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长三角丨甩掉安徽“边缘城市”:宿州觉醒,正当其时

2024-08-08 09:54:44 - 澎湃新闻

江苏省内“后进生”苏北,出省就成了标杆。

今年以来,安徽省宿州市下辖区县瞄准多个苏北城市,学习追赶。比如,砀山将徐州丰县列为学习对象,并专门召开“对标丰县、追赶苏北研讨会”;萧县对标徐州沛县,县党政代表团开展了“学习苏北”之旅,赴沛县实地考察;埇桥区则提出对标宿迁沭阳,要在奋力追赶苏北的高质量发展大局中提高首位度、争当排头兵……

通常意义上的苏北,是指徐州、淮安、宿迁、连云港和盐城五市,在东部经济大省江苏内部属于相对落后地区。

但事实上,苏北“徐老大”徐州2023年GDP已达8900亿元,正在冲击“万亿俱乐部”,经济总量最低的连云港GDP也有4363亿元,并不输一些中西部重要城市。因此,苏北绝非等闲之辈。

宿州位于安徽省域东北角,由北向南和徐州、宿迁两座苏北城市紧密相接,和苏北可谓人文相近、地缘相亲。遗憾的是,宿州发展和周边苏北城市之间形成了一定的“切变效应”,虽都有着相似的区位和自然地理条件,宿州发展质态却不如苏北城市。

莫谈苏杭,还是看近一点,追赶苏北实乃务实之举。宿州市委、市政府已提出,要千方百计把“最近苏北、最似苏北”的基础条件转化为“追赶苏北”的实际行动。

若能赶上苏北、成为类似于“苏北的第六座城市”,对于宿州来说,将是一个了不起的阶段性成就。而对于安徽来说,振兴“洼地”皖北也需要宿州等城市主动作为,因地制宜求解高质量发展。

当下的宿州,正将产业发展放在重中之重,紧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深入实施“强链延链补链”工程,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五大主导产业,转型提升装备制造等五大传统产业。

理解长三角丨甩掉安徽“边缘城市”:宿州觉醒,正当其时

宿州主城区

2023年,宿州工业投资增长50.9%、增速居安徽省第1位;技改投资增长48.9%、增速居全省第2位;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21.1%,增速居全省第1位。

就好比要重新认识苏北,也该重新认识宿州了。

宿州是安徽省辖市,位于省域东北部,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

宿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北宋时期,作为汴水咽喉、九州通衢的宿州,舟车汇聚、商贾云集。文学巨匠苏轼在《南乡子·宿州上元》中,称宿州为“此去淮南第一州”。“诗王”白居易年少时也曾于符离(今宿州)东林草堂读书生活。

但宿州也很年轻,是位“95后”。

1998年,国务院批复设立地级宿州市,辖泗县、灵璧、萧县、砀山和埇桥区(原县级宿州市)在内,即四县一区结构。

这一点,和成立于1996年的江苏最年轻地级市宿迁颇为类似。其实两地本就颇有渊源,都是楚汉文化、淮河文化高地,名字中的“宿”字相传都和古宿国有关。宿州下辖的泗县和宿迁下辖的泗洪县比邻而居,名字中的“泗”字也都来自泗水河,可谓一脉相承。

因此,宿州和宿迁可以说是一对兄弟。但让宿州感到有些刺痛的是,近30年来,二者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发展轨迹。

数据显示,2000年,也就是两市建市不久时,宿州GDP达188亿元,相比宿迁的200亿元差距并不算大。

但此后,两者差距越拉越大。到了2023年,当宿州GDP达2224亿元,宿迁GDP已达4111亿元,几乎已是宿州的两倍。

省界地区往往会出现这样的“切变效应”。也就是说,自然地理环境相似的两地,会因为各自省份的政策差异等等,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状态。

宿州和另一位苏北邻居徐州相比,同样有些“同根不同命”的感觉。

宿州北部的萧县和砀山县曾短暂属于徐州专区,紧邻徐州丰沛两县,后来重新划归安徽宿县地区,也就是现在的宿州市管辖。

砀山经济曾与近邻丰县不相上下。2000年,砀山GDP为28亿元,丰县为26亿元。《安徽经济报》2006年的一篇报道称,上世纪九十年代,宿州周边江苏几个县的干部常常慨叹:“我们的经济要是赶得上砀山就好了。”

但很快,局势发生逆转。2023年,砀山GDP达271亿元,而丰县已达554亿元,是砀山的两倍有余。尽管位于江苏西北角的丰县算是该省经济发展的“后进生”,但对于砀山等宿州下辖县域来说,倒有些望尘莫及了。

好在,宿州醒了过来。

去年年底,宿州市委、市政府发布《关于做大产业集群奋力追赶苏北在皖北全面振兴中走在前的实施意见》并提出,要千方百计地把“最近苏北、最似苏北”的基础条件转化为“追赶苏北”的实际行动。

