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信大罗京佳教授央视开讲啦!关于极端天气,地球比你想象得更加坚挺

2024-07-08 19:10:54 - 扬子晚报

7月4日,中国气象局发布《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4)》显示:2023年是全球有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我国平均气温创下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历史新高。

为什么这些年极端天气频繁发生?未来几年世界气候将发生怎样的变化?面临极端天气频发的情况,人类又该如何有效应对?7月6日,央视《开讲啦》邀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罗京佳,讲述极端天气频发的原因,揭开极端天气的奥秘。

南信大罗京佳教授央视开讲啦!关于极端天气,地球比你想象得更加坚挺

气候学家出门的必备单品,你肯定想不到

云是自然界的诗篇,不仅装点着蔚蓝的天空,更是气象变化的先知。罗教授介绍,从高云到低云,每一种云的出现都携带着不同的天气信息。

俗话说:“天有城堡云,地上雷雨临。”当像城堡一样的低云出现时,预示着雷阵雨即将来临。钩卷云是一种高云,通常出现在暖空气跟冷空气交汇的暖锋,暖空气爬升在高空,会形成一些不稳定的状况,意味着接下来两三天可能会下雨;层积云的出现则意味着大气非常稳定,不容易下雨。所以民间有着“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的谚语。

以前,天气预报往往停留在“明天午后局部地区有时有雷阵雨”这一阶段,即使到了技术发达的现在,天气预报仍无法精准地预报下雨的时间和地点。罗教授表示,预报降水可比预报温度要难多了!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降雨的影响因素繁多且复杂,随着时间的流逝,任何小小的初始偏差都会导致预报误差非线性级别的增长,就像“蝴蝶效应”,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可能会在得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面对如此复杂多变的天气,罗教授出门的必备单品就是——雨伞!无论刮风下雨,罗教授都能有所准备。

南信大罗京佳教授央视开讲啦!关于极端天气,地球比你想象得更加坚挺

极端天气为何频频发生?

我们常常在新闻中听到“极端天气”这个词,到底什么是极端天气?其实通俗地讲,极端天气是指人们把观测到的温度、降水、风等气象要素的强度跟历史上同类数据进行对比排序。如果过高或过低,我们就认为发生了一次极端天气事件。

极端天气是怎么发生的?研究表明,极端天气的机理非常复杂,早期气象学家认为极端事件就是天气系统造成的。比如去年7月的华北特大暴雨,就是因为来自热带海洋的台风“杜苏芮”北上,把大量的水汽输送到华北地区,这些水汽遇到太行山脉东边的迎风坡,被迫抬升凝结形成大量降水,以致暴雨发生。

2020年长江流域的梅雨整整持续了两个月,这样长时间的极端天气状况远远超过了天气极端事件的范畴,因此被称为“气候类的极端事件”。超长梅雨现象还与海洋的变化状况息息相关,同时,全球气候变暖也会增加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概率。这也是大家感觉到,极端天气事件一年比一年多、强度一年比一年强、范围一年比一年大的原因。

南信大罗京佳教授央视开讲啦!关于极端天气,地球比你想象得更加坚挺

地球比你想象得更加坚挺,未来的气候会如何?

随着工业化发展,人类释放大量温室气体导致全球变暖,地球“沸腾”的时代正在来临,是不是感到有些恐慌?罗教授表示,地球拥有几十亿年的发展史,演变的幅度远远超过我们目前对它观测记录的幅度。地球从诞生以来,南北两极也并不总是现在的样子,有极热的时期,也有很冷的时期,地质学家发现,地球曾经被冰川覆盖,是一个“雪球”。

大约5600万年以前,北极地区四季常春,甚至还有植物。盛唐是华夏文明兴盛的时代,那时的温度比现在还温暖。从地球的历史来看,目前的气候变化还没超过历史上地球演变的极值。罗教授说:“不要恐慌,每个人都要从自己做起,为保护地球做一点小事。”

目前,国际上大部分气候预测模式只能预报未来9个月的气候。2018年,罗教授带领团队研发了一套气候预测系统,能够实时预测未来24个月的气候。今年4月,罗教授就预测“拉尼娜”会持续到2026年初为止,这种海洋现象会导致全球平均气温偏冷,南方冬春季会比较干旱。

为什么要预测更长时间的气候变化?更长时间的预警可以帮助各部门更合理地计划安排,产生更大的经济价值。比如,澳大利亚农场主就通过关注罗教授的气候预测,计划明后年放养牛羊的数量。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甜子

校对陶善工

原标题:南信大罗京佳教授央视开讲啦!关于极端天气,地球比你想象得更加坚挺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