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进“三个名城”建设让“好地方”扬州好上加好?他们答记者问

2024-07-08 19:30:50 - 江苏新闻

江苏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于2024年7月8日15时举行“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勇挑大梁——奋力书写‘走在前、做示范’新答卷”系列主题第七场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扬州市委副书记、市长潘国强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就下一步如何更好打造文化旅游名城、生态宜居名城等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如何推进“三个名城”建设让“好地方”扬州好上加好?他们答记者问

全面深化改革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请问扬州如何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赋能产业科创名城建设?

如何推进“三个名城”建设让“好地方”扬州好上加好?他们答记者问

潘国强扬州市委副书记、市长: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党的二十大以来,扬州围绕产业科创名城建设,抓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涌现出不少改革亮点。

一是破立并举,焕发现代产业新动能。我们坚持以新化旧、先立后破,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在“优化、协同、整合”上下功夫、出实招:“优化”,就是调整布局“613”产业体系,去年6大主导产业集群总产值达6400亿元;“协同”,就是推动各县市区按照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分工协作开展产业人才“双招双引”,今年上半年全市新签约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800个;“整合”,就是全面推进“一区多园”“园中园”“特色园”建设,建成了一批特色产业园区。

二是持续推进,释放生产要素新活力。我们积极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向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主要包括:推动国资企业“专业化”发展,顺应扬州产业特征,新调整组建大数据集团、文旅集团、产投集团等8家市属国资企业;推动科创平台“市场化”运作,鼓励龙头企业牵头建设创新联合体,目前已备案22家;推动营商环境“国际化”提升,对标世行标准,连续11年制定实施优化提升营商环境“2号文件”,让更多惠企政策“免申即享、直达快享”。

三是开放合作,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我们主动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更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合作新平台,今年中欧智能制造产业园获批省级国际合作园区;发展外贸新业态,推进跨境电商“三大中心”建设,去年全市跨境电商进出口同比增长25%,预计今年上半年达30%;探索引资新路径,去年扬州首支QFLP基金正式落地,预计今年上半年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增长9%以上。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在即,我们将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扎扎实实、踏踏实实抓好各项改革举措在扬州落地见效。

一是思想再解放。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江苏的重大任务,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冲破思想观念束缚,主动思考、谋划、推进改革,以新的改革思想指导新实践、引领新变革。

二是改革再深入。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聚焦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问题,深化“构建完善‘613’现代产业体系”、“推进科教产才融合发展”、“‘数字扬州’建设”、“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等重点领域改革,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增创新优势。

三是工作再抓实。围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改革任务,严格对标对表、精准落地落实,尤其是从最紧迫的事情抓起,看准了就坚定不移抓,敢闯敢试、先行先试,以改革的蹄疾步稳开创产业科创名城建设新局面。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扬州在抢抓机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有哪些工作亮点,下一步有怎样的工作打算?

如何推进“三个名城”建设让“好地方”扬州好上加好?他们答记者问

潘学元扬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近年来,扬州市委市政府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坚持做大创新主体、做强创新载体、做实创新平台、做优创新生态,全市科技创新的浓度和贡献度不断提升。2023年,扬州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52.9%,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2770家,国家创新型城市能力评价名列第33位。

下一步,扬州将锚定产业科创名城建设“主航道”,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全力打造长三角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产业科创高地。

一、大力实施“三项工程”,持续夯实创新基础。一是实施传统产业焕新工程。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抢抓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机遇,引导企业上“云”、设备加“芯”、生产换“线”。到2025年,创成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50家、省级智能制造示范车间180个。二是实施新兴产业培强工程。系统推动“6群13链”产业集群发展,大力招引培育一批产业生态主导型“链主”企业,加大应用场景创新和本地产品推广力度。力争到2025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分别达53%和42%。三是实施未来产业培育工程。坚持以未来产业开创产业未来,积极布局低空经济、氢能储能、元宇宙、零碳负碳等未来产业,聚力打通产业链供应链核心环节和技术堵点,推动技术产品化、产品产业化、产业规模化。

二、引培壮大“三类资源”,持续激发创新活力。一是壮大科技人才资源。优化“绿扬金凤”和“英才培育”计划,加大科技创新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扬州工匠”的招引培育力度,多维度培养“懂产业、懂创新、懂资本、懂市场、懂管理”的企业家,放大高层次人才对于科技创新的核心驱动作用。二是壮大科创企业资源。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滚动培育建设10个企业创新联合体,共建50家企业联合创新中心,构建高企、专精特新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的培育梯队,到2025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达3000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数达800家。三是壮大金融“活水”资源。建立科技创新容错纠错机制,优化科技型企业专利质押、贷款贴息等服务,建好用好天使科创基金、江苏省航空航天(扬州)产业专项母基金等产业引导基金,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持续稳定的资本支持。

