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线了文物 | 奇怪,博物馆的古铜镜为什么不照人?

2024-07-08 15:16:20 - 多彩贵州网

开篇说一个“冷知识”。

你发现没,大部分的博物馆展示的铜镜,都不以正面示人,反而用背面的方式展览,这是为什么呢?

答案是:因为正面没什么可看的。

看古代铜镜的意义,在于观赏背面的纹饰工艺。毕竟,去博物馆照镜子,看自己有什么可看的啦!

本期《上线了文物》我们继续“以线穿阅”,从贵州省博物馆《人文山水时光峰峦——多彩贵州历史文化展》展出的汉代、唐代、宋代和元代时期的铜镜纹样,看各时期古人的审美偏好,看看他们把一面镜子的“微缩艺术”都“卷”成啥样了!

上线了文物 | 奇怪,博物馆的古铜镜为什么不照人?

铜镜的最早出现,是从铜石并用时代,也就是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之间的过渡时代开始。在战国时期,成为贵族的日用品,到了汉唐时期开始大量流行,制作技艺也达到巅峰。进入宋代,铜镜进入寻常百姓家,直到清代,随着玻璃镜的传入,铜镜渐渐退出历史。

贵州出土的汉代铜镜,集中在西汉中晚期至东汉。西汉流行四乳星云纹镜和“日光”铭文铜镜;东汉更流行“神兽纹”铜镜。

上线了文物 | 奇怪,博物馆的古铜镜为什么不照人?

西汉·四乳星云纹铜镜

这面四乳星云纹铜镜,出土于贵州赫章可乐的一座墓葬中。

上线了文物 | 奇怪,博物馆的古铜镜为什么不照人?

中间镜钮的造型,有学者认为这是汉代的仙山“博山”的迷你版。在它的周围,簇拥着十六连弧缘。

你看,外圈的四颗乳钉把铜镜分成四个区域,每个区域都有乳钉星纹。这些乳钉像星星,乳钉间的连线就像云朵,它们的组成,像一幅微缩的天象图。

上线了文物 | 奇怪,博物馆的古铜镜为什么不照人?

一思一念系彼岸,愿你与天地相融,日月相伴。

上线了文物 | 奇怪,博物馆的古铜镜为什么不照人?

西汉·“日光”铭铜镜

这面铜镜出土于贵州安顺茶场。

上线了文物 | 奇怪,博物馆的古铜镜为什么不照人?

中间凸起的圆钮四周环绕着八曲连弧纹。看,镜字的背面用标准隶书写着“见日之光,天下大明”八个字,字和字之间用符号分隔。

“见日之光,天下大明”是西汉中期“日光镜”上的常见用语,意思是“这面镜子发出的光辉,就像阳光一样”,是先民对太阳崇拜的一种体现。随葬在墓中,或许代表墓主想用它驱散黑暗邪魅,带来光明。

上线了文物 | 奇怪,博物馆的古铜镜为什么不照人?

只要愿意去相信,在哪儿都能光亮你自己。

上线了文物 | 奇怪,博物馆的古铜镜为什么不照人?

东汉·“长乐”铭盘龙铜镜

到了东汉,铜镜上的画像和纹饰就开始复杂了起来。

上线了文物 | 奇怪,博物馆的古铜镜为什么不照人?

这面出土于贵州安顺宁谷遗址的铜镜,就包含了龙、神人、神兽、天象的元素。

看,在龙头两边刻有“长乐”二字——毕竟“做人呐,最重要就是开心啦!”字的两边是两个带翅膀的人,叫“羽人”。右边这位羽人旁,还铸有北斗七星的图案。龙的下面藏有一个人形怪兽。匠人用高浮雕的技法把细节刻画的浑厚、凝重,整个画面也更加立体生动。

上线了文物 | 奇怪,博物馆的古铜镜为什么不照人?

见山川,观天地;在雨林看彩虹,在城楼听细雨;愿你在归处,任携长乐相随。

上线了文物 | 奇怪,博物馆的古铜镜为什么不照人?

东汉·“青盖”铭龙虎对峙纹铜镜

更生动的来了,这面龙虎斗的铜镜,出土于贵州兴仁交乐一墓葬中。

上线了文物 | 奇怪,博物馆的古铜镜为什么不照人?

在圆钮周围,匠人用高圆雕手法铸造“龙虎斗”的场景。你看,龙身鳞片突出,和虎睁大眼睛呲着獠牙对峙,在老虎的下方刻有“青盖”二字,边缘用三角锯齿纹作装饰。

汉代龙虎组合的遗存,大多都以墓葬为依托被保存。龙虎的组合源于古代天文上的四象——“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左龙又虎的布局,有“辟不祥”的用意。

对峙,融合,我们仿佛能看见,在经历一次次蜕变后,中华文明的包容力逐渐被唤起。

上线了文物 | 奇怪,博物馆的古铜镜为什么不照人?

因为对手,我们审视,进而变为更好的自己。

你好,我的对手。

上线了文物 | 奇怪,博物馆的古铜镜为什么不照人?

唐·海兽葡萄纹铜镜

如果要从唐代铜镜中,挑选一把展现“大唐荣耀”的铜镜,海兽葡萄纹铜镜首当其冲。

上线了文物 | 奇怪,博物馆的古铜镜为什么不照人?

