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热衷“买谷子”,不必用猎奇的眼光去看待

2024-08-08 08:21:12 - 齐鲁晚报

转自:视点

据央广网报道,“初高中生买谷子”的话题近期屡登热榜,引发关注。“谷子”是英语goods的音译,涵盖种类广泛,包括“吧唧”(徽章)、钥匙扣、挂件、卡片、拍立得、玩偶等制品,可以广义地理解为漫画、动漫、游戏等版权作品衍生出的周边产品。

从报道来看,一些中学生的消费能力较高,有初中生一口气买了800多元的“谷子”,拎着的两个包里装满了她喜欢的一款动漫周边,而这次“买谷子”用的是压岁钱,家长不会干涉。一名高二女生则表示,自己从初三就开始“买谷子”了,之前在短视频平台刷到了有博主发布的“谷子”开箱视频,了解得越来越多,便开始购买。这类新奇的消费行为,引起了一些人的不理解和担忧。

青少年买“谷子”,主要满足的是他们的情绪价值和社交需求,前者可以带来愉悦感和自我满足,后者则是维系同学朋友之间关系的要素。“买谷子”属于一种“二次元消费”,体现了对自己喜欢的动漫、影视和文化概念的认同。通过这种认同关系,他们获得了对自我价值的认可,也在同学之间获得了某种谈资与共同身份。对此,大人们其实不必过于敏感,更不用担心这种行为会害了孩子,只要保持适度而为即可。

每代人在学生时代都有自己的娱乐和消费模式,这跟每代人的经济条件有关。如今的物质条件和消费能力普遍变好,很多80后90后当年玩过的四驱车、悠悠球、小浣熊卡片之类的东西,在今天可能就被替换为“谷子”、盲盒等事物了。在家庭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家长可以给予孩子一定的消费自由,在某种意义上,“谷子”一类的玩物也能扮演寓教于乐的角色,让孩子们既获得了生活乐趣又得到了精神满足。

当然,代际观念和兴趣鸿沟,是很难完全消除的问题。不同年龄段的人,不妨保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对自己暂时不理解的事情,不着急作出价值评判,更不必带着猎奇的眼光去看待。能够平视彼此,才能更好地消除误解,提升沟通效率。于此而言,对于青少年们买“谷子”,家长和老师反而值得去深入了解行为背后的含义,进而更好地与孩子沟通交流。

要防范的是,不让他们在买“谷子”的道路上误入歧途,比如不理性消费、陷入攀比陷阱等。其中,不乏一些商家可能会通过营销话术和手段诱导孩子们消费,家长可以借此机会帮助孩子提高财商,增强对各类营销策略的辨识能力。说到底,还需要家长和老师做好教育引导工作,帮助孩子树立健康的消费观念,更加理性地对待“买谷子”等消费行为。

(作者:西蒙,来源:红星评论)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