三、做实做优“三类载体平台”建设,持续释放创新潜能。一是建设大院大所合作平台。加强与中国科学院、华中科技大学、航空工业集团、长三角转化中心等大院大所的对接联系,布局建设一批技术研发、中试生产、检验检测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形成更加健全完善的技术转移体系。二是建设特色鲜明的专业园区。强化园区建设支撑体系,探索市场化产业培育模式,引入高水平科技服务机构从事园区运营管理,集聚创新要素、配置产业资源。三是建设协同攻关的创新平台。高标准建设航空科技扬州实验室,推动国汽轻量化研究院、扬大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提升创新研发能力。到2025年,全市省级以上科创平台数突破400家,规上工业企业的“四有”覆盖率(有研发投入、有研发活动、有研发机构、有高价值专利)大幅提升。

航空产业是扬州近年来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请问扬州将如何进一步推动航空产业和低空经济发展,助力打造新质生产力?

如何推进“三个名城”建设让“好地方”扬州好上加好?他们答记者问

陆安亚扬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

近年来,扬州市将航空产业作为全市13条新兴产业链“第一链”,举全市之力推动航空产业和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市现有涉航空航天企业50余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21家,国省“专精特新”企业16家,深度嵌入中航工业、中国航发、中国商飞等供应配套体系,初步形成“材料—零部件—组件—系统件—整机”产业链条,正多元发展“科研、制造、低空、临空”等特色园区板块。6月21日,扬州市获批设立江苏航空航天(扬州)产业专项基金,总规模16亿元,是首批唯一一支航空航天产业领域专项基金。

下一阶段,我们将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核心任务,瞄准“做大总量、壮大集群”发展导向,着力提升航空产业和低空经济发展质效,重点实施“培育”“攻坚”“扩链”三大行动:

一是实施低空经济培育行动。抢抓低空经济密集创新和高速发展的战略机遇,聚力打造低空经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强化低空飞行器整机和零部件的研发、制造、总装能力。重点加快推进江广融合区、高邮和邗江等低空经济先导区建设,招引布局一批研发制造、运营测试等优质项目。到2026年,全市形成以低空科创制造为核心、以低空检测应用为特色的产业体系。

二是实施航空产业重大项目攻坚行动。深化与中航工业等央企合作,聚力推进中航在扬“两院一中心”,高标准建设航空科技扬州实验室,加快实施机载共性中心国家民机专项,合作建设航空工业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全力推动扬州泰州机场二期扩建工程、高邮高新区通用机场等项目,着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航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策源地。

三是实施航空产业强链补链行动。进一步加强航空招商引资力度,聚焦研发设计、生产组装、应用服务环节,推动产业强链补链。充分发挥扬州航空航天产业专项基金服务实体经济作用,在低空经济、国产民机、商业航天等领域,引育一批创新性强、成长性高的产业项目,提升核心竞争力。

扬州正在全力打造产业科创名城,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请问扬州具体将采取哪些措施?

如何推进“三个名城”建设让“好地方”扬州好上加好?他们答记者问

钱峰扬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

近年来,扬州聚焦产业科创名城建设主航道,大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一是规模总量进一步扩大,2023年全市工业开票销售达8212亿元,近三年年均增长10.3%。二是创新转型进一步深化,省以上专精特新企业新增数三年增长10.1倍,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较“十三五”末增长8%。三是产业层次进一步提升,入围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中国百强产业集群、工信部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各1个。

下一步,我们将结合扬州产业特色和企业特点,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入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重点做好两个方面工作:

一方面,在“新”上求突破,努力打造产业新优势、培育企业新动能。一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统筹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和未来产业培育,系统推动“613”产业发展,力争到2025年培育2-3个规模超2000亿元的地标产业,全部工业开票销售达1万亿。二是强化专精特新企业梯度培育。强化内培外引,为企业提供全成长周期的“政策服务包”和精准便捷的专员服务,支持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三是深化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创新。聚焦“613”产业关键节点,推进产业招商、人才招商、科技招商,布局建设域外创新中心,每年推动百项核心技术攻关、百家技术中心升级、百企两业融合示范。

另一方面,在“质”上下功夫,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提升产业发展质态质效。一是推动老旧设备高端化改造。贯彻落实国省“推进大规模设备更新”部署要求,出台奖补资金、贷款贴息等支持政策,引导企业设备更新。二是“点线面”结合推动智改数转网联。“点”就是分级分类推进企业诊断和标杆示范创建,“线”就是针对行业特点制定共性解决方案,“面”就是加强政策支持和信息基础设施布局,强化数智赋能支撑。三是推动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大力发展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深化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升级,鼓励企业创建绿色标杆示范、构建绿色供应链。力争到2025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较2022年降低10%。

营商环境对于促进高质量发展十分重要。请问,近年来扬州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主要做法是什么,下一步有什么新举措?

