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设未来公园社区、全龄友好包容社会……推进首批25个未来公园社区建设 新建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27个

2023-02-18 08:30:00 - 红星新闻

转自:成都商报

如何建设未来公园社区、全龄友好包容社会……推进首批25个未来公园社区建设 新建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27个

■成都将新建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27个,推进“15分钟养老服务圈”建设

■2023年计划改造老旧院落616个,加装电梯1500台,惠及居民约7万余户

■确保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3万人以上,确保全市就业形势保持稳定……

2023年,成都将为“一老一小”及特殊困难群体做哪些民生实事?成都市民政局机关党委书记杨运江在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专场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23年,成都将围绕提质“幸福城”,以“改革提升年”为主线,继续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呈现幸福友好场景。

落实好民政领域

八项民生实事

2023年,成都将新建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27个,推进“15分钟养老服务圈”建设;有意愿且符合条件的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保持100%;建设9个未成年人保护示范镇(街道)和3个未成年人保护阵地;空巢独居老年人适老化改造1万户;开展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打造示范社区23个,服务覆盖老年人口3.5万名;建设老年人助餐点100个、开放型复合型养老机构30个,进一步完善便民利民的15分钟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生活圈,提升周边社区老年人养老品质;推进殡葬工作向惠民殡葬和绿色殡葬转变,建设便民治丧厅10个;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全年建成社区康复站点157个以上,覆盖全市60%以上的镇(街道)。

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

成都将开展儿童友好单位试点,启动4个儿童友好试点医院、5个儿童友好试点学校、5个儿童友好试点公园、5个儿童友好图书馆建设。组织开展成都市儿童友好示范社区评选,评选23个儿童友好优秀社区,进一步推进789个儿童友好社区建设;大力发展普惠优先、形式多样的社区托育服务,增加社区托育服务供给,支持新建、改扩建普惠性托位,2023年实现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3.67个;开展示范性托育机构建设,市级示范性托育机构创建不少于10家。

强化特殊群体关爱服务

成都将开展特殊困难群体巡访关爱行动,促进关爱巡访提质增效;持续建设和完善小区道路、居住绿地、配套公共设施、居住建筑、停车场(库)等范围的无障碍设施,推动老旧小区增设电梯不少于1500台;加强对残疾人托养工作的指导,确保2023年符合条件的残疾人托养服务覆盖率达到60%,持续做好成都市残疾人集中托养(崇州)中心入住、运维相关工作。

杨运江表示,全龄友好包容社会营建工程推进组将继续聚焦“一老一小”和特殊群体,持续推进全龄友好包容社会建设,把柔性关照渗透到城市规建管运各个环节中,把人文关怀落实到衣食住行育教医养每个细微处,建立全龄化的管理友好、推进全龄化的硬件友好、促进全龄化的服务友好、发展全龄化的文化友好,彰显成都“全龄共享·友善公益”城市气质,让每一个生活工作在成都的人都能感受到城市的温度、社会的温暖。

未来公园社区

共建共治共享积极招引市场主体参与共建

今年成都将怎样推进未来公园社区建设?成都市委社治委副主任雷科在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专场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今年将在去年工作基础上,以全面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持续推进首批25个未来公园社区建设,同时新启动建设一批未来公园社区,重点在“三个做优做强”重点片区及环城生态公园周边布局新点位、打造新场景。

在建设未来公园社区过程中,成都将秉持“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动员全社会共创发展机会、共建美好社区、共享幸福生活,努力让市场投资者拥有更多的发展机遇,让城市治理参与者拥有更好的展示舞台,让新老市民拥有更加美好的生活体验。

同时,成都将积极招引市场主体参与共建,吸引战略投资者和城市综合运营商开展全方位长周期战略合作,推行未来公园社区规划、建设、管理、运营和治理一体化实施,打造功能布局均衡、产业特色鲜明、空间尺度宜人、人城境业和谐的新型城市功能单元。

在建设中还将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参与共治,以未来公园社区建设为纽带培育社区共同体意识,推动广大市民、社会团体、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未来公园社区发展治理,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区共同体。

此外,成都将积极推动幸福生活全体市民共享,精准对接居民需求,加快发展覆盖养老、教育、健康、家政等民生领域的线上线下服务,着力构建满足全龄全时全域人群需求的社区综合服务体系,营造“生态融合、健康医养、人文教育、建筑空间、绿色出行、休闲消费、创新创业、智慧智能、共建共治共享”等九大高品质现代化生活场景,把未来公园社区的发展愿景转化为市民幸福美好生活的真切体验和全社会对成都幸福城建设的价值认同。