海兽葡萄镜是唐代铜镜里数量最多、流行地域最广的款式。海兽是先民对神兽的理解;而葡萄,则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受外来文化影响,寓意多子多福、丰收的葡萄纹,就这样被广泛运用在装饰上了。

你看,镜面上的海兽、天马、瑞鸟或昂首翘尾,或展翅欲飞,它们在葡萄藤蔓之间欢闹嬉戏,营造出活泼、开放、生机盎然的景象。

上线了文物 | 奇怪,博物馆的古铜镜为什么不照人?

融合,我们望见的,无非是生命的力量之和。

上线了文物 | 奇怪,博物馆的古铜镜为什么不照人?

唐·菱花缘麒麟凤凰镜

唐代铜镜给人最直观的视觉冲击就是厚大,主打一个创新。你看,这把菱花型铜镜的外廓,就一改以往铜镜的规矩与拘谨。

上线了文物 | 奇怪,博物馆的古铜镜为什么不照人?

虽然是想象出来的神兽,但并不妨碍先民对麒麟和凤凰的崇拜。

铜镜上铸造的麒麟和凤凰采用绘画的技法——麒麟奔跑,凤凰回首伫立凝望,一静一动静的姿态,相隔花草和蝴蝶,内紧外松的布局,更加衬托出整个画面的动感。

上线了文物 | 奇怪,博物馆的古铜镜为什么不照人?

历史兜兜转转,艺术始终保持着好奇和探索,叫我们沉凝又沸腾。

上线了文物 | 奇怪,博物馆的古铜镜为什么不照人?

宋·仙人白鹤纹铜镜

到了宋代,铜镜形制就更加丰富。

受宋代蓬勃发展的山水绘画艺术的影响,铜镜上的题材大部分是山水楼台、小桥流水人家和陶醉在自然美中的“隐居者”这种有意境的山水画。

上线了文物 | 奇怪,博物馆的古铜镜为什么不照人?

看,这把带柄的铜镜描绘的就是山谷云绕,仙人驾鹤,旁边一人寻仙访道的情景。以线的韵律、节奏来增强纹饰的起伏与重量,构图处理都有绘画效果。

青铜原本的颜色是金色。因为时间流逝和埋藏环境的影响,青铜才变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青绿色。恰因如此,让这面铜镜的画更有意境。

上线了文物 | 奇怪,博物馆的古铜镜为什么不照人?

雨过天晴云破处,你可以永远相信宋朝的审美。

宋·降龙罗汉纹铜镜

再看这把十六连弧形铜镜,描绘的是宗教故事“一苇渡江”的情景。

看右边这位披着袈裟、手持斗笠形法器的和尚,踏浪乘风而行,水中还有正在游走的神兽,左边水中的神兽喷水托起一个像庙宇的建筑物。

这个图案也叫罗汉渡海、达摩渡海,是中国佛教的一个传说。换到现在,“一苇渡江”的技艺像不像独木舟水上漂?

生如逆旅,静水深流,且看我坚韧渡江。

元·鹤鹿同春

虽然各个时代的审美都有差异,但以铜镜为载体,在其中求仙、长寿的信仰从未消停过。

以“鹤鹿同春”为主题的铜镜,是元代最具代表性的人物镜。

从左边看起:一只鹤“启门”探出脑袋,门外人手里拿着瓶子,烟雾袅袅。一位踩着云雾的仙人靠着大树而坐,身旁一位侍童双手托盘;在横跨的石桥上,有一只鹿拖着东西漫步而来。

匠人们常在镜背上铸出花草和瑞兽等纹饰,以此寄托美好祝愿,“鹤鹿同春”就是中国传统纹样之一,寓意万物欣荣,富贵长寿,正是这些中国元素,让铜镜文化在全世界都颇有吸引力。

发现没,艺术从来不仅是一种记录,而是在自然上进行再创造,用谐音梗藏一个小心思——希望一直在。

元·瑶池相会镜

随着宋金时期戏曲艺术的成熟,一些戏曲故事开始广泛传播,这一点也反映到铜镜的纹饰上。这面瑶池相会铜镜,描绘的就是周穆王见西王母,在瑶池之上宴饮唱和的情景。

“瑶池”是神话传说中的西王母,也就是我们熟知的王母娘娘居住的地方。周穆王是西周的第五位君主,《史记》记载,50岁才继位的周穆王在位55年,活到105岁的他才真是“神仙皇帝”。

史书记载,周穆王曾经远征西域,并见到西王母。在热情款待下,两国进行了友好交流。他和西王母之间相遇、相知、相许的过程被记录在《穆天子传》中,是最早记录中原与西域之间交流的史料。

而瑶池“神池浩淼,如天镜浮空”的奇异风光,让周穆王如痴如醉,乐而忘归。这面铜镜上方的琼楼玉宇,飞天人物,下方的高朋赏乐,群人宴饮,描绘的就是当时的情景。

带着故事,再带一点意境,你似乎能读懂那句“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提到历史,是烛照万里的规律总结,高屋建瓴的宏大叙事,这次,我们想通过铜镜,把看历史的视角放低一些。

看大小、看审美、看各个时代的流行符号……从铜镜丰富细节的“小”中,我们或许才可能真切的看到“大”的意义——它们彼此支援,借鉴和启发,从四千多年前的齐家文化时期就已出现的铜镜,到清代退出历史舞台,铜镜的发展史,就像流淌在中华五千年文化长河里,浩浩荡荡,最后低吟浅唱、缓缓归矣的支流,娓娓述说不惊波澜。

往前走,别回头,历史的洪流,还会激起新的浪花。

本网记者:应腾

手绘逐帧:车璐

编辑:唐海鹰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