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书式避险,当成为更多人的本能反应 | 人民锐见

2022-09-08 17:39:42 - 人民日报

转自:人民日报评论

北京时间9月5日12时52分,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地震发生后,有关各方立即启动应急响应,组织力量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紧急驰援灾区,全力救援受灾群众。当前,抗震救灾各项工作正在紧张有序进行。

在地震发生瞬间,四川一些幼儿园、学校的公共视频,记录下老师组织学生有序撤离的画面。雅安一所幼儿园,正开例会的老师们,手机突然响起了地震预警,她们不约而同地跑到各自的班里,喊醒午睡的孩子,抱着他们往空地跑。1分57秒后,127名孩子全部安全撤离。甘孜一所中学,老师带学生紧急避险,反复强调“保护头”,学生们第一时间躲到课桌下。震动停止后,老师立即喊学生离开教室,不到10秒所有学生撤出,老师最后离开。“你冲向孩子的样子,真美!”“这就是开展防震演习的意义!”网友纷纷留言,点赞老师们组织的教科书式避险。

教科书式避险,当成为更多人的本能反应 | 人民锐见

临危不乱,迅速有序转移学生,老师们的第一反应令人感动。这体现了老师们的师德师风和应急能力,也得益于当地开展的常态化防震应急演练。今年6月1日,四川雅安芦山县发生6.1级地震,182公里外的乐山市沐川县震感十分强烈。地震瞬间,沐川县凤村学校的周老师迅速指挥学生逃生,所有师生安全撤离教学楼仅用时12秒。“平日学校经常组织地震逃生演练,因此师生们都训练有素。”周老师的话语,道出了加强应急常识学习和演练的重要性。从常态化开展防汛防震知识宣传,到带着防灾减灾科普大篷车和消防救援装备进学校,让更多人树立自救意识,掌握自救技巧,具备一定的应急自救水平,保障生命安全就能多加一层防护。

应当看到,震级较高的地震,往往会造成电力受损、交通中断、通讯受阻,导致外部救援力量不能马上到达。此时除了应急撤离、紧急避险,如何进行有效的自救互救也十分重要。此次地震发生后,四川森林消防员徒步进入甘孜州泸定县震中,在湍急的河流上搭建木桥,成功转运磨西镇青岗坪村村民和重伤员数百人;磨西镇一家酒店的负责人徐明,和前来救援的人员一起解救被困人员,并搭建帐篷开展灾后安置。事实证明,不断提升自救互救能力,多用科学的方法施救,不仅可以有效缓解灾害带来的恐慌情绪,也有助于尽可能将灾害造成的伤害降到最低。

防灾减灾,很多时候表现为对知识经验的理解和执行,相关工作贯穿于灾害发生发展全过程。正因此,虽然灾害来临无法抗拒,很多灾害也难以做到精准预报,但在防灾减灾的认识、理念和体系建设上,我们可以更加重视、有更多积极作为。对于个人而言,有必要加强生命安全教育,培养和提高自身应急反应能力,让教科书式避险、找安全空间就近躲避等成为本能反应,这是在危急关头拯救自己的有力武器。对于全社会而言,还需进一步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不断完善公民安全教育体系,持续加强常态化应急疏散演练,支持引导社区居民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和治理,才有可能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这是一个基本国情。灾害在带来重大伤痛的同时,也推动我们本着对人民极端负责的态度,不断强化灾害防范应对工作。切实担负起“促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把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做实做细做好,定能有效降低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带来的损失,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