今年春节假期后不久,宿州市委、市政府召开动员大会,提出要把壮大“5512”产业工程作为该市“一号工程”,凝聚“工业强市、产业兴市”的强烈共识、强劲信心、强大合力,动员宿州上下积极投身“大抓工业、做大产业”的火热实践。

紧接着,宿州下辖县区开始了各自对标找差距,重点是产业。

3月下旬,埇桥区组织党政代表团赴沛县、沭阳县两地学习考察,用宿州市政协副主席、埇桥区委书记彭飞的话说,考察的主要目的就是开阔思路眼界、加强交流合作,学经验、找差距、补不足。

感受很直观。“(沛县、沭阳)年产值几十亿元、上百亿元的大项目比比皆是。相比之下,埇桥就缺少这种辐射带动能力强的,能够引领全产业链发展的大企业。”埇桥区经信局负责人向媒体表示。

砀山县党政代表团赴丰县学习考察,返砀后,县委书记唐明主持召开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议暨对标丰县、追赶苏北研讨会。唐明指出,思想破冰,是对标丰县、追赶苏北的成事之基。大家一致表示,通过学习考察,为丰县的奋进态势、发展成效和拼搏干劲感到“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

事实上,这并不是宿州第一次意识到要向苏北学习。

据公开报道,早在2005年,宿州决策层出台“跟跑”战略,要求下辖四县一区“跟跑”毗邻的苏北五县,实现“东向发展”,重点是对接徐州。

理解长三角丨甩掉安徽“边缘城市”:宿州觉醒,正当其时

宿州城区。

宿州媒体当时解读称,长跑比赛中,实力相对弱的选手要取得优异成绩,往往会选择紧跟在领跑队员的后面,既保持体力,又保持信心。“现阶段,宿州的实力决定我们不可能做领跑者,当好一名跟跑队员,紧紧地咬住他们发展,无疑是最佳选择。”

这一思路,根本上说就是要打破行政壁垒,实现跨区域协同发展。以宿州的区位来看,对接徐州、宿迁,尤其是对接徐州、共建淮海经济区是一种必然。

但徐州并不是上海,宿迁也不是苏州。彼时,交通基础设施等发展要素尚不完善,宿州和徐州、宿迁虽同属淮海经济区,颇有些来往,但总体来看在交流合作方面难言紧密,更多还是各自为战。

说到这里,有必要说一下淮海经济区的背景。所谓淮海经济区,是以江苏徐州为核心,包含周边宿迁、连云港,山东济宁、菏泽、临沂、枣庄,安徽宿州、淮北,河南商丘在内的跨省经济区。

尴尬的是,和上海大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等相比,淮海经济区成员在各自省份内都是边缘城市。

即便是“老大”徐州,在江苏也并非“种子选手”,这导致徐州在淮海经济区的首位度和向心力一直较低。通俗来说就是,“老大”自己都没有足够的实力,何谈带动“小弟”们冲锋陷阵、功成名就?

也难怪,坊间一度称淮海经济区为“丐帮”。这么说会不会太伤他们?可事实确实如此。

时过境迁。现在情况不一样了。

一方面,徐州综合实力及首位度有所提升,作为中心城市已体现出一定的溢出效应。去年徐州GDP达8900亿元,高出经济区内第二名临沂近3000亿元,目标“十四五”内进入“万亿俱乐部”。

近年来徐州在政策上也得到了诸多加持。2017年,国务院在《关于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中,明确了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地位。同年底,江苏省委、省政府专门发文支持徐州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2021年底,国家发改委在相关文件中明确支持徐州建设江苏“省域副中心城市”。

另一方面,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城镇化进入城市群、都市圈时代,区域协同发展的制约因素正在减少。

无论是从省际毗邻地区合作的角度,还是淮海经济区“群内交流”,宿州“拥抱”徐州、宿迁,都变得愈发顺畅和热烈。

2021年,在苏皖两省的支持下,宿州与徐州签订《全面深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明确要全面消除城际“断头路”,取消公路收费站,实现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公共服务供给均等化;2023年2月,徐州市党政代表团到宿州考察,达成共建铜山-埇桥(萧县)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框架协议;2024年初,宿州市党政代表团赴宿迁考察,表示希望两地建立常态化对接合作机制……

不仅如此,宿州还在今年7月与上海市长宁区签署友好合作战略框架协议,通过携手运营产业园区、合作对接重点项目等方式,推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现代物流等领域链条在宿州布局、加强、巩固等等。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2021年底发布的《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实施方案》,宿州还是浙江杭州的结对帮扶对象,两地在园区共建、产业共链,资本共设、产业共推,农业互链等多个方面达成了合作。

但最关键的一点,也是最让外界刮目相看的,其实并不在于上述外界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而是宿州本身的产业正在起势。

过去,宿州产业发展在长三角的存在感并不算强。正所谓,长三角的短板在安徽,安徽的短板在皖北,以宿州为代表的皖北地区如何振兴,一直是安徽发展重大课题。

经过多年摸索,安徽深深意识到,皖北振兴的基础是产业振兴。对此,安徽决定以“大兵团作战”的方式,推进皖北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绿色食品等四大重点产业集群建设,力争皖北快速形成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

