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日报数字报刊平台-童谣(图)

2024-08-08 05:12:08 - 媒体滚动

转自:天津日报

天津日报数字报刊平台-童谣(图)

童谣,也称儿歌,是口头的诗歌创作。一首首童谣,在蓝天白云下传唱,也让孩子们在轻松惬意的游戏中,感受声律与节奏之美,接受文学与音乐最初的滋养。所谓寓教于乐,我想,童谣便是这一教育理念的极好实践。

女儿个位数的年龄,在幼儿园、学校跟小朋友学了不少儿歌。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相伴戏耍,女儿在家里给我提出最多的要求是:“妈妈陪我玩。”面对女儿恳求的眼神,我放下做了一半的家务,转身和女儿唱儿歌、做游戏。在女儿夜莺般的歌声中,我会暂时丢掉一切俗务杂虑,也忘记了自己的年龄,和女儿一起很投入地拍着手唱儿歌。慢慢地,和孩子一起唱童谣、做游戏,成了我放松身心的一种方式,以此给自己的心灵暂时放假。我们的游戏有时吸引了孩子的父亲参与进来,但他每每作弊,或者耍赖,女儿发现后当然不依,拉上我一起挠他的痒痒,直挠得他滚在床上连连讨饶。

在游戏的过程中,发现有些儿歌充满童趣,跟孩子很有互动:

小熊小熊点点头,/小熊小熊扭扭腰,/小熊小熊眨巴眨巴眼,/小熊小熊你要什么?

这是我和女儿玩得最多的游戏之一,充满了童稚之趣。游戏方法是:两人边唱边辅以点头、扭腰、眨眼等动作,说到最后一句,两人通过“石头剪刀布”决出输赢,赢者可以向对方提出要求:“要”眼睛,则对方的一只眼睛必须闭上;“要”脚,则对方的那只脚不能挨地。只有下一轮赢了,才能解放被“要”去的眼或脚。有时女儿输得很惨,连输几次,眼睛、脚、嘴巴都被我“要”了去,小家伙很守规矩,一边努力挤着一只眼、一边金鸡独立努力保持身体的平衡,一边歪着小嘴念念有词继续游戏。像这样的高难度动作,我是做不来的。女儿的表情认真又可爱。这是女儿的一个优点:遵守游戏规则。

规则是重要的,这个世界有秩序地运转,靠的就是各种规则——通过游戏在潜移默化中树立规则意识,孩子长大成人步入社会后,也会自然而然遵守社会的普遍规则——童谣的教育作用实在是多方面的。不过,小家伙会伺机反击,轮到我输得一塌糊涂,我做不来歪嘴的高难度动作,就开始笑,笑得游戏再也无法进行下去。

冬天到,雪花飘,/夏天到,吃冰糕。/一个冰糕棍儿,/咱俩换换位儿。/一米二米三,/上高山,/高山上不去,/请你滚下来。

这首童谣是配合一个类似于“石头剪刀布”的游戏进行的,输赢的判断标准是:剪子剪包袱,包袱包锤子,锤子砸剪子。读小学时,我和同学们课间也常做这游戏,只不过游戏中唱的童谣比这个简单:“几米几米山?三丈三。系红麻,一丈单!”

游戏中,双方紧盯对方脚的变化,在声音和脚落地的一刹那,常有充满喜悦的欢呼声响起,那是胜利的一方发出的;同时响起来的还有另一方充满失望的长叹。性格倔强的孩子强制自己不把失望喊出来,她只是抿了抿嘴唇。想来争强好胜,本是一种极其普遍的心理,当输输赢赢经得多了,看待输赢的心态也就平和了,就会不太纠缠于一时的输赢,输了再来呗,下一轮也许我就赢了呢——于是游戏继续进行。游戏的过程是重要的,输赢是次要的。这首童谣的节奏感极强,动作简单,和我们广播体操中的跳跃运动相似,也能健体,很吸引孩子。

