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文学的跨界破圈:茅盾文学周成为“嘉年华”|文化观察
封面新闻记者张杰浙江乌镇摄影报道
在全媒体时代,文学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也迎来难得的机遇。面对五光十色、令人应接不暇的信息洪流,文学创作者和传播者应该如何自处?是以不变应万变,还是主动了解媒体融合时代的种种特征,了解当下媒介传播特性并加以借鉴利用?
在技术迅速迭代、媒介不断变化的今天,如何致力于让文学与现实产生更多、更紧密的关联,实现拓界、破圈传播,将光芒照亮更多的人,也获得更大的影响力,也是文学界乃至相关人士高度关注的课题。
从11月16日持续到11月20日的茅盾文学周期间,多场围绕文学创作和产业发展开展的活动也在桐乡乌镇逐一展开。“茅盾文学周”整合多方资源,努力放大“茅盾文学奖之夜”溢出效应,实现文学破圈、跨界传播,积极推动文学走向大众,为营造“让文学照亮生活”的气氛,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在乌镇的街头,随处可见都是茅盾文学周的相关活动推介。相关的阅读亭、签售会也都与茅奖密切相关。在这个江南水乡古镇,随处都可以与全国文坛的名家大咖偶遇。
11月17日晚,在古老的乌镇,寒冷的冬夜,作为“2023中国文学盛典系列活动”之一,“新时代文学跨界传播论坛”在乌镇举行。来自文学、出版、互联网短视频平台等多个领域的人士,在论坛上分享交流、讨论文学跨界如何可能,以及破圈给文学带来的意义。现场还启动了新时代文学数字传播计划,旨在助力新时代文学多形式表达、多渠道传播,让广大读者发现更多优秀作品,让广大作家找到更多理想读者。
新技术传媒生态为文学扩大影响力提供燃料
在参加本次论坛之前,有一位青年作家找到李敬泽,诉说自己很焦虑,因为他只会写小说,不会也不懂如何跨界破圈。对于这样的困惑,李敬泽用《西游记》里唐僧与孙悟空之间的角色分工来说明他的观点。在打妖除怪的过程中,唐僧在圈内,孙悟空在圈外。“一个人为自己划定边界,全力以赴做好一件事,可能是必要的。我告诉这位因自己只会写小说而苦恼的青年作家,只会写小说并不是你的缺点。如果你能全力以赴写小说,然后写出好的作品来,这是你的本事。”
站在“新时代文学跨界传播论坛”上,李敬泽说,任何一种值得珍视的人类成就,都需要创造者为自己划定边界、然后各自发挥长处,全力以赴。“我们现在拥有着日益丰富的强大的新技术传播生态。作为文化生产的重要环节,他们能发挥自己的优势,为文学获得更大影响力提供燃料。当然,作为专注于写作的作家,你也要对世界的变化要保持足够敏感,发挥独有的创造力。”
“文学应该向着鲜活的生活敞开,让所有的人们都能进来”
在本次论坛上,获得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的五位获奖作家,也分别上台做主旨演讲,分享了他们各自的看法。《雪山大地》作者杨志军认为,面对“破圈跨界”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既要看到它在传播推广方面的优势,也要看到它催人浮躁的一面。作家和作品可以出圈,但作家不可以把“破圈”当作自己的写作目的。
《宝水》作者乔叶提到她一直很喜欢的一句话,“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她也细细琢磨了,为什么这句话能打动她,“我想是跟两个‘无尽’有关。在生活的广阔场域里处处都有文学。文学中有大生活,生活中有大文学。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文学。哪里有人性的光芒闪耀,哪里就有文学。文学应该向着鲜活的生活敞开,让所有的人们都能进来。”
在刘亮程书写的所有文字中,风声是最独特的声音。当刘亮程离开村庄在异乡开始写作时,满脑子响彻的便是故乡小村庄的风声。“我的长篇小说《捎话》是一场自西域历史深处刮来的大风,《本巴》是从梦中刮到白天将梦与醒连为一体的长风,我最早的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以家乡为原型创作,在这本畅销二十多年的书中,每一段文字中都有风声。”他说,大地上一场一场的风刮停后,属于文学的风开始刮起来。每一场或长或短的写作,都如一场风,吹醒文字里的万物。这也是文学拓展边界的一种形式。
“影视剧青睐有新意的文学母本,不是格式化的作品”
孙甘露回忆了《千里江山图》的“破圈”经历,《千里江山图》获得茅奖后在上海书展首次举行了面向公众的分享会,上海文艺出版社也在融合出版、影视版权和版权推广中有所尝试,不断试水破圈融合方式,陆续开发电子书、音视频产品、影视剧等多元衍生品,同时策划“红色剧本杀”等活动。同名广播剧也与读者见面。电视剧、舞台剧等其他影视改编版本也在酝酿之中。
东西是较早实现文学作品改编的作家之一,他认为创作者必须分清楚小说与影视剧本是两种不同文体,它们既各美其美又美美与共。小说可以搭影视改编的顺风车,却又要保持文学的理想追求。“一心为影视改编写出的作品不一定能改编,而不是为了改编影视剧而写出的小说被改编的机率反而可能更大。因为影视剧青睐的是有新意的文学母本,而不是格式化的作品。文学的破圈最终都建立在写作的创新与突破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