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四川援非医疗的“铺路人”

2024-01-18 02:49:39 - 封面新闻

“我的援外医疗故事特别奖”授予杨兰芬、叶政书

他们是四川援非医疗的“铺路人”

1月17日,在四川援外医疗“仁心仁术好队员”颁奖仪式现场,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格外引人注目,她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教授杨兰芬,也是第一批援莫桑比克中国医疗队队员。颁奖仪式上,杨兰芬教授和第一批援莫桑比克中国医疗队队长叶政书被授予“我的援外医疗故事特别奖”。

48年前,叶政书、杨兰芬等29名英气勃发的优秀医务工作者,受命前往莫桑比克,揭开了四川援外医疗的第一页。他们在极其困难的工作环境和极其艰苦的生活条件下,牢记使命、无私奉献,忠诚地把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带给非洲人民,成为后来者学习的榜样。

1976年,第一批援莫桑比克中国医疗队从成都出发,经过几天辗转,终于抵达莫桑比克。当地的环境和状况比预想中的还要糟。叶政书和杨兰芬所在的太特,并非莫桑比克的中心城市,当地医疗资源极度匮乏,城区只有一个医院四个病房,医院人手不足,百姓生活贫困,多种难题给医疗队队员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叶政书回忆,全队20余人被分为两队,前往两个不同的城市,在当地进行医疗援助、为患者看病的同时,还要培养当地医生。

医疗队队员中有来自各科室的专业医生,但由于单个科室的人数较少,在人手不足时,其他科室的队员就会去当助手,互相帮助。杨兰芬说:“我平日在眼科的工作基本就是看门诊和做手术,做得最多的是白内障手术。在做好本专业工作的同时,如果其他科室有需要,我也会去协助,打个下手。”一人分饰多个角色虽然辛苦,但也让每一次治疗多了一份保障。医院里本地的医生较少,西班牙教会为此派出医疗队援助,中国医疗队队员与他们相处十分融洽,在交流过程中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当时条件没有那么好,但我们带到非洲的医疗设备都是最好的。”杨兰芬说,由于当地医疗物资不足,医疗队所需的医用器材和药物基本都是自备自带,长途跋涉跟随医疗队到非洲。但即使这样,当时一些比较常见的药物也需要医疗队自给自足,比如缺少生理盐水,药剂师就自己配比制作。中国医疗队用坚定的意志战胜了艰苦的环境,圆满完成医疗援助任务。

两年半的援非之行,给医疗队的每一位成员都留下了深刻印象,即使已过去几十年,但大多数第一批援莫桑比克中国医疗队队员看见当年的照片,依旧能记起不少难以忘怀的经历。中国医疗队的前辈们在非洲土地上铺路填坑,让一批接一批年轻的中国医疗队队员可以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挥洒青春和汗水,圆满完成援外任务,平安归来。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周家夷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