如何推进“三个名城”建设让“好地方”扬州好上加好?他们答记者问

陆安亚扬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

近年来,扬州坚持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头号改革工程”和“一把手工程”,连续11年出台服务企业的“2号文件”,连续4年以“营商环境”为主题召开新春第一会,持续深化市场准入、政务服务、市场监管等重点领域改革,创新推出“信用+承诺”审批分级管理模式、“一企来办”等一批改革举措,建成“15分钟政务服务圈”和24小时智慧政务大厅3.0版,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长压缩51%,发布免罚、轻罚、减罚清单775项,设立“扬州企业家日”,全市经营主体超70万户。全市营商环境持续优化,连续2年获得省政府优化营商环境督查激励,“诚信扬州”建设入选国务院办公厅优化营商环境典型经验做法。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下一阶段,我们将继续对标国际一流标准和国内先进实践,紧扣市场主体需求,全面打造“信用扬州”“免证扬州”“效率扬州”三大品牌,重点实施“1+5”改革工程:

“1”即1个法治保障:加快《扬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立法,将营商环境建设全面纳入法治化轨道。

“5”即打造五大环境:打造综合更优的政策环境,围绕“613”产业体系等重点领域推出一批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政策举措,推动各类惠企政策直达快享、免申即享;打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严格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深化混合产地用地供给、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等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更好激发市场活力;打造高效便利的政务环境,全面落实“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推进工程项目“极简审批”,实现更多事项“免证提交”“零材料办理”;打造公正透明的法治环境,加强府院联动、府检联动,推行行政合规全过程指导、“综合查一次”等制度,充分保护企业合法权益;打造亲商安商的人文环境,多渠道开展企业家座谈等政企沟通活动,全方位构建“接诉即办”处理机制和“一人专员”帮办机制,以“有求快应”的优质服务让企业安心经营、舒心发展。

有一句古诗词提到“人生只爱扬州住”,而且扬州也获得过“联合国人居奖”,人们都说“生态宜居”是扬州的城市名片,请问对于“生态宜居名城建设”,下一步扬州将如何发力?

如何推进“三个名城”建设让“好地方”扬州好上加好?他们答记者问

徐安朝扬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委书记、局长:

我们将从打造美丽环境、创造美好生活两个维度着手,全力建设城乡协调、风景秀丽、人民幸福、充满活力的生态宜居名城。

在打造美丽环境方面,我们将持续厚植绿色底色,更大力度推进“蔚蓝扬州”“水美扬州”“净土扬州”建设,更高标准推动“绿杨城郭新扬州”建设,完善提升“推窗见绿、出门进园”城市公园体系,在建成并免费开放310个城市公园的基础上,每年新建提升城市公园20个以上、城市绿地100万平米以上,到2025年底,口袋公园步行5分钟全覆盖,建成区绿地率保持在40%以上。我们将持续放大生态优势,加快推进长江沿线、大运河沿线环境整治和生态修复,高标准建设大运河“十里外滩”,加快实施6个“国家山水工程”项目,努力打造更宜人的长江风光、运河风景。我们将持续扮靓城市颜值,实施清洁城市行动,推行“城市管家”一体化作业,开展空中线缆专项整治,消除“空中蜘蛛网”,打造干净、疏朗的城市视觉空间;全力推进海绵示范城市建设,统筹实施218个海绵项目,到2025年底,全市城镇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率由65.2%提升至80%,海绵达标面积由38.7%提升至50%。

在创造美好生活方面,着力把“扬州居”的内涵挖得更深,全力推进高品质住宅建设,提升物业服务整体水平;到2025年底,再改造老旧小区260万平米以上,打造一批宜居住区的标杆样板;完善“租、售、改、补”四位一体的住房保障体系,扩大保障覆盖面,让广大市民更加安居、宜居、乐居。着力把“扬州行”的便捷做得更实,全力以赴推进北沿江高铁扬州段建设,2026年建成投用扬州泰州国际机场二期工程,2027年完成宁扬城际扬州段主体施工,更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南京都市圈;在城市快速内环全面建成的基础上,推动快速路网外延,2024年底前建成江平东路东延涉铁段、运河路北延、开发路东延等项目,每年同步新增4000个停车泊位,加快打造“好行好停”的城市智慧交通体系。着力把“扬州城”的美名叫得更响,秉持“护其貌、美其颜、扬其韵、铸其魂”的思路,推动历史文化名城“整体性保护、活态化更新、内涵式复兴”,高标准打造北护城河文旅集聚区、运河十二景,高水平实施仁丰里、南河下专精特新项目,大力开展以“一水一电一消防”为主的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坚持不搬迁原住居民,保留古城市井生活“烟火气”,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扬州是世界运河之都、世界美食之都、东亚文化之都,今年又提出了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目标要求,请问扬州将从哪些方面推动国际文旅名城的建设?