在此背景下,结合自身发展基础,主动作为的宿州树立“工业定乾坤”的发展理念,决定将壮大“5512”产业工程作为全市“一号工程”。

所谓“5512”产业工程,“一是发展五大主导产业,二是转型提升五大传统产业,三是做强做大十二大特色产业集群。”宿州市市长王启荣给出解释。

五大主导产业方面,宿州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新能源(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高端绿色食品、生物医药五大主导产业,围绕研发前端、市场终端和价值链高端,着力在引进产业链关键环节、核心企业和上下游配套企业上实现突破,形成规模化、融合化发展态势,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转型提升五大传统产业方面,宿州聚焦装备制造、建材和家居、轻纺鞋服、造纸及纸制品后加工、煤电化工五大传统产业,推进专精特新倍增行动,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加快实现产业结构从低端到中高端、产品结构从初级到中高级转变。

宿州产业存在感不算强,但不能说没有基础,宿州制造业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制造业31个大类中占29个。“较为齐全的工业门类、稳定向好的发展态势,是宿州跨越赶超的最大基础,也是实现工业强市的最大底气。”宿州市委书记杨军说。

特别是,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经济正在成为宿州产业发展新名片,也让宿州摆脱了传统皖北农业大市的刻板印象。

理解长三角丨甩掉安徽“边缘城市”:宿州觉醒,正当其时

宿州拥有华东最大的云计算数据中心。

早在2011年,宿州市委、市政府就将云计算产业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产业方向。彼时,国内刚刚形成对云计算的定义,互联网头部企业还比较少。2013年,宿州成立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将云计算作为首位产业大力推进。

除了起步早,宿州也有独特优势。作为安徽重要的能源城市和能源基地,宿州可满足大型云数据中心用电需求,大大降低算力企业成本。

走进云都算力中心,各种算力系统、算力设备正在温控机房内运行,服务器指示灯不断闪烁跳跃,释放出一种安静的震撼感。“这台设备每秒运算1.55亿亿次。”汴水之畔科学计算中心负责人说。

目前,华为云、腾讯、浪潮云、阿里巴巴、网易云等互联网头部企业均已落子宿州,不断赋能宿州数字经济生态,也将宿州作为了“练兵场”。

2020年10月,阿里犀牛智造第二个、也是杭州之外首个产业园在安徽宿州正式投产。被称为阿里新制造“1号工程”的犀牛智造,借助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切入服装制造行业,将互联网消费与制造业进行融合,对传统服装生产模式进行了柔性化改造,从而实现“定制服装批量化生产”,为中小企业提供小单量、多批次、高效率的生产选择。

当下的宿州,已是长三角区域最大的云计算数据中心、亚洲CG动画集群渲染基地、中国量子通信五大节点城市、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安徽省三大智算中心之一,智能算力规模居安徽前三。

新制造之外,传统制造业企业要想实现“长红”,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提升产品竞争力。坐落于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安徽雪龙纤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始建于1988年,是一家专业从事各类特种棉浆研发与生产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经过30多年努力,目前其特种棉浆品种数量和实际产量均居全国特种棉浆行业首位。

秘诀何在?一方面,企业积极培养以博士、硕士为核心的技术研发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南京林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科研院校深入合作,提升自身技术积累;另一方面,依据客户的需求开展特殊工艺研发,寻求新的技术路线。

宿州产业的十足新意,最终体现在了数据上。去年,宿州工业投资增长50.9%,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21.1%,增速均居全省第一。

这背后,也离不开宿州对于营商环境的呵护。数据显示,民营经济贡献了宿州市60%以上的GDP和税收,90%以上的技术创新、就业岗位和企业数量。以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引领全市新型工业化进程,是宿州产业发展的重要路径。“企业家是宿州发展的功臣,怎么重视都不为过,怎么支持都不算多。对于合法经营的企业和企业家,无论是外来的还是本土的,都必须真心支持、真情服务。”杨军说。

宿州的“产业觉醒”,可谓正当其时。

因为,产业正是宿州学习苏北、追赶苏北的关键,也是宿州打造“苏鲁豫省际毗邻区域新兴中心城市”的“棋眼”。

借力固然重要,做好自己更重要。以宿徐互动为例,宿州离不开徐州的辐射带动,同时也要努力做“徐州离不开的宿州”。徐州在功能溢出的同时,也希望宿州能够产业互补,扮演独特的角色。共建淮海经济区,到徐州高铁车程仅19分钟的宿州,完全可以成为徐州的“最强僚机”,就好比绍兴之于杭州,佛山之于广州,咸阳之于西安,晋中之于太原,六安之于合肥。

宿州的发展,正在让人看到更多可能性。

以产业发展为核心,发展质态上追赶苏北,“成为苏北”,发展形态上成为“省际毗邻区域新兴中心城市”、“淮海经济区副中心城市”。外界看好宿州将一举甩掉安徽“边缘城市”、“皖北洼地”的帽子,而皖北,也将在这样的“解构”中迎来新生。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