过江“进化史”才拉开序幕。

上世纪90年代,长沙确定了城市建设“六桥三环、西文东市、山水洲城”的发展架构。而后,长沙先后投入400多亿元用于“六桥三环”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形成了市内结网、市外成环、物流畅达的立体交通网络,还加快了城市的扩张和开发,长沙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作用日益显著。而这场“扩城之战”,最具标志性的事件便是1991年长沙北大桥的建成通车。

长沙14条过江通道背后的故事(内附珍稀老照片) | 山水洲城记

“北大桥东起伍家岭,西连银三线,全长3616米,宽25米,分为4车道,共有桥墩159个,千吨级船只在桥下可顺畅通航,是我国目前最大跨度的双塔单索面斜拉桥。”1991年1月31日,长沙晚报头版报道了湘江北大桥(银盆岭大桥)通车典礼。

时任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潘基踬在《长沙湘江二桥记》中写到:桥型刚劲挺拔,宽透高平,涉险横江,巍然耸立。开放之日,举市欢腾,车任风驰,人争珍赏。交通之功能告全,景观之效果益显,毋怪人之津津乐道也。

而后1999年,月亮岛大桥建成通车;2000年,猴子石大桥建成通车(湘江三桥)。至此,老长沙人口中的湘江一、二、三桥就此成型,4年后,黑石铺大桥建成通车,长沙三环合围。

当时长沙提出“一桥一景”的构想,比如双塔单扇面斜拉桥的银盆岭大桥、连续钢构的月亮岛大桥、V形斜撑连续梁的猴子石大桥和三跨连续钢管拱的黑石铺大桥等,如今这些桥梁都已成为长沙靓丽的风景。

“二环画圆是当时长沙人的大喜事。”

作为二环画圆的“最后一笔”,2004年9月,三汊矶大桥破土动工。参与建设长沙二环线三汊矶大桥的江学文回忆说,三汊矶大桥是二环线上最大的桥梁,工期仅两年,70根钻孔桩必须在一个枯水期内完成,任务十分艰巨。“当时我们创新工艺方法,研究出冲击钻反循环法钻孔,上千名施工人员不顾严寒,大冬天在寒风凛冽的江面上坚持作业。”

长沙14条过江通道背后的故事(内附珍稀老照片) | 山水洲城记

2006年9月1日,随着三汊矶大桥的竣工通车,作为长沙城区“主动脉”的二环线全线通车,长沙人终于圆了“二环画圆”世纪梦,历时12年,“六桥三环”路网架构终于变为现实,长沙城建史由此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随着城市中的车流不断壮大,过江交通的需求持续增长。打开2008年的长沙地图,可以看到城市中心城区与外部联系的东部通道主要有三一大道、营盘路、远大路、人民路、长沙大道和劳动路等6条道路,而西部通道受湘江的阻隔,仅有银盆岭大桥、橘子洲大桥和猴子石大桥3座桥梁与之对接,三座桥梁14条车道明显低于6条道路38条车道。

破解过江交通瓶颈,在三座大桥之间增加机动车过江通道显得刻不容缓。对当时的长沙人来说,桥梁很熟悉,隧道却鲜为人知。时间来到2009年,营盘路隧道开启湘江首条江底隧道的建设大门,作为长沙横穿湘江的第一条隧道,它在国内首创了江底地下立交模式。2010年,长沙“两桥一隧”——福元路大桥、湘府路大桥和南湖路隧道同时动工,成为当年轰动全城的一件大事。

长沙14条过江通道背后的故事(内附珍稀老照片) | 山水洲城记

2011年10月通车的营盘路隧道,相当于在湘江之下建了一座“水下互通式立交桥”,8个出入通道,在城市核心区域形成一个交通大循环;福元路大桥主桥的三个钢拱如提篮一般将大桥“提”起,似一道彩虹架设于江面;湘府路大桥跨过京广铁路,将省府片区与洋湖片区紧密联系起来;南湖路隧道的巨型盾构机从江底平稳掘进,造就首条下穿湘江的城市道路盾构隧道。

