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发热不退,警惕“草丛杀手”恙虫病

2024-08-08 06:31:06 - 南宁晚报

恙(yàng)虫,又称恙螨、沙虱,多生活于温度较高、湿度较大的丛林边缘、草莽地带、河湖岸边及农田的土壤中,雌虫在泥土中产卵,约经3周孵化成幼虫。每年6月至9月是恙虫活动的高峰期。当动物或人经过草地时,幼虫爬至动物或人身上短期寄生,吸食宿主的组织液及淋巴液。恙螨的幼虫一生中通常只饱食一次,3~5天后,离开宿主坠落于地上,约经3个月的发育成成虫。

一、什么是恙虫病

恙虫病,又名丛林斑疹伤寒,是由恙虫病东方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传染源主要为鼠类,以恙螨幼虫为传播媒介。人被恙虫叮咬后,恙虫病东方体在叮咬部位进行繁殖,产生皮损,迁移至组织周围的淋巴结,进入血液循环,诱发全身毒血症、器官炎性病变,进而产生一系列系统性临床症状。恙虫病为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人与人之间并不会传染。

二、恙虫病有什么表现

恙虫叮咬过的部位一般比较隐秘且没有痒、痛等不适感,所以很多人被叮咬后全然不知。恙虫病的潜伏期是4~21天,患者大多数没有前驱症状,在叮咬后7~10天出现不明原因反复发热,可以上升至39~41℃,伴随寒战、头痛、恶心呕吐、肌肉酸痛、皮疹、焦痂、淋巴结肿大、结膜充血等,部分患者可并发肺炎、脑膜炎、肝肾功能损害、心肌炎;少数患者可有广泛出血现象,如鼻出血、胃肠道出血等;危重病例可出现严重的多器官损害,心、肝、肾及循环衰竭,还可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通常病情平稳者在病程第3周后体温渐降至正常,症状减轻至消失,逐渐康复。若延误诊治,患者在第3周后持续加重导致器官衰竭而死亡。

焦痂与溃疡,是恙螨叮咬后局部组织坏死形成的特异性体征,是临床诊断恙虫病的重要线索,可见于70%~100%的患者,大多数患者仅有1个,偶见2~3个。恙螨幼虫具有趋汗味特点,男性焦痂部位主要分布在会阴部和腹股沟区,而女性多分布在乳房和腋窝区。焦痂外观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3~15mm,焦黑色,边缘稍隆起,周围有红晕,不痛不痒,无渗液。当焦皮脱落后,中央凹陷形成溃疡,基底部呈现淡红色肉芽创面。焦痂亦可不典型,不出现黑色外壳。

皮疹可见于病程第2~8天,一般为4~6天,少数病例可于发病时即出现皮疹或迟至第14天出疹,发生率35.3%~100%不等。约一半患者会出现典型的暗红色充血性非瘙痒性斑疹或斑丘疹,也有呈出血性者,无痒感,大小不一,直径为2~5mm,多散布于躯干部,通常始于腹部,随后向四肢扩散,可累及面部。皮疹多经3~7天后逐渐消退,不脱屑,有色素沉着;部分患者病程第7~10天可在口腔软、硬腭及颊部黏膜上发现黏膜疹或出血点。

三、恙虫病的治疗

恙虫病的病人在早期发热时通常被当作“感冒”治疗,但恙虫病东方体为细胞内寄生,常规的抗感染药物,如青霉素、头孢菌素,包括碳青霉烯类、氨基糖苷类不易进入细胞内,对治疗恙虫病无效。临床可通过血清抗体检测、基因组学检测及结合流行病学史明确诊断,常用的抗菌药物为四环素类、大环内酯、氯霉素和利福平。恙虫病越早治疗效果越好。8岁以下儿童及妊娠患者宜选用大环内酯类替代。

恙虫病合并呼吸、肝、肾功能损害时,常采取抗炎、给氧、保肝降酶以及维持或替代肾功能等对症治疗,若呼吸功能衰竭、肝衰竭可予呼吸机辅助呼吸,人工肝或血液净化方式吸附炎性介质和加快毒素的排泄,有效促进重症患者的康复。

四、如何预防恙虫病

户外活动时,尽量避免在草地坐、卧,外出郊游时要穿上防止皮肤被叮咬的布鞋及衣物,必要时涂上防虫剂。离开草地后及时拍打衣物,尽快洗澡换衣,重点检查踝关节周围、腋窝、腘窝、腹股沟等处。

返家后若出现反复发烧、乏力、头痛等,及时到医院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活动史帮助诊断。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