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固态电池的产业化有哪些难点?

2023-01-18 17:47:28 - 市场资讯

这两年,各电芯企业的半固态电池也频频亮相,车企纷纷晒出装车计划。孚能的330Wh/kg,送样戴姆勒奔驰;国轩的360Wh/kg,牵手高合;清陶的368Wh/kg,绑定上汽等。

然而,产品发布会、签约仪式不断,量产售卖却迟迟不见。新闻标题无奈,也逐渐从“2022年,固态电池量产元年”过渡到了“固态电池,路向何方”。

那半固态电池的产业落地,到底是什么环节出了问题呢?

笔者认为可能最主要是以下两点:(一)电芯厂/主机厂对高能量密度电芯的过分追求,(二)消费市场对低成本电芯的过分期待。

首先,半固态电池是将固态电解质与液态电解液混合使用、减少液态电解液使用量的电池,固态电解质的引入方式多样化,包括掺混/涂覆在正负极极片中、涂覆在隔膜表面、原位聚合等。根据笔者理解,固态电解质最主要的功能是提高电池的安全性,改善循环稳定性,但在现有量产应用的正负极材料体系下,对倍率性能、能量密度的提升应该是起负作用的。

回到电芯设计上,在不考虑使用金属锂负极的情况下,半固态电池要想实现如此高的能量密度,无非就是高镍正极、高硅负极、补锂技术的导入,这三都是难啃的骨头。

深入接触过几位硅碳或者硅氧碳的制备合成专家,适用于动力电池的硅材料仍然是个未知数,或者说是待改进。笔者一直认为在消费电子电池市场,硅基材料已经渗透,然而事实可能并不是如此,某米的电池硅含量很低(纯属噱头),其他友商并非跟进使用。

从2010年到2021年,锂离子电池的成本快速下降,彻底惯坏了消费市场,半固态电池所用的固态电解质粉末数千块钱1公斤,LLZO-4800元,LATP-2000元,补锂过程对操作环境的严格要求、对操作工艺增加难度等,这些无疑都将带来电芯生产成本的提高。

《华为公司的核心价值观》中,文章起始内容的下一句便是,“超前太多的技术,当然也是人类的瑰宝,但必须牺牲自己来完成”。

站得越高,确实能够望得更远,却可能守不住半山腰的堡垒,替别人开路,切莫让宝岛台湾的辉能科技以295-330Wh/kg产品偷了“塔”。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