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时调查:2024看外贸③ | 浙江:政企合力寻订单稳外贸

2024-01-18 10:37:02 - 消息动态

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中时调查:2024看外贸③ | 浙江:政企合力寻订单稳外贸

练好内功,打好“稳”传统市场、“拓”新兴市场、“调”产业结构的“组合拳”,全力稳固订单和产业关键核心环节,是浙江外贸应对外需走弱、订单不足严峻挑战、保持稳中有进的不二选择。

■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杨益波

在宁波舟山港码头,每天都有数百米长的巨轮不间断地进出港区,装卸码头24小时运转,一片繁忙景象……

港口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忙碌的港口见证着外贸量稳质升。杭州海关的数据显示,2023年1至11月,浙江进出口总值达4.50万亿元,同比增长4.4%;其中,出口3.28万亿元,增长3.5%,出口占全国的15.2%,居全国第2位。

在当前外部环境面临更趋复杂和不确定的背景下,浙江应如何顶住压力保持增长态势?面对原材料、运费、人工上涨等压力,企业又该如何降成本?政府和企业又该如何携手稳订单、破困局?

01

“大单变小单,长单变短单”

林正平所在的外贸公司专业从事汽车配件出口,成立十年来,其一直保持着稳定的发展,年销售额也从当初的100万美元增长到了目前的500万美元。但从去年开始,林正平感到手上的订单在减少,“大单变小单,长单变短单。”

眼下在浙江,外贸企业特别是大多数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都或多或少面临着市场份额缩减、汇率波动影响财务稳定性、成本上升、遭遇贸易壁垒等问题,但最大的问题还是订单不足。

“原材料、人工费用、海运费年年上涨,产品出厂价也就跟着水涨船高。”林正平说,一个标准的40尺货柜,从宁波或上海的港口到美国洛杉矶长滩港口,运费原来是2000美元,现在已经涨到5000美元左右,压缩了很多的利润空间。

在忧心于各类成本上涨的同时,浙江外贸企业还存在“有单不敢接”的无奈。

去年以来,我国外贸整体实现稳定增长,但压力不容忽视。浙江虽然维持了外贸增长态势,但尚处于恢复状态。

“但从这个月开始,公司资金周转方面会相对好些。”在杭州从事了七年外贸出口生意的陈心苗说,此前没有订单的时候,公司压力很大,只能通过贷款和收租金维持着。在2023年底,他和同事赴美国参加行业展会,接了几个订单。“对企业来说,眼下最重要的是活下去,然后再去想怎么活得好。”

02

满世界抢订单,政企合力破困局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虽然外贸行业感受到了“阵阵寒意”,但有着“四千精神”的浙江外贸人并没有灰心,反而动作更加频繁。

叶志勇是宁波腾陵科技有限公司的负责人,2023年,他的大部分时间是在飞机上度过的。2022年12月,宁波率先开展“百团千企万人拓市场”行动,由此拉开了浙江“千团万企拓市场增订单”行动的序幕,叶志勇也随团飞赴德国、法国接订单。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3年12月10日,浙江共有2709个团组赴境外参展、开展经贸洽谈和招商推介等商务活动,联动企业15384家次、31485人次,达成意向订单超1820亿元。

1月2日,元旦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宁波在全国率先公布自办展会的详细方案。2024年,宁波将举办66个境外自办展会,横跨欧美、东南亚、中东等地,目标则是“甬通全球”。

走出去,天地宽。浙江外贸发展的信心,就藏在外贸人满世界跑展会、寻客户和抢订单的步履中。

没有订单找订单,成本高了就想办法降成本。2022年以来,围绕减负纾困,浙江从融资成本、信保费率、汇率避险、支付手续费、提升海铁联运能力、用电用能、落实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等方面,打出政策“组合拳”,帮助企业降成本。

1月10日,在义乌铁路口岸,一批装载着90个标准箱货物的服装鞋帽玩具“抵港直装”专列缓缓驶出,驶往宁波舟山港。2023年7月,义乌海铁联运班列成功实现出口货物“抵港直装”模式,推动出口贸易便利化实现新突破。

而对受困于运费上涨等因素的外贸企业,浙江要求金融机构不盲目惜贷、抽贷、断贷、压贷,交通等部门则推动国资路段货车优惠、国际标准集装箱车辆优惠等政策落地。随着各项举措落地,浙江外贸企业降本成效逐步显现。

