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救援基层行 | 党军:森林消防队伍中的“发明家”和“灭火理论专家”

2024-09-08 17:50:29 - 应急管理部

转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党军,甘肃省森林消防总队训练大队大队长,1989年10月1日出生,2008年考入武警警种学院,2018年10月,随队伍集体转制,先后获得武警部队优秀教练员、森林部队标兵教练员、优秀共产党员等各类荣誉表彰20余次,荣立个人三等功三次,第五届“全国119消防先进个人”获得者。2021年6月,被表彰为“甘肃省青年岗位能手”,同年11月,被应急管理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表彰为全国应急系统先进工作者。

面对旁人的惊叹,党军表现得淡定而从容。在他看来,这些只是自己在工作中“顺便”完成的成果。“我并不是一名专业的科研工作者,做这些只是为了解决工作中的难题。如果在工作岗位和生活中遇到了困难,我都会想方设法地去解决。”他说。

填补军事地图幅编号计算信息化领域的空白

“在执勤灭火行动中,有个辅助决策技能,即地图编号的查询和计算。任何一场灭火行动或救援任务中,高级指挥员都需要依靠军事地图来指挥队伍行动,和我们常见的民事地图有很大不同。”党军说,甘肃省消防总队有相应的地图库,里面包含几万张地图,国家消防救援局会更多。“当灾情发生后,救援人员首先得到的是地名对应的地理坐标,所有的指挥员都需要通过坐标从浩如烟海的图库中找到对应地点的地图。”

据了解,自从军事地形学诞生以来,编号查询一直是通过人工、参谋业务助手推导的方式来实现。“找到地图需要经过精密的计算,就算是经验丰富的参谋助手,至少也需要十几分钟的时间。”党军说。

在比武竞赛、考核、救援中,碰到寻找地图的难题,党军想,能不能通过智能化的手段,让寻找地图的过程不那么费力?

2018年,用了两周左右,零基础的党军自学了计算机编程的基础知识,又通过一周时间设计出了《地图编号查询辅助决策系统》,填补了军事地图幅编号计算信息化这一领域的空白,获得了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应急救援基层行 | 党军:森林消防队伍中的“发明家”和“灭火理论专家”

那一段时间,是党军最为辛苦的日子。彼时身为中队长的他,每天都要处理大量工作。在不耽误日常工作的前提下,党军只能见缝插针地学习,有时甚至通宵达旦,每天只休息一两个小时。

身体很快对他提出了抗议,头发大把大把地掉,血压也升高,党军感觉每天脑袋里像有一把火在烧。在攻克了最难的一关后,他逐渐琢磨出一种“搭桥式”学习法,大大提升了学习效率。“比如,我要到达河的对岸,即研发出一款成熟的软件,需要搭一座桥,那我就将整座桥分解,多大距离建一座桥洞,桥洞有多大,把各个关键点依次连接起来。拿设计编程来举例,首先是学习基础知识,其次选择一款软件编程器,再次要解决软件的逻辑问题,最后是UI界面设计。”党军说。

据了解,党军设计的《地图编号查询辅助决策系统》,主要解决了三大历史性难题:坐标法定图、地图逆解析法定图及无条件提取全国任何地区图幅编号。“原来需要十几分钟的辅助决策过程,现在只需要几秒,速度大大提高了。”党军说,现在,武警天津指挥学院、武警工程大学已经把系统应用到武警部队的实际救灾和作战指挥过程中,也和甘肃消防签署了在他们学校应用系统的推荐意见书。

此外,党军还研发了森林消防训练助手、防灭火培训平台等软件,为队伍训练、执勤等提供信息化支撑。其中,森林消防训练助手是目前消防系统功能最全、资料最全的共享学习平台,通过手机客户端,可以很方便地学习、使用。

解决救援装备输送“最后一公里”难题

在装备研发方面,党军先后投入3万余元用于装备革新研发,革新十余种简便实用的应急救援器材,包括横向索绳架设支架、液基分离式灭火弹、折叠式独轮装备运输车等。

“森林消防执行的一般是大型的灾害救援任务,包括森林火灾、山洪、泥石流、地震等,而抵达这些灾害现场,多数情况下是没有道路的,只能靠人背、抬着装备,我们称为‘最后一公里’。”党军说,而折叠式独轮装备运输车恰好解决了装备输送“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运输车首先要方便携带,体积不能过大,要有利于运输和装载,其次要有很强的地形适应性,如果是双轮、三轮、四轮车,需要道路宽阔平缓,难以适应陡峭的地形。折叠式独轮装备运输车恰好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在只有人能通行的小路上,能够把装备很好地送到前线。”党军说。