如何推进“三个名城”建设让“好地方”扬州好上加好?他们答记者问

陈玲春扬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委书记、局长:

近年来,扬州始终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全力打造既有古城古韵、又有新貌新颜,特色鲜明的旅游目的地城市。2023年扬州接待游客超过1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近千亿元。

一是以政策赋能,让发展有增量更有质量。3月18日,扬州市委市政府召开了文化旅游名城发展大会,出台了《加快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实施意见》及配套政策,明确了“国际文旅名城”的发展定位,即:国际有影响、国内有地位,文化繁荣、文旅共兴,业态融合、充满活力,宜游宜业、体验温馨的国际文旅名城。我们将锚定“一城、两轴、三极”的旅游发展新格局,加大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旅游休闲街区等品牌创建,不断放大文旅资源优势。

二是以场景赋能,让游客变常客、流量变增量。扬州文化底蕴厚重,旅游资源丰富,我们将着力打造一批文旅新业态、新场景。围绕特色文化游,实施“历史文化名城解读工程”,开展“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等活动,讲好扬州故事。利用古典园林、古建老宅等场景开发旅游演艺产品,提供“白天看景、晚上看戏”的全新体验。围绕休闲度假游,加大度假酒店、旅游民宿、沉浸体验等业态布局,提升古运河水上游览线文化内涵,构建“白+黑”、“食+住”、“陆+水”产品体系。围绕文体商旅融合游,打造“跟着美食游扬州”“跟着赛事游扬州”等文旅爆款,办好鉴真半程马拉松赛、瓜洲音乐节、美食文化交流等活动,满足游客多样化时尚化新需求。

三是以品牌赋能,让城市出圈更出彩。建设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城市,最关键的要有城市独有的IP。我们将着力打造“四季旺游”活动品牌,精心办好“烟花三月下扬州”“亲子研学‘夏’扬州”“二分明月‘艺’扬州”“冬游扬州‘食’‘泉’十美”等文旅促消费活动,让四季皆可游,处处是场景。我们将着力打响“来扬州,行大运”旅游品牌,利用“世界运河之都”“世界美食之都”“东亚文化之都”等国际平台,开展友城互动和商务活动,持续提升扬州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我们将着力打造“微笑扬州”服务品牌,在节假日强化旅游志愿服务,开放机关内部停车场,优化交通引导、停车管理、物价监管等全流程服务,快速响应游客各类诉求,切实把游客的愿望清单变成我们的服务清单。

扬州作为长江和大运河的交汇城市,是如何做好长江大运河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下一步有什么重要举措?

潘国强扬州市委副书记、市长:

扬州地处长江和大运河交汇处,依水而建、缘水而兴、因水而美,拥有南水北调东线源头“一个调水口”,江淮交汇、江河交汇“两个交汇点”,宝应湖、高邮湖、邵伯湖“三个涵养区”。近年来,扬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以及“让古运河重生”的重要指示精神,制定“一湖一策”工作方案,持续实施长江、运河沿线生态环境综合整治,2018年以来,长江干流扬州段退让生产岸线6.3公里,复绿152万平方米,生态岸线占比从2018年的47.5%提升至56.9%;关闭搬迁大运河沿线化工企业481家,并将10%以上国土面积划入国家级生态红线,自然湿地保护率达71.5%。至2023年底,全市国、省考断面水质达标率100%,长江干流水质总体稳定达到Ⅱ类,京杭运河、南水北调沿线断面优Ⅲ比例100%。

下一步,我们将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聚焦长江、京杭运河以及高宝邵伯湖等重要水体,进一步强化生态治理修复,为长江、运河永续发展作出扬州贡献。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在守护生态空间上下功夫。严格落实《扬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以长江大保护和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为重点,构建“一心、即高邮湖生态绿心,一廊、即江淮生态大走廊,三带、即里下河湿地生态带、西部丘陵生态带、沿江生态涵养带”生态保护格局,守护长江、运河沿岸风貌完整性。

二是坚持标本兼治,在构建生态屏障上出实招。充分利用长江、运河沿线关停和拆除的砂石、船厂地块,打造仪征绿色大江风光带、开发区朴树湾湿地公园等一批生态保护修复亮点工程,高标准推进三江营、高宝邵伯湖群两个“生态岛”试验区建设,再规划建设13个生态安全缓冲区,筑牢全市生态安全屏障。

三是坚持靶向施策,在整治环境问题上动真格。深入实施“一湖一策”综合治理,严格执行生态环境准入制度,全面开展工业污染、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到2030年,努力将高邮湖、宝应湖、邵伯湖打造成为淮河流域最具生态价值的美丽湖泊。加快入江、入河排污口排查,编制问题排口整治方案及“一口一策”整治清单,确保今年底前长江、淮河流域问题排口整治清零。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