提升人居环境

计划改造老旧院落616个,加装电梯1500台

2023年,成都市在推动城市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提升人居环境方面有哪些重点举措?成都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二级巡视员李涌在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专场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截至目前,成都累计推进片区有机更新项目81个,完成老旧小区改造5546个,显著改善了居民居住环境,提升了旧城区功能品质。下一步,成都市住建局将围绕“三个做优做强”“四大结构调整”重点部署,推进城市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工程。

成都将聚焦产业转型升级,围绕24个重点片区加快推进片区更新,激活旧城发展动能。按照“三个做优做强”重点部署,创新优化城市更新政策和技术标准,加快推动华西坝、省体职院、四圣祠等101个片区更新,结合老旧市场片区、低效工业用房集中区域的疏解腾退,实施“腾笼换鸟”或迭代升级,为高能级、创新型产业以及新兴商业、生活性服务业等新产业新业态提供更多载体空间。

同时,聚焦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推进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消除安全隐患,筑牢安全底线。坚守底线思维,坚决统筹发展和安全,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聚焦群众“急难愁盼”,以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为抓手,包装推进一批兜底性民生性改造项目,全力消除安全、环境、稳定等重点突出隐患,前瞻性布局新兴产业,实现“改造一片旧城,惠及一方群众,带活一地产业”,2023年计划改造果堰、快活片区等城中村11个,棚户区10个。

成都还将聚焦提升宜居品质,深入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增进市民福祉。坚持以民生需求为导向,以配套完善为重点,注重全龄友好、关怀“一老一小”,整合利用院落、社区各类空间和资源,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服务圈,高标准、高效率、高品质分类实施老旧小区改造,2023年计划改造老旧院落616个,加装电梯1500台,惠及居民约7万余户。协同建设养老、教育、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430个,新建充电桩5万个。

确保就业稳定

确保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3万人以上

2023年,成都将采取哪些举措来稳就业?在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专场新闻发布会上,成都市人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亓国荣表示,2023年,成都市人社局将着力在“稳岗位、促对接、强帮扶、提能力”上下功夫,确保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3万人以上,确保全市就业形势保持稳定。

亓国荣表示,2023年,成都市人社局将进一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持续释放稳企稳岗政策效应。同时,健全服务体系促对接,实施提升公共就业服务质量工程,加快整合线上线下公共人力资源市场平台和资源,进一步强化“宜业成都”线上平台,广泛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等系列公共就业服务活动,让企业招工和群众求职更方便、更快捷。

亓国荣表示,2023年,成都将紧盯重点群体强帮扶。据了解,成都户籍高校毕业生超过7万人,在蓉高校毕业生预计突破33万人,再创历史新高,新增就业压力持续加大。成都市人社局将联动教育部门在高校毕业生离校前,大规模、高频次开展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活动,“送政策、送岗位、送服务”,提高初次就业率;针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开展就业服务攻坚行动,促进其尽快就业;同时加强岗位筹集,确保全年筹集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不少于30万个。此外,成都还将扎实做好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等群体就业帮扶工作,兑现“不挑不选、2个工作日实现就业”的承诺。

在强化就业培训提能力方面,成都将实施就业能力提升行动,结合企业用工需求和劳动者求职意愿,开展品牌班、订制班培训;结合乡村振兴,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打造和培育一批促进就业效果显著的劳务培训品牌,力争全年完成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5万人次以上。

健全社会保障

推进个人养老金先行试点鼓励企业建立企业年金

2023年,成都如何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亓国荣在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专场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23年,成都市人社局将紧紧围绕“老有所养、失有所助、伤有所保”,稳步落实社会保险领域各项改革任务,加快推进社会保险扩面提质,切实增强市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稳妥推进各项改革试点工作。成都将积极推进个人养老金先行试点,让更多有需求的群众了解和参与到个人养老金制度中来。按照国家、省统一安排,有序规范推进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国家试点,将更多群体纳入职业伤害保障范围,切实为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保驾护航。稳步扩大企业年金覆盖面,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企业年金。

持续推动社会保险人人享有。具体来看,成都将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善部门间数据共享机制,聚焦新开办和未参保“两类企业”,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建筑领域从业人员、被征地农民、困难人员“四类群体”,分类施策、精准扩面,将更多群体纳入到社会保障制度中来。同时,按时足额发放社保待遇,按照国家、省统一部署落实待遇调整机制。

成都还将优化完善网厅、手机端、自助终端3大类线上经办平台功能,让企业和群众办事更加便捷。加快社保经办服务温馨化建设,优化“预约办”“承诺办”“延时办”等服务,为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帮办代办全程服务,做好高龄、重病、空巢等重点群体上门服务,切实以“无感服务”提升企业和群众的“有感体验”。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彭惊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