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水: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女儿

2024-07-08 19:50:07 - 媒体滚动

转自:上观新闻

田水: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女儿

田水在《父亲》中扮演女儿,剧中人的经历,她感同身受,“这是一段我想忘记的记忆,为了角色又要重新拾起。”7月6日,话剧《父亲》导演蒋维国,主演金士杰、田水在安福路小剧场与观众近距离交流。7月27日至8月11日,《父亲》将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首演,8月15日至18日登陆国家大剧院。

田水: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女儿

《父亲》分享会

《父亲》讲述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老人在与女儿的相处过程中,不断陷入记忆与现实交错的时空漩涡,全剧交替展示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视角与患者家属的视角,制造出具有悬疑效果的混乱感,随着不合理的情节逐步推进,不禁令人猜想这一切是不是什么人做了什么样的预谋。

田水的母亲患有阿尔茨海默症,去年去世。《父亲》故事让她想起母亲,“我姐姐与我母亲朝夕相处,照顾她,剧中的女儿很像我的姐姐,包括她的内心斗争:要不要送老人去养老院……”

每年田水从上海回家看母亲,都是一段有笑有泪的经历,“我推着坐轮椅的母亲去家门口的街上转一转。她变得像小孩,路边摊位上的纱巾、葡萄、鸭油烧饼……她见什么拿什么,我姐姐跟在后面付钱。回家一点数,母亲的口袋里还有苹果、包子,我和姐姐看着她的口袋笑得前仰后合。等母亲睡了,再盯着她买的东西,我们又很难过。我母亲是军人,一直对我和姐姐很严格,怎么现在就变成这样了。”

田水: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女儿

田水

《父亲》已经排练两周,田水必须把想忘记的那些过去想起来,“这样的内耗对我创作角色非常有帮助。演员就是这样,明知被折磨,但是当对创作角色有帮助时,又会义无反顾地一头扎进去。”《父亲》台词难度大,前一段和后一段的台词看上去结构很像,翻来覆去像在重复同一个内容。“越简单的词越难。”田水表示,《父亲》戏剧结构有意思,每一场都挺现实主义,不同的观众观看会有不同的反馈。

活动现场,金士杰、田水为观众朗读《父亲》的一段剧本:年迈的安德烈发现自己开始无法辨认身处的现实:熟悉的事物在不断消失,熟悉的人正变得陌生。记忆与时间愈发混乱,他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也不理解女儿为什么要坚持给他找护工,更不明白为什么最近一直有陌生人闯入自己的生活。

2014年,话剧《父亲》荣获法国莫里哀戏剧奖最佳剧本,2015年至2016年提名托尼奖、劳伦斯·奥利弗奖等最佳剧本奖,在全球超过45个国家上演。同名电影《父亲》(又名《困在时间里的父亲》)斩获第9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改编剧本、最佳男主角等30余个大奖。

导演蒋维国与观众分享排练进度,“《父亲》的逻辑、结构、表述方式都和以往同类型题材的剧本大不相同,它的‘特别’吸引了许多台前幕后的工作人员钻进去研究,我们剧组在第一次读剧本时就非常顺畅,六位演员提前做了充分的准备,从中表达出的情感令现场的工作人员动容、落泪。它也是一个悲喜剧,演员有趣的演绎和悲伤的情节交织在一起,能引起观众强烈的共鸣。”

金士杰在话剧《父亲》中饰演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父亲,这是他首次与大陆院团合作舞台作品。上话的专业让走出舒适圈的他很安心:“编剧很狡猾,通过一种‘颠三倒四’的写作手法企图给观众呈现患者脑中画面。大家能听到我们刚才读的剧本,对话不在一个常规的逻辑上,这个故事中父亲和女儿都不好受,没有谁对谁错,这个故事探讨的不仅是久病床前两人的关系,更是一个病态、扭曲的家庭所表现出的生活状态。但你看完就会发现,这个故事发生在每个家庭都一样,既快乐又残酷。”

田水: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女儿

栏目主编:施晨露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