城市乡村,男孩女孩,随时随地都可以听到这首童谣被响亮地传唱着。特别是在冬天,这么蹦上一阵子,寒意就被驱赶得远远的了,女孩子的羊角辫在阳光中一上一下地翻飞着,脸蛋红扑扑的,一团团白色的雾气随着孩子们红嘟嘟小嘴的张合,轻轻袅袅地飘拂,让寒气逼人的冬天多了些热气。这是我冬日记忆中印象最深的一幅图景。

幼儿园举行乒乓球比赛,/阿姨让我买菜,/我买了一篮烂菜。/阿姨打我,阿姨骂我。/阿姨告我爸,/我爸出差了。/阿姨告我妈,/我妈上班了。/阿姨告我奶,/我奶在家喝牛奶,/气得牛奶喝我奶。/阿姨告我爷,/我爷在家玩拖鞋,/气得拖鞋玩我爷。/阿姨告园长,园长说:/第一不许动,第二不许笑,/第三不许露出大门牙!

这首童谣的游戏规则是:游戏双方交叉击掌,说到最后一句,抱臂在胸前,眼观鼻,鼻观心,只不敢看对方的鬼脸,怕忍不住笑出声来,一笑即认输,游戏结束。

这首叙事性童谣十分好玩,因为结尾出人预料。可能是由于无知,也可能是由于淘气,小孩子买了一篮烂菜回来,阿姨到处告状,结果孩子的爸爸妈妈找不见,爷爷奶奶干生气没办法,还是园长经验丰富,一句话化解了老师的怨气。这个解决矛盾的办法类似“王顾左右而言他”,是绕着矛盾走而不是非要说出个子丑寅卯。从语言角度来说,这童谣也让孩子感受到由于句子成分倒装(主语宾语倒装)所产生的奇特效果。“我奶在家喝牛奶”与“气得牛奶喝我奶”、“我爷在家玩拖鞋”与“气得拖鞋玩我爷”,由于主宾倒置而显得十分荒谬,这也是对孩子进行感性的语言教育吧。

星期天的晚上黑咕隆咚,/王爷爷王奶奶在睡觉,/王爷爷想起了孙悟空,/王奶奶想起了白骨精,/王爷爷拿起了金箍棒,/王奶奶拿起了擀面杖,/你打我一棒,我打你一棒,/最后打得西瓜烂熟。

这首童谣取自《西游记》中的故事,情节荒诞,匪夷所思,最能体现童谣的本质属性:好玩。童谣与现实既对位又不对位,才能制造出这样滑稽的戏剧效果。

我想真正的童谣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回味自己的童年,我觉得这首童谣很能反映童年的思维状态:懵懵懂懂,混沌一片。在读书之前,我的大脑就这样被现实与想象中的各种事物填塞着,至于哪些属于想象,哪些属于现实,小小年纪的我难以分清,它们像一团乱麻一样在我的小脑袋里纠缠着,在以后的岁月中,又像剥茧抽丝一样慢慢地被理出头绪。

童谣里面也有“长篇巨制”,比如那首“小河流水哗啦啦”,可以和诗歌中的长篇叙事诗相媲美:

小河流水哗啦啦,我和姐姐采棉花。姐姐采了一大把,妹妹采了一小把。姐姐得了个大红花,妹妹得了个布娃娃。

第二天,妹妹河边去刷牙,丢了她的鸡,叽叽叽,丢了她的鸭,呷呷呷,最后丢了她的布娃娃。我哭,我哭,我大声地哭。

第三天,妹妹河边去玩耍,找到了鸡,叽叽叽,找到了鸭,呷呷呷,最后找到了布娃娃。我笑,我笑,我大声地笑。

……

这首童谣中有两句被我们全家反复引用,女儿哭鼻子时,我们就冲她喊:“我哭,我哭,我大声地哭”,可女儿的哭声却越来越小了;然后我们又冲她喊:“我笑,我笑,我大声地笑”,女儿腮边挂着晶莹的泪珠又笑了。

就这样,唱着童谣,和女儿一起回归童年,进行一次快乐的心灵之旅。就这样,唱着童谣,女儿一年年长大了。童年的时候我们盼望长大,长大后的我们却永远失去了童年的单纯与快乐。我们懵懂的童年,如同那倏忽而去的飞鸟,转眼间飞过远处的树林,飞到那不知名的地方去了……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