应急救援基层行 | 党军:森林消防队伍中的“发明家”和“灭火理论专家”

带领100多名队员走出“死亡线”

近年来,身为森林消防队伍的一员,党军先后参加过2016年迭部达拉“3•02”、2019年山西沁源“3•29”、2020年山西榆社“3•17”等重特大森林火灾扑救任务10余起,有着丰富的灭火经验和指挥能力。

“森林火灾扑救面临的地形很复杂,关系着战术战法、兵力部署、装备应用等。”党军说,高海拔的山上火势多变,火势发展规律难以掌握,尤其是四川、湖南、云南、福建等地,森林火灾扑救危险性很大。其次是山里没有路,对消防人员的体力消耗很大,开车到达山下后,背着几十斤的装备上山,走到火线上,有时候需要6-8个小时,基本上人员的体力已经耗尽了。

“另外,往北走‘只打夜间’,往南走‘不打夜间’。因为北方下午两点过后气温开始下降,空气湿度增加,有利于灭火;往南走‘不打夜间’,因为山里地形复杂,人进去之后很危险。”

令党军印象最深刻的,还是2019年的山西沁源森林火灾。那不是他打过的最大的火灾,却是最为危险的火灾。行动中,队伍在凌晨2时扑打明火时,风力突然增大,风向突变,100多名指战员被明火包围,形势十分危急,党军迅速带领队伍转移至火烧迹地避险,2时15分,全体指战员刚刚进入火烧迹地,撤离区域就变成了一片火海。凌晨6时,队伍计划撤离火场,但火场已经发生巨大变化,按照原路线已经无法撤离。

当时,全体指战员随身携带的给养、饮用水已经消耗殆尽,加上跨区域作战,地形不熟,队伍士气十分低落。党军至今也忘不了队员们脸上的表情,那是一种对生的绝望。“我们在灭火的时候,每个人每天至少要保证8斤水,那时候大家已经整整10个小时没有喝过一口水了。如果不能尽快把队员们带出去,很可能大家都出不去了。”

那时,人抬头看不到天,也看不到任何指示性的地标建筑。在所有通讯定位设备断电的情况下,党军当机立断,按照正南方向走,遇山爬山,遇河蹚河,遇沟过沟,遇见悬崖下悬崖,不能有任何偏移。之后,再向正西方向走,必然能形成一个直角,与前一天晚上的行动路线形成交点。

第二天早上9时30分,党军带领队员来到了进山的位置,他看到,队员的脸上开始出现血色。等到大家都走出险境后,党军长舒一口气,瘫倒在地上。他表示,100多人的命都握在自己手里,要是带错一步,后果不堪设想。

应急救援基层行 | 党军:森林消防队伍中的“发明家”和“灭火理论专家”

“‘铁脚板、山里通、活地图’,这是对基层指战员的必然要求。”党军表示,把指战员放在任何一处没有指示的山里,在所有通讯定位设备失灵的情况下,需要知道所处的位置、方位和撤离路线。

“对我们森林火灾扑救来说,跨区域增援尤其危险。”党军说,出发之前,队伍对灾区情况一无所知,收到指令后需要在几分钟内集合完毕并出发增援,在路上了解火场的态势、协同参战队伍等,再做相应的兵力部署、战法调整。而且,开车到火场往往需要几百、上千公里,驾驶员和指挥员一路不能休息。到火场之后,需要第一时间投入扑救,快速控制火情。

据悉,这些年,党军积极主动学习应急救援知识,先后参加森林消防局地震救援初、中级培训,水域救援IRB以及激流救援培训,赴新加坡参加IUSAR培训,转制改革短短三年时间,他已经成为应急救援的行家里手。他多次应邀担任地方森林扑火队集训教员,为甘肃、青海、山西、河北等地开展森林扑火队骨干培训业务40余次,累计培训森林灭火骨干5000余人,被甘肃省森防指聘为“灭火理论专家库成员”。

来源:新京报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