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陈文玲:放眼世界市场,产能远没有“过剩”

2024-08-08 23:40:35 - 媒体滚动

编者按

中国国际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是我国知名经济学家,曾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重大课题研究,包括国际经济、区域战略、对外开放、现代流通、现代物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向上级提交了大量调研报告。

事实上,陈文玲也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日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吹响了中国新一轮深化改革和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号角。作为新时代中国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有何重要意义?全会还分析了当前经济形势,强调坚定不移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提出“积极扩大国内需求”“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等要求。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在扩大国内需求和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两个方面我们可以怎么行动?带着这一系列问题,深圳卫视直新闻驻京记者朱海胜近日在北京专访了陈文玲。

专访陈文玲:放眼世界市场,产能远没有“过剩”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具有划时代意义

对于现阶段发展的新形势,陈文玲认为,中国现在正处于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关键节点,从一个经济上比较贫穷落后的国家成为经济大国,物质基础、社会基础、微观经济基础、经济实力以及生产力水平都迈上了很大台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为接下来到2029年这5年,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部署,涉及改革开放的目标、实现路径、重点任务等各个方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中国要成为强国,不仅是说经济规模要扩大,关键是高质量的经济增长、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高水平的市场经济体制、高水平的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

陈文玲认为,要构建世界强国,中国需得依靠改革“刀口向内”,解决自身存在的体制机制、运行方式、管理方式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的战略部署,从体制机制、制度体系、管理方式、国家现代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等方面,保证国家能够实现到2035年的奋斗目标,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这样的一个基础上,再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中国经济增量有60%以上由消费需求拉动

‌投资、‌消费和出口,被视为拉动中国经济发展动力的“三驾马车”:‌它们共同推动着中国经济的增长和发展。‌其中,‌消费被视为最关键的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尤为显著。

陈文玲介绍,2023年消费对中国GDP的贡献达到82%以上,今年上半年则超过60%,近几年基本都稳定在60%以上,可以说中国经济增量有60%以上是消费需求拉动的。因此,如何提振消费信心、扩大消费需求,如何让人们愿意消费、合理消费、可持续消费,是中国经济保持增长十分重要的动力,也是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较大问题。

专访陈文玲:放眼世界市场,产能远没有“过剩”

陈文玲留意到,一方面近几年的居民储蓄增量很大,从2020年到当下,居民消费储蓄大致增长了58万亿元,其中1/3是活期储蓄,是可以拿出来消费的。另一方面,2/3是定期储蓄,许多人不敢消费、缺乏消费欲望。

“我觉得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消费愿望,没有消费能力,人是没办法消费的。只有消费能力,没有好的产品,没有好的消费品,人也很难有欲望去掏钱购买。我觉得现在人们对掏钱没那么随意,是有选择的,而且选择性越来越明显。这也体现了我们现在的基本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以旅游和餐饮消费为例,陈文玲指出,供给侧事实上还可以进一步优化变革,有效地去激发消费侧的欲望。“比如说到节假日,大家都集中休假集中出行,旅游的时候大家看的不是景,看的全是人头攒动。那么我们的供给侧在制度设计等方面,怎么能够使这种旅游消费变成休闲式的消费、浸入式的消费、学习型的消费、商务型的消费,这是值得我们去设计的”。

中国经济增长充满活力芯片产业势头强劲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上调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至5%,较今年4月预测均上调0.4个百分点。报告指出,今年以来,中国国内消费的复苏推动了经济增长,外贸出口的积极态势也给经济增长带来更多活力。

陈文玲认为,在第三季度中国可能会有几个比较大的突破点:第一,超长期特别国债投资力度会进一步加大,支持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第二,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发展势头继续强劲。未来“双重”“两新”将是投资和消费交织的重要增长点。

此外,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正在加快。陈文玲注意到,代表新质生产力的产品,比如以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电池、光伏为代表的“新三样”产品,其出口占全世界的70%以上。此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出口增加最快的实际是美国遏制打压中国力度最大的芯片产业。“我们已经成为芯片出口大国,去年芯片出口大约是3000多亿元人民币,今年1—6月份的芯片出口已经超过5000亿元。”

专访陈文玲:放眼世界市场,产能远没有“过剩”

陈文玲指出,对于GDP增长,我们不仅仅要关注5%这样的数字,还要留意结构构成。随着我国企业在全球的布局,在国际上可能形成中国头部企业带动全球参与新质生产力形成、现代产业形成、新产业链供应链的形成的现象,那是中国对世界做的更大贡献。“所以将来我们既要考虑到GDP,又要考虑到GNP,既要考虑到产业在中国的规模、增长速度,又要考虑它对世界经济的拉动。”

中国新能源产品不是“过剩”而是远远不够世界需求

在全球市场上,兼具科技含量和绿色含量的中国“新三样”出口表现亮眼,呈现“供销两旺”的景象。但是一些西方机构和媒体却炒作,中国工业制造品,特别是“新三样”正以“极低价格像潮水般出口”,称“中国产能过剩可能威胁他国产业发展,冲击世界经济”。在对中国的攻击中,部分欧美国家将“产能过剩”定义为超过国内需求的生产能力,这实际上是极其狭隘的定义。

陈文玲表示,“产能过剩”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假如放在中国国内,现在新能源汽车供给非常大,如果汽车替代没那么快,国内市场有的企业已经开始打“价格战”了。但事实上,新能源汽车是环保节能产品,有利于全世界生态环境改善,这样的产品应该投放到全世界。按照国际组织的预测,未来几年它的需求要达到4400万辆,现在中国才出口了120万辆,在这样的一个大的背景下,这点产能远远不够世界市场消化。

专访陈文玲:放眼世界市场,产能远没有“过剩”

外资依旧看好中国市场

近段时间以来,我国利用外资规模有所回落,引发市场关注讨论。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989.1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29.1%。陈文玲认为,外资下降主要有三方面原因:第一是美国、欧洲在产业链、供应链上“去中国化”,导致头部企业向外转移,产业转移带走投资,特别是增量投资。第二是三年疫情的“疤痕效应”,一些企业到现在还没有真正认识到中国投资环境的改善。第三,也是最重要原因,美国的“暴力加息”,有相当大部分投资并不是不看好中国经济和中国市场,而是有很大一部分流动资本去赚利差,回流美国。

陈文玲指出,当预期改变以后,中国会成为全世界最活跃的投资资本市场。“现在像苹果,实际上它转移出去印度以后,现在已经释放了非常清晰信号,又要从印度全部搬回中国。这说明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的配套能力,以及制造业的整体水平,依旧是优于很多国家的”。

专访陈文玲:放眼世界市场,产能远没有“过剩”

陈文玲介绍,到现在目前为止,美国依然有75000家企业在中国,每年在中国的销售额达几千亿美元。“我们的营商环境稳定,我们对外商的政策始终没变,我觉得外商友好型的政策,中国是做得最好的”。她表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以后,世界各国的企业都很关注中国未来的发展,因为这些年中国在世界经济增量中的占比始终保持在30%以上。

陈文玲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中国经济的全面好转、中国经济改革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预期的目标都会实现。

作者丨朱海胜,深圳卫视直新闻驻京记者

摄像丨周腾,深圳卫视直新闻驻京记者

编辑丨杨颖,深圳卫视直新闻主编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