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酒与中国外交官 |《茅台传》连载④

2024-02-14 08:01:23 - 酒业内参

来源:吴晓波频道

在梳理茅台酒厂早期历史的时候,有两个谜团一度让我有点费解。

其一,它的价格一直维持在超出同时代购买能力的水准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景象,到底哪一个群体是它的消费主力?

茅台酒与中国外交官 |《茅台传》连载④

1973年北京糖业烟酒商品牌价表,茅台酒的进货价要高于西凤酒、汾酒

其二,自1952年以来,茅台酒厂一直坚守“质量本位”,从来保持着高粮耗、高品质的酿造工艺,这又是如何做到的?

尤其是第二点,最为耐人寻味。

在整个计划经济年代,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几乎所有的政府和企业事业单位都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打倒”、清算和批斗,正常的管理体系遭到自毁性的破坏。很多工厂,常年处在“停产闹革命”的状态,连生产制造都无法维持,质量管理更是无从谈起。

而茅台酒厂却似乎是一个“孤岛”般的存在。

你很难用企业经营者的主观意志来解释这一现象——事实上,他们也多次发生过动摇。所以,一定有一股“神秘”而难以挑战的外部力量在支撑着茅台酒厂的“质量本位”战略,那么,它又是什么呢?

在深入调研之后,我发现,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与中国的外交事业有着很奇妙的联系。

茅台酒第一次在外交舞台上大放异彩,是在1954年4月的日内瓦会议上。

此前的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议签订。当时苏联、中国、美国、英国、法国以及其他十多个相关国家,在日内瓦召开了为期三个月的会议,讨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中国委派周恩来为团长,组成了一支最高级别的代表团。这是一次重要会议,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与会中的不少国家当时还没有跟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为了亲和各国领袖,细心的周总理带去了两个中国礼物,一个是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以下简称《梁祝》),另一个就是茅台酒。

担任中国代表团新闻办公厅主任的熊向晖有一段很有趣的回忆。

外国人对《梁祝》完全不了解,熊向晖组织人写了十多页的英文说明书,周总理看到后很不满意,说,“这就是一个党八股,谁会为看一部电影读那么长的说明书?你只要写一行字:‘请你欣赏一部彩色歌剧影片---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熊向晖觉得没把握,总理说:“你照这么办,保你万无一失,如果输了,我输一瓶茅台酒给你。”熊向晖依计行事。果然大受欢迎。最后是总理奖励了熊向晖一瓶茅台酒。

相比有点文化隔膜的《梁祝》,茅台酒就不需要写任何“说明书”了,一杯烈酒入口,宾主热情燃起,很快成了日内瓦最受欢迎的中国产品。有一次,总理设宴款待英国首相希思和南斯拉夫总统铁托,两位政治家对茅台酒赞不绝口,到宴会结束的时候,竟不约而同地伸手去拿桌上的那瓶已经快喝光了的酒。

会议期间,美国喜剧明星卓别林专程来日内瓦拜访周总理,总理请他看《梁祝》、喝茅台。卓别林很喜欢《梁祝》,说电影很具有民族性,而民族性就是世界性,至于茅台酒,酒量惊人的卓别林说,“它以后会成为我的嗜好。”

茅台酒与中国外交官 |《茅台传》连载④

在茅台酒厂采访首席勾兑师王刚,他的父亲就是当年给尼克松勾酒的王道远

在为期三个月的漫长会议期间,周恩来捭阖纵横,展现出令人惊叹的外交才华,西方媒体评论:“苏联人把外交变成了科学,中国人把外交变成艺术。”中国在这次会议上实现了全部的外交任务,归国后,周总理在总结会上风趣的说,“这次日内瓦的成功,离不开两个‘台’”。“两台外交”成为当代中国外交的一则佳话。

自此以后,茅台酒成为外交部接待各国元首和使节的最高规格用酒。它如同一个极特殊的“液体媒介”,在不同的年代和时刻,成为国家礼节的一部分。在这个意义上,“醴”回到了千年前的“禮”(礼)的本义。

外交部礼宾司原司长鲁培新在回忆文章中说:“1963年我进入礼宾司时,基本上招待外宾的宴会都用茅台酒,50年代,我想也应该是这样。”

茅台酒与中国外交官 |《茅台传》连载④

1959年,茅台酒包装现场

资深外交官、曾出任古巴和秘鲁大使的陈久长对茅台酒的外交作用说得更具体:

茅台在中国外交中的使用是很频繁的,国际外交界比较高层的官员都知道茅台,“MOUTAI”成了大家共同的语言和词汇,很多大使都会说这个词,对他们来说是外来语,但也是一个世界语……他们未必记得在中国使馆吃过鱼翅、海参等高档食品,但唯独茅台,他们一辈子都记忆犹新。从这个角度,茅台成了中国文化的象征。喝过中国使馆的茅台酒,就算有点私交了,最少有茅台酒作为话题。

我有一个不知是否合理的推测:在所有的行政官吏中,外交官是最为矜持和需要保持理性的一类人,要让他们彼此之间亲密起来或打开心扉,是极其困难的事情。而烈性的茅台酒则似乎起到了奇妙的“卸妆”效果,五十多度的酒精能够让人们在最短的时间里冲破理性的控制,放松世俗的矜持和防范。在国际关系十分复杂和微妙的日内瓦会议,周总理用[梁祝]展现中国的柔和与优雅,用茅台酒卸去了领袖们的意识形态盔甲。

中国的外交部门用茅台酒为交际的媒介,似乎正是继承了总理的这个极隐晦而聪明的策略。外交官们相聚一堂,几杯茅台下肚后,几乎人人都会不由自主的快乐起来,言语神态和举止的外包装很快被抛之云外。而茅台酒的香味又极其独特,令人牵挂而难以忘却,当喝过它的外交官们再次相聚的时候,便又会重新回到愉悦的“茅台时间”。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