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后首日,“600号”咨询门诊接诊焦虑学生:如何尽快恢复上班上学状态?

2024-02-18 18:40:30 - 媒体滚动

转自:上观新闻

节后首日,“600号”咨询门诊接诊焦虑学生:如何尽快恢复上班上学状态?

快乐的春节长假刚刚过完,而对于更多学生而言,寒假也“余额不足”了。各位同学的寒假是如何过的?加入了“人从众𠈌”的旅行,还是在家吃零食、打游戏、看剧?或者依旧整天忙碌,在题海中继续学习?

返校、开学的日程表被排满,但值得注意的是,节后第一天,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心理咨询门诊就来了几位焦虑的“学生族”。他们说,原以为自己在寒假后会精神抖擞、满血复活,谁知第一天返校就觉得注意力不集中、不停打哈欠、全身无力。更焦急的家长在老师的建议下,带着孩子来到了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医师乔颖告诉记者,原来,这是“假期综合征”在作怪。

假期综合征是指长假后,生活习惯难以立刻调整的状态,通常是由假期中不规律的生活方式导致的,如过度疲劳、过度放松、暴饮暴食等。表现主要包括疲惫、无食欲、无法集中精力、易怒、焦虑、无助感等。

“其实,无论是学生还是上班族,都可能有诸如此类的疑惑:休息几天后怎么反而更提不起劲了?是不是生病了?”乔颖说,“其实大家不必紧张,该阶段的表现只是一种不适应的状态,并不是疾病。”

不过,为何一部分人群会出现假期综合征?乔颖说,从心理学角度而言,主要由两大因素造成——

第一,动力定型。平日里全身心忙于学习的学生,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动力定型”。这是一种条件反射,即在一定时间的“训练下”,身体和大脑形成了惯性。在这种惯性的带动下,脑力和体力的消耗会减少,可以事半功倍。反之,想要改变这种惯性,或者新增其他动力定型,则需要消耗相当多的能量。因此,当产生“学习惯性”的学生进入“松散惯性”时,会相对容易;但要从“松散惯性”重新转变为令人烦恼的“学习惯性”时,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了。

第二,心理防御。这是一种通过将自己不愿面对的、不认同的、被压抑的、不愉快的负性情绪转换成一些躯体症状,来远离现实中给自己带来不良情绪的事物,以保护自己的机制。“这种机制往往是在潜意识状态下运行的,一般不会被个体感知。”乔颖解释,就像假期过后,学生们往往不愿意再次面对紧张繁忙的学习环境,而上班族也难以很好应对工作。“这种不可避免的抗拒既可表现为情绪上的不愉快,也可表现为躯体上的各类不适。因此,此时出现的各种身体症状并不是生病,而是“身体语言”。

面对目前的状态,大家可以做些什么呢?乔颖给出如下建议——

第一,尽快调整作息,放松大脑。快速恢复体力的最佳方法是补足睡眠。开学开工后,要做到早睡早起、起居有序。尤其对于学生而言,放学后应早些回家,尽量早些完成作业,减少熬夜;入睡有困难时,可伴随轻音乐,闭上双眼做深呼吸,也可以适当进行按摩,让身体更好放松。睡前洗热水澡、泡脚或喝热牛奶都有助于睡眠。

第二,调整饮食,清理肠胃。春节期间,许多市民吃得比较油腻,肠胃负担重。因此要注意调整饮食结构,如定时饮食,恢复正常的一日三餐,多吃新鲜蔬果等清淡食物,让已经“不堪重负”的胃肠得到休息。假期中,市民们面对屏幕的时间肯定较平时更多,可适当多食用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如菠菜、胡萝卜等,减少视觉疲劳。

第三,适度运动,缓解压力。运动不仅能缓解压力,还能促进睡眠。尽管学习忙碌,学生可以在课间或双休日开展喜欢的运动,如慢跑、游泳、羽毛球等,让疲劳的身体得到积极、有效的休息,更有活力地开展学习和生活。

第四,长假后学习强度不宜过大,适当犒劳自己。长假后应循序渐进,先把必要的学习任务完成,家长不要给孩子太大压力,避免出现焦虑、抑郁等问题;孩子需要给自己一个角色转换的缓冲期。制定“学习日作息表”是不错的选择,将后续一段时间的学习任务按照重要度排序,将学习分成一个个小目标,每完成一个目标时,就用喜欢的方式奖赏一下自己。此外,还可以设想一整年需要达成的学习计划,用自己树立的学习目标打气,重新激发学习热情。

第五,与他人积极交流。可以加强与朋友、家人的沟通,用真诚的交流来共同面对一时的低谷状态。同时,给予自己一定的心理暗示,提醒假期结束了,要早点进入上班上学状态。当然,如果始终无法进行自我调节,应尽快寻求医生的帮助。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