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辅具,买还是租?

2024-01-18 16:00:22 - 北京晚报

“一区一中心、一街一站点、社区全覆盖。”在本市日前发布的《关于全面推进康复辅助器具社区租赁服务工作方案》中,提出了这一2025年将要实现的目标。

事实上,早在2019年,石景山区便率先开展康复辅助器具社区租赁服务试点工作。数年过去,记者探访当时的示范点位,却发现辅具租赁存在“不叫座”的尴尬局面。康复辅具到底谁在用,有什么需求?新一轮推广中,还应细致调研、精准对接,避免面面俱到、成本过高导致难以为继。

市场

旗舰店可租产品缩水

老年辅具,买还是租?

西五环外的杨庄路北侧,一栋黄色小楼上方“石景山区康复辅助器具租赁服务旗舰店”的大字招牌十分醒目。

公开资料显示,2019年石景山区申报成为国家康复辅助器具社区租赁服务试点地区,2020年启动试运营。根据当时出台的相关办法,高龄、低收入、重度失能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可享受租金补贴。如果长期租赁,产生的费用超过产品本身价值,实行“转租为售”,将产品直接交给老人。试点期间,区民政部门委托第三方运营商,依托养老服务驿站、温馨家园等载体,陆续搭建了“1平台、2家旗舰店、90家店中店”的服务网络。

杨庄路上这栋小楼,定位便是“旗舰店”。据2021年多篇报道,老人在此不但可以租赁产品,还能体验康复器具、康复项目,俨然成了口口相传的“养老胜地”。

仅仅过了两年多,这里已十分冷清,大厅划为租赁区和售卖区。店员介绍,售卖区的护理床、血糖仪、较高级的电动轮椅等,均只能售卖,不提供租赁。“租赁区的东西可以租,也可以直接买。”

记者看到,可供租赁的辅具数量寥寥,只有一些拐杖、助行器以及数款轮椅。价格方面,拐杖前三天免费,第四天开始每天10元,一周需要归还。而拐杖本身售价也只在百元左右,店员称,租拐杖的几乎没有,“需要的就直接买一个了。”

轮椅租赁也是前三天免费,第四天开始每天30至50元,并需缴纳800元押金。可供出租的几款轮椅,价格为七八百元至千元左右。店员介绍,租轮椅的倒是偶尔会有一些需求,“主要是卧床老人、行动不便的老人出个门,比如去趟医院,临时用一下。要是用几个月或者更长时间,也都自己买了。”

店中店租赁设备撤出

自“旗舰店”向东南,约4公里外是依翠园北社区养老服务驿站。这里于2020年10月开始运营,定位是90家“店中店”之一。

同样在两年多前的报道中,该“店中店”还是一片热闹繁忙的场景,吸氢吸氧、中频电疗等区域,前来体验的老人座无虚席。但如今记者在店内未能发现相关辅具设备,工作人员正忙着整理打扫,房间显得有些空荡。

“机器吗?已经撤掉了。”听到记者询问租赁事宜,驿站人员指着一面墙体介绍,“当时就在这边摆了氧舱,还有吸氢的设备,老人可以体验。但说实话后来没有太大反响,公司产生不了效益,设备继续放在这儿意义不大,2022年就陆续撤出了。”

“我们外面一直摆放着两部轮椅,但放了很长时间,也没有人问过,你还是第一个来问的。”他表示,如果居民实在有租赁需求,可以做个登记,留下联系方式,由驿站工作人员代为与运营公司沟通对接。

观察

自发消费市场未形成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北京市60岁以上老年常住人口达465.1万,其中重度失能失智老年人26.5万人。

这样庞大的目标受众,辅具租赁业务似乎应该很有市场,为何经营缩水甚至“撤摊”?驿站工作人员分析,体验类的康复项目,如吸氢吸氧,一次费用为200元,即便扣除补贴,老人仍需支付一定比例,这就存在消费门槛。更重要的是,老人会询问一些项目有什么好处。“很多时候市场是需要‘教育’的,有些老人其实挺能接受日常保养。但商家不配备专门的服务人员,说说东西好在哪里,讲讲养生知识,只将设备摆放进来,就很难维持。”

至于辅助器具,据他观察,老人需要的辅具仍以自己购买为主。“便宜的没有必要租,贵的相应一天租赁费也不少,还要缴纳押金。对于社会保障‘兜底’人员,可以通过补贴的形式给予推介。对普通居民来说,适应人群还是比较少,挑选余地也不大。”

记者梳理以往报道发现,辅助器具租赁更多用于适老化改造、家庭照护床位等场景,多由社区工作人员发现,并帮助有需求的人群精准适配。在申请资质与一系列补贴优惠过后,这些辅具往往相当于“送”给他们使用,尚未形成普通人群的自发消费市场。

需求

“临时用、售价高”更好租

家住东城区的李阿姨,多年来悉心照顾着患脑梗后遗症的老伴王大爷。入冬以来,王大爷基本不再下楼,需要理发时,有附近驿站的工作人员上门服务。每天吃完饭,老人会被搀扶到椅子上坐会儿,累了就进屋躺下。

王大爷身形魁梧,每次起身,需要家里聘请的保姆来搀扶,李阿姨从旁协助。床边摆放着一辆轮椅,是儿媳带她去医疗器械店选购的。“就选最大号的,复杂功能都不要。”

说到辅具租赁,李阿姨摇摇头,“不选择,租的东西谁都用,心理上不太接受,就愿意买回来自己用。”记者发现,类似想法在老人间普遍存在,向身体健康的老人提及租护理床,对方通常下意识就问,“那床之前睡过谁呀?”

除了观念,还有实际情况的约束,李阿姨回忆,驿站工作人员其实推荐过护理床,有电动功能,装起来费用也不高。但家里地方小,老伴的卧室如果再放一张床,就没有走路的空间了,除非将王大爷使用的双人床替换成护理床。问题是,老伴并非完全无法移动。“平时还能稍微伸伸胳膊腿,借助外力翻个身。他需要地方宽敞,怎么舒服怎么来。护理床空间不够,动弹一下都会很拘束。”

近年来,安女士照顾着瘫痪的母亲,老人已经不认识人,长期插着尿管。安女士认为,这种情况下更换护理床的意义不大。“想法是好的,但像护理床、轮椅、助听器这些,老人一旦开始用,多半是要长期用下去的,有需求的家庭会好好挑选一个适合自己的。”

她设想,租赁更多应针对“临时”场景,例如爬楼机、轮椅相搭配,辅助居家老人偶尔出行。或者“短期、昂贵”的产品,“直白点说,比如老人之前住院,最后一段日子接到家里。为了让老人尽量舒适些,又不造成闲置,租张好点的床过渡一下,也是有可能的。”本报记者魏婧文并摄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