随着“两桥一隧”建成通车,不仅解决了市民过江难题,使长沙市区过江通道间隔距离缩短到3公里以内,还加速推进长沙沿江建设、跨江发展,彻底改变过去“西文东市”的城市格局,实现“一江两岸、均衡发展”的目标,对长沙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而今,2024年7月,也成为了长沙过江交通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前不久,橘洲君登上了香炉洲大桥,探寻这座传奇大桥的前世今生与幕后英雄,看这颗“湘江之钻”闪耀望城“一江两岸”。而它南面的水底“长龙”——湘雅路过江隧道也正穿越波涛汹涌的江水,成为助力两岸协同发展的“脉动”。

长沙14条过江通道背后的故事(内附珍稀老照片) | 山水洲城记

7月5日上午9:05,历时5年建设的湘雅路过江隧道正式通车,成为长沙第三条行车的过江隧道。“湘雅路隧道建成通车,最快只需5分钟就可过江,对改善群众出行体验,提高市民幸福指数,促进长沙城区东西向交通顺畅出行,具有重要意义。”长沙城发集团项目负责人介绍。

湘雅路隧道是长沙市“十八横十六纵”三十四条主干道之一,位于银盆岭大桥与营盘路隧道之间,项目西起湖南湘江新区岳华路,东至开福区芙蓉路,全长4180米。隧道含南、北主线和四条匝道,设计为双管双向六车道,行车时速50千米。

湘雅路过江隧道,是湖南迄今直径最大的盾构隧道。项目首次采用超大直径盾构隧道穿越湘江,施工风险高、难度大,是国内施工技术含量最高的隧道之一。

如果说1971年,建桥工人和自发市民用“人海战术”一年建好橘子洲大桥是“人的伟力”,那么2024年,长沙用自产的盾构机,应对新的施工挑战,这便是“工程机械之都”的从容。

长沙14条过江通道背后的故事(内附珍稀老照片) | 山水洲城记

2022年6月20日,“长沙造”湖南最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星盛号”再次“出征”,开启穿越第二次湘江之旅,标志着湘雅路过江通道工程右线顺利实现盾构始发。

盾构掘进过程中,先后穿越了古建筑、湘江大堤、破碎带、浅覆土等高风险源,攻克了大坡度小曲线始发、大直径长距离高强岩层掘进、江中浅覆土破碎带加固、高透水地层盾构接收等施工难题。

2023年3月12日,在项目右线盾构接收井内,“星盛号”盾构机巨大刀盘破墙而出,标志着盾构隧道实现双洞贯通,为竣工通车奠定了坚实基础。

湘雅路过江隧道还是一条“智慧隧道”。

“隧道运行控制、应急救援通过‘一图管控’,实现了实时运行态势、安全事件、设备状态的全业务可视化,确保湘雅路过江隧道的安全平稳运行。”长沙城发集团项目负责人表示。

项目建设单位长沙城发集团对隧道内监控系统、民生系统、可视化系统进行了整体智能提升,实现了通车后隧道的智能互联、数字化采集、自主巡检和全线雷视监测,并基于物联网平台和数字孪生技术构建了智慧运行中心,打造隧道运营管理智慧大脑。

作为长沙市“五个十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之一,湘雅路过江隧道将有效缓解银盆岭大桥和营盘路隧道过江压力,构建“一江两岸比翼齐飞、河东河西联动协调”的“大交通”城市发展新格局,实现联线成网、内外通畅的目标,助力长沙加速打造国家综合交通枢纽中心。

目前,暮坪湘江特大桥和兴联路大桥正在建设中,明年长沙将被16条过湘江通道串连。

长沙14条过江通道背后的故事(内附珍稀老照片) | 山水洲城记

从舟楫云集到鸣江轮渡,从大桥的车来车往到隧道地铁的穿江而行,对长沙来说,一部过江史亦是半部发展史。过江通道连接的不仅是湘江两岸,更是长沙的历史与未来。

一条条过江通道的建成通车,担负起长沙过江交通的重任,连接着湘江两岸一条条主次干道,如城市的血管承载着一座城的生机与活力!

长沙14条过江通道背后的故事(内附珍稀老照片) | 山水洲城记

记者/刘丹陈焕明

陈登辉刘捷萍

编辑/刘丹校读/欧艳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