企业也在努力。“我们能做的就是加强和客户的沟通与交流,增强双方的互相信任和理解,同时,积极寻找新的工厂,降低产品成本,提高服务水平,稳定客户的情绪和心态。”在林正平看来,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机遇仍在。

“困难毕竟是暂时的,各方面也都在努力改善,感觉今年外贸发展会比2023年好些,至少是持平。”这是包括林正平在内的很多浙江外贸人的心声,他们希望今年政府或者行业协会能多组织一些展会,让企业有更多“请进来、走出去”的机会,以便寻找更多的商机。

03

打好“稳、拓、调”的“组合拳”

在宁波李立电器有限公司,生产线满负荷运转,一批批水泵被组装、测试、包装发往海外市场。产品出口俄罗斯、伊朗、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备受当地青睐。作为一家专业从事水泵和压力开关生产与研发的企业,他们的信心来自于不断满足客户需求和自主创新,凝聚的是持续研发、精益求精和舍得投入。

“日常生活中的咖啡渣、秸秆、瓜子壳等废弃材料都是可以循环再利用的,在我们的技术合作与创新下,这些材料变成了可应用于生产制造端的绿色原材料,所生产的产品非常受国外客户的认可和欢迎。”宁波艾森饰品有限公司销售经理栾思义说:“之所以作出这样的发展选择,一方面,是为助力绿色环保、实现‘双碳’目标贡献企业力量,另一方面,是以技术创新为支撑,在满足国外客户要求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总是能拨云见日。

绍兴一家主要出口非洲市场的面料企业,这几年生产线实现了智能化改造。“我们每个月都会开发上千个花样,增加海外抢单竞争力,生产线保持满负荷运作。”企业负责人称,2023年其公司出口总额突破2500万美元。而宁波固特美道具有限公司自2023年积极开拓RCEP成员国、“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及新兴市场,目前海外订单已排到今年6月底。

练好内功,打好“稳”传统市场、“拓”新兴市场、“调”产业结构的“组合拳”,全力稳固订单和产业关键核心环节,是浙江外贸应对外需走弱、订单不足严峻挑战、保持稳中有进的不二选择。

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浙江在新兴市场持续发力,1-11月对东盟、中东、拉美和非洲分别进出口6317.4亿元、5276.1亿元、4673.6亿元和3463.9亿元,合计增长8.0%,拉动浙江进出口增长3.4个百分点。同期,浙江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出口1.63万亿元,增长10.1%,占浙江出口的49.7%,出口增长贡献率为134.7%。

04

“一带一路”给外贸带来

新的发展空间

2023年以来,浙江举全省之力帮助外贸企业拓市场、增订单、调结构,支持跨境电商、市场采购、海外仓等外贸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帮助众多民营外贸企业渡过难关。

2023年前11个月,浙江外贸进出口实绩企业10.8万家,增加7.8%,其中,民营企业进出口3.61万亿元,增长7.2%,占全省进出口比重为80.3%,民营企业主导地位持续巩固。

宁波市博士联谊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方建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经济复苏、新兴产业技术发展、商业模式创新、“一带一路”新兴市场的拓展等,都会给外贸带来新的发展空间。“但世界经济的不稳定、新兴科技特别是产业技术和数字技术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巨大挑战,以及部分国家对我国经济的打压,也是需要企业积极应对的。”

方建新建议广大外贸企业,第一,要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形成多点发展态势。第二,要加快外贸产品转型升级,跟上国际产业技术进步的步伐。第三,要创新营销模式,利用新兴数字技术创新商业模式。第四,要积极设立海外营销网络体系,设立海外仓、直销点等,以破解外商对企业营销体系的压制。第五,国家和各级政府要积极培育和引导发展商贸配套中介和咨询服务业,形成完善的高水平商贸服务体系,以支撑外贸企业健康发展。

浙江省国际经济贸易学会副会长、浙江大学经济学教授陆菁也建议,面对中小微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政府要积极支持企业转型升级,也要有耐心,给企业缓冲的时间。在外贸形势并不稳定的当下,为企业提供更好的营商环境。

本文图片来源:摄图网

中时调查:2024看外贸③ | 浙江:政企合力寻订单稳外贸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