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融资平台债务会不会是下一头灰犀牛?

2024-07-08 12:21:28 - 新浪财经头条

来源:不良资产头条

灰犀牛,这个名词如今不用做过多介绍了。这不是一个好东西。

金融领域地产领域的人士,对于这个词更不陌生。

还记得原来郭树清在担任银保监会主席的时候,在陆家嘴论坛讲话的时候提到,地产是中国金融里的灰犀牛。这是一个对于系统具有极大破坏性的庞然大物,一旦被激怒,将会产生重大不良后果。

然后,做金融的做地产的,在后面都充分体会到了地产市场下行的悲惨境况。

如今,经济形势低迷而言论形势微妙,像郭主席这种观点鲜明又大胆的讲话已经不多见了。我在想,如果郭主席还出来讲话,他会不会提示市场,地方融资平台债务,已经成为了中国金融经济当中的灰犀牛?而且,这头灰犀牛的破坏力,要远大于地产。

市场对于地方财政的担心

前段时间,流行一个段子,说的是上海地方财政都出现了压力,于是向寺庙借钱。据说,地方政府总共借了100亿元,其中有名的静安寺就出借了40亿元。这个估计是传闻,后面又有人辟谣了。但是这个新闻,所反映出来的市场对于地方财政的担心,是千真万确的。

一直以来,地方融资平台发行的债券,利率上下波动幅度巨大,反映了市场的矛盾态度。这其实表明,一直以来,做金融的人本来就认为,政府融资平台债务就是一头巨大的灰犀牛,只是很多金融机构寄希望,灰犀牛不会被激怒,或是假装没有看到这头灰犀牛。

从2014年以来,对于地方融资平台的各类整顿治理的政策陆续出台,以及去杠杆等政策的推行,其实也暗示了监管对于融资平台债务是灰犀牛的认知。

只是,这头灰犀牛会发威,原来只是理论性,当前的现实性越来越强了。35号文等与融资平台融资相关的政策文件出台,或许表明,监管已经认可这种现实性,并且为这种现实性提前做出了预案。

融资平台的“恒大时刻”

有很多政府平台的人员,基于内部人士视角,认为中国的融资平台行业,将会出现类似地产行业当中的“恒大时刻”。

在中国,从事政信融资的,原来很早的时候就有“投资不出山海关”的说法,后面又有“西南西北不做”的说法,然后又有只做“南宋版图区域”的说法。到了现在,连中国经济最为核心和发达的区域,政府的融资信用都开始受到质疑了。

而融资平台的债务持续,恰恰建立在不可靠的信仰之上。更加令人不安的是,这种质疑是有依据的。

一是原来不怎么接受较高成本非标融资的广东上海浙江区域,现在非标融资积极起来了,这是一种信号,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

二是全国大部分的区域,地方融资平台的非标融资,出现违约。违约事件,已经从点连成线到铺大到面了。这是一种测量结果:城投刚兑信仰已经不复存在了。

三是地方融资平台的重要偿债来源,土地出让收入现在锐减。地产可以视为是地方融资平台债务的保护神。地产市场不垮,平台债务无忧。

四是地方融资平台在很多年里,兴建了大量的没有可靠市场化收入的基础设施,实施了中国版本的积极财政。这些支出的很大部分,从来就没有对应的税收收入和土地出让收入,就是依靠平台债务扩张来实现平衡的。现在要求地方化债,平台债务无法扩张,甚至还需要收缩。平衡被打破。

如何解决地方政府平台的债务问题?

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待地方政府平台的债务问题,当前是印钞即征收通胀税来解决,增加税收,对于市场主体而言,都是一种痛苦。然而,在所有的税收里边,通胀税是相对不那么痛苦的,而且也是唯一对于经济有扩张提振作用的一种税。

只是可惜,地方政府没有印钞权,无法征收通胀税。

全国很多地方出现公用事业收费价格上涨,税收倒查30年等事件,反映了地方政府进行化债的努力尝试。但是短期之内依靠强化收费与增税所增加的收入,相对于前面几十年支出所增加的债务,比例很小。地方政府的这种努力于事无补,反而会损害税源,毁掉未来区域发展的根基。

当前,地方融资平台一方面在开源节流,一方面在四处寻找新的融资,苦苦支撑着局面。但是在本来经济低迷的形势之下,地方政府的开源节流,强化的经济的低迷。在政府平台非标债务出现大量违约及金融机构融资受到约束的情况下,新的融资非常难以获取。这些实际上已经形成了正反馈机制。

从均衡的角度来看,正反馈机制,是不好的机制,其实就是恶性循环。最终是均衡将会打破,均衡被打破的那天,也就是灰犀牛被激怒的那天。

还好,我认识的很多从事平台融资的朋友,现在都转行(型)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