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旅长绰号“夜老虎”,29岁时在河北牺牲,1949年被迁葬到邯郸

2023-08-08 22:01:41 - 媒体滚动

转自:河北青年报

抗战时期,河北作为敌后主战场,涌现出了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为了民族独立,他们将生命与热血抛洒在了燕赵热土。出生于湖北麻城的易良品即是其中之一。

易良品14岁参加红军,1938年来冀南参加抗日斗争,因作战勇敢被人称作“夜老虎”。1943年,他在战斗中因身负重伤牺牲。这份记录其迁葬晋冀鲁豫烈士陵园的公函,为我们再现了其在燕赵大地英勇作战为国捐躯的丰功伟绩。

文物·名片

这份政府公函,记录了1949年11月,易良品、王顺平、靳生云和刘士松烈士由河北南宫县(今邢台南宫市)迁葬晋冀鲁豫烈士陵园的往事。

文物·故事

【公函记录四烈士1949年迁葬往事】

这份公函用行楷笔体书写,主要内容是南宫县政府遵照河北省人民政府和河北省军区司令部命令,将葬在本县的部分烈士棺椁运送到邯郸市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安葬,这是时任县长冯芳林给负责押运的李华甫等同志专门写的证明信。

八路军旅长绰号“夜老虎”,29岁时在河北牺牲,1949年被迁葬到邯郸

公函正文中,有“指令着由本县负责将寄葬的外籍团级以上烈士移葬邯(郸)市陵园……当即遵照办理,于本月一日装载起运并由本(县政)府民科(民政科)李华甫仝(同)志押运前往”的字迹。公函中央有“河北省邢台专区南宫县人民政府”的骑缝章。

在公函最后,写明了此次迁葬的四位烈士是易良品、王顺平、靳生云和刘士松。落款人是南宫县长冯芳林,落款时间是1949年11月1日。在公函左上角有篆体字“南宫县政府印”的红章。

【易良品是首批“著名抗战英烈”】

易良品1914年生于湖北麻城,14岁参加红军。他1938年奉命来冀南作战,1943年在和日寇作战时负伤,因伤重不治牺牲。

易良品牺牲后被本地军民就地安葬。作为名列2015年第一批“著名抗战英烈及英雄群体”名录的烈士,现存的关于易良品的文物极少,因而这份公函显得弥足珍贵。

烈士的棺椁到达邯郸后,陵园进行了隆重的安葬仪式,他和牺牲于华北的战友共同长眠于此。这份公函也就纳入了陵园的文物库。

时隔74年,公函纸已经发黄,但依然字迹清晰保存完好。

讲述·幕后

【因作战勇猛他被称作“夜老虎”】

烈士的女儿易珠玲告诉记者,易良品来到河北时只有24岁,但参加革命却已有10年时间。

他乐观坚强好学向上,长征爬雪山时走在前边,开玩笑要和战友们“比赛”。战斗间隙,易良品每天坚持学习三个生字,很快就能写战斗报告和小文章。在河北,他邂逅了自己的爱情,和威县人王月婷成婚。

八路军旅长绰号“夜老虎”,29岁时在河北牺牲,1949年被迁葬到邯郸

易良品烈士像

经过血与火的淬炼,易良品在1940年5月升任为129师新编第七旅旅长(后兼冀南六分区司令员)。他带着部队在河北拔据点、炸碉堡、破坏交通线,因作战勇猛被人称作“夜老虎”。河北百姓对他交口称赞,敌人高额悬赏,要他的人头。

1943年,抗战处在最艰苦的相持阶段,部队化整为零继续和敌人周旋。易良品带着旅直属队和一个警卫连,留在河北继续战斗。同年3月,易良品在冀县(今衡水冀州市)参加完分区的军政会议,在枣强一个村子宿营时,被敌人包围。战斗中,一颗流弹打中了他的肚子。

激战突围后,侦察员找到了分区医疗所所长熊登钦,后者仔细查看了易良品的伤势发现,子弹穿过腹部,伤口已经感染。由于手边没有止血钳也没有手术刀,大家急得团团转,原计划转移到临清的医院救治,但因路上风险太大,方案很快也被否定。四五天后,易良品的伤势更加恶化,躺在炕上的他奄奄一息。

易珠玲说,要是放在现在,父亲的伤根本不算事儿,但当时在敌人的包围下,既没有药更没法动手术,转移治疗风险又太大。就这样,在苦苦捱了几天后,1943年3月25日,易良品因伤重在垂杨县李家侯疃村(今南宫市李侯疃村)牺牲,年仅29岁。

【陈再道赞其“作战勇敢、顽强”】

多年后,熊登钦曾对易珠玲讲述了易良品牺牲前的情景。他说,“易司令在去世前紧紧握着我的手,说,‘熊所长,你若把我治好,我们一起走进社会主义多好啊!’”听到这话,熊登钦心如刀绞,泪流如雨。

两人都是大别山人,又都是红四方面军战友。那一夜,伤心的熊登钦久久无法入睡。

易良品牺牲后,大家连夜把他安葬。由于没有专门的棺木,大家就砍倒一棵大树,把中间掏空做了一口简易棺材。1949年11月,烈士迁葬到邯郸市的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南宫县出示的公函中清晰写道:“(新编)七旅旅长易良品有白茬棺木一口。”

易珠玲回忆说,母亲王月婷留下了父亲使用过的手表、两个被面和一个饭盒,时间久了,这些东西或损坏或遗失,后来都不知去向。现存的关于易良品的文物,除了一张黑白照片外,只剩下了陵园中为数不多的物品,这份政府公函因为写明了易良品迁葬的信息,因而显得弥足珍贵。

八路军旅长绰号“夜老虎”,29岁时在河北牺牲,1949年被迁葬到邯郸

将星陨落,我军失去了一位优秀的指挥员,1973年,担任福州军区副司令员的陈再道(曾任冀南军区司令员)在给晋冀鲁豫烈士陵园的回信中提到这位湖北老乡,称赞他“作战勇敢、顽强”。

精神·传承

【受父辈革命精神影响后代从军入伍报效祖国】

1943年,易良品的遗孀王月婷生下了易珠玲,不等孩子满月,她就因工作调动来到了延安。两个孩子留在了河北寄养。当时,长子易柱华才一岁,易珠玲还在襁褓之中,两人直到1950年才再次见到自己的母亲。

受到父辈革命精神的影响,易柱华和易珠玲都曾从军入伍,易柱华的两个儿子也曾参军。易柱玲从军医大学毕业后供职于部队医院直至退休。兄妹二人都在参加工作后光荣入党。

易珠玲成年后多次来过河北,除了探望亲人外就是收集父亲在河北打仗的故事。在冀南大地,老人们提起易司令会竖起大拇指,讲述他带着战士们神出鬼没消灭鬼子的往事。

在河北大地,在邯郸的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在南宫市的冀南烈士陵园,都有纪念易良品的地标。河北人民没有忘记这位英雄,枣强县党史办曾编辑出版了《易良品传》一书,成了研究烈士生平的重要资料。

2015年9月,易珠玲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抗战胜利七十周年阅兵,她带着父亲的遗愿,看到了富强安定、不再受外国欺辱的新中国。我想烈士泉下有知,他应当是含笑的吧!

■文/本河北青年报记者寇拴民实习记者郭会哲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