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曼婷:人生陪伴者

2024-07-08 14:06:46 - 民政部网站

转自:民政微语

5月29日至31日,南京国际博览中心飘起了一抹“民政蓝”,全国民政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决赛在这里举办。本次大赛共设置养老护理员、公墓管理员、遗体火化师、假肢装配工、矫形器装配工5个赛项,来自全国的32支参赛队伍、307名参赛选手站上决赛舞台。经过3天激烈角逐,25名选手获得了一等奖。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一等奖获得者——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郭曼婷,倾听她的故事↓↓

郭曼婷:人生陪伴者

​郭曼婷正和一位女子低声说话,女子的推车中端坐着一个五六岁的孩子,孩子的注意力完全被手机播放的动画片吸引了。孩子患有脑瘫,无法行走。“以后有可能会走吗?”面对记者的提问,郭曼婷轻声说“可能性很小”。

​2008年,郭曼婷报考了首都医科大学。那一年,医生们深入汶川地震灾区救死扶伤的身影,让她对医生这个职业充满了敬意,一心想学医。就这样,她进入了假肢矫形工程专业,这是全国最早开展的假肢矫形领域本科教育。

​大三到医院实习时,郭曼婷的心理落差来了。当初学医,她期待的是这样一个画面:原本躺在床上的病人,恢复健康,轻快地走出医院,奔向美好生活。但现在,她要面对的是截瘫、偏瘫、脑瘫、截肢患者,健全健康的躯体不再。“截肢患者还可以通过穿戴假肢,走着出去。但我们接诊的更多是孩子,他们无法享受正常的娱乐。数年如一日在医院做康复训练,上学之前几乎是在医院里度过的,上学后的寒暑假也是在医院里度过的。父母中至少要有一个人长期陪着孩子,承受着极大的心理压力。”这不是一时的病痛,而是被改变的人生,每每想到这里,郭曼婷会感到悲伤。

​无法治愈、不能改变,这是患者的困境,也是郭曼婷的困境。但是,无法治愈能否缓解,不能改变能否改善,这是患者努力的方向,也是郭曼婷努力的方向。

​大学毕业后,郭曼婷留在实习单位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假肢矫形中心,成为一名矫形器师。那几年,她的精力都在钻研如何精湛技术、提高速度上。“神经损伤后,如果第一时间做康复治疗和矫正器的介入,可以帮助患者站立行走。首先,能缓解患者肌力萎缩,延缓变形时间;其次,患者的心肺功能、排便等都会好一些;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一个人能站能走,他的心情心态是不同的。”有位患者是一名老师,通过矫形器的辅助能站立起来。她开心地告诉郭曼婷:“我终于能站着给孩子们上一节课了。”

​对于不同类型疾病,矫形器的作用不同,有些改善没那么明显。郭曼婷不可避免地又生出挫败感,家长也不可避免地更加焦虑了,而家长的情绪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治疗情况。为此,她自学了心理学,想为孩子家长的情绪找个出口。

​女儿出生后,郭曼婷更能理解小患者的家长了。“之前做矫形器,我更多考虑专业,如何最符合力学原理、对线原理。后来,家长觉得孩子使用起来不方便,我会从细节一点点摸索,想办法在矫正器当中加入多种元素,适合不同的生活场景。比如,加个小插件,方便孩子走路,上厕所需要坐下时则可以把小插件卸掉。”

​十几年相处下来,小患者和郭曼婷已成为彼此的陪伴者。“我大三实习时认识的孩子,都已经考上大学了。”“有个孩子特别自律,为了控制体重把三餐分成四餐、五餐。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很多孩子在家不穿矫正器,导致变形加重,不得不手术。但他控制得很好,只进展了一点,我们通过矫正器再次矫正,避免了一次手术。”“还有个小女孩,我和她妈妈通电话时,她就会和我女儿聊几句,来北京还会给我女儿带玩具。”……人生没有固定式,但需要陪伴者。

​来源:《中国民政》杂志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