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输赢,不仅是运动员的功课丨人民锐见

2024-08-08 20:35:00 - 人民日报

转自:人民日报评论

潘展乐拓展人类极限,樊振东逆转拿下比赛,全红婵满分一跳,郑钦文创造历史……回想这些天奥运赛场,盘桓在脑海里的除了“赢”,还有许多印象深刻的“输”:苏炜德两次掉杠,石宇奇止步八强,王楚钦遗憾出局……胜利后多是欢笑,而失败却把人分成不同的模样。

竞技体育,就会有输赢。翻开奥运历史,一半是突破极限、斩获金牌的荣耀,一半是折戟沉沙、无功而返的伤心。输与赢,恰是硬币的两面。

对运动员来说,来到奥运赛场,就是一路赢得的。世界最高水平的竞技场,站上去就是赢家。但无论是和高手过招还是挑战人类极限,都是失败率极高的事,如果拿冠军才是赢,那赢家只有一个。伴随失败而来的惋惜、心疼乃至悲壮,透着人性的崇高与悲悯,恰是奥运魅力的重要一环。何况,先输后赢,更见赢的成色。三年前东京奥运会,“雅思组合”遗憾摘银,奥运后甚至经历短暂“拆对”。这届奥运会,他们不仅卷土重来,而且王者归来,以六战全胜、一局未失的战绩圆梦巴黎。“输”是痛苦、是遗憾,也同样可以是成长、是台阶。我们为胜者欢呼,更为击不倒、打不垮的败者鼓掌。

直面输赢,不仅是运动员的功课丨人民锐见

杨浚瑄、张雨霏、覃海洋、徐嘉余(从左至右)在男女混合4×100米混合泳接力比赛中摘得银牌,以3分37秒55的成绩打破亚洲纪录。新华社记者王鹏摄

如何面对输赢,也是观众要面对的问题。近几届奥运会,很多中国观众的一个变化,就是对金牌榜没那么深的执念了,对输赢没那么苛求了。尤其是对许多年轻观众来说,从记事起,就拥有“平视世界”的视角。惊艳世界的北京奥运会和冬奥会,享誉全球的中国品牌,令外国人“惊掉下巴”的黑科技,在海外走红的中华传统文化……奥运金牌,在证明自己这个意义上,不再是“不能承受之重”了。我们致敬第一位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刘长春、第一位赢得奥运金牌的运动员许海峰,但可以告慰他们的恰恰是:今日中国,已无需用一场体育的胜利来证明“我们能行”。

自信,让我们更享受比赛,也让运动员更享受赛场。于是,我们看到的是,潘展乐的“金句频出”,全红婵的“整顿采访”,“梁王组合”的“品鉴座椅”,张雨霏对全是铜牌的自嘲……坦率、真诚、幽默、松弛,这些形容词都应该是大国心态的一部分。对中国体育健儿来说,只要努力过、奋斗过、拼搏过,即便最后比赛失利,可以反思、总结经验,但却无需道歉、不必“请求原谅”。

真正应当注意的是,很多国家运动员失利后,都遭受来自本国的“网络暴力”。这恐怕是网络时代面临的一个“通病”。网络传播和社交媒体让体育项目走向大众,收获更多粉丝和关注,但也带来诸如“饭圈化”“网络暴力”等顽疾。在这个意义上,场上胜负问题变成了一个网络治理问题,亟待我们扬其长、避其短,趋其利、避其害,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营造更好环境和氛围。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