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应该是多方共赢的生态圈
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陈宪:
园区应该是多方共赢的生态圈
马玉宝:无论是国家级园区还是省市级园区,都是发展产业的重要抓手,当前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园区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的重要作用?
陈宪:园区现在已经是城市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承担着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以及新兴产业发展的任务。园区不拘一格,小到一个街区,或者大到城市的一个部分,都可以把它看成是一个生态,一个人类经济活动的主体。
马玉宝:您也提到,很多园区欠缺的不是资金和人才,而是一个利益各方多赢的生态圈,我们可以如何具象化这个生态圈?一个良好的生态圈应该是什么样的?
陈宪:园区的生态,可以跟自然界做一个类比。比如企业就是这个生态里的物种,其中有头部企业,在它们周围,则是一些“腰部”企业,比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同时还有一些产业的上下游配套企业,最终形成链主和链属。产业链之外,同时还应该集成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这样的生态,在上海、在深圳都有很多,比如以腾讯、华为等企业为主的产业构建,都是一个大企业串联起整个的产业生态,而园区就是重要承载。
马玉宝: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是成都的功能定位之一,我们怎么看待成都在发展先进制造业方面的机遇和挑战?
陈宪:一方面,成都有很好的工业基础,随着“制造强市”的推进,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已迈上万亿级,而要更进一步的话,就应形成更多的头部企业。对于园区发展来说,也应该扭住大企业,引育“镇园之宝”,支持企业链式聚集、融通发展,通过大项目和企业的联动,聚力形成新的产业和产业链,同时引入更多的创投,做“从0到1”的基础研究和前沿孵化,做到有特色、有企业,产业才能有未来。
马玉宝:当前成都也正在推进“立园满园”行动,园区对于一座城市的发展意味着什么?
陈宪:城市的产业应该有互补和分工,园区也是如此。通过产业园区之间的资源共享、市场互通、技术协同和人才流动,可以实现区域经济的整体提升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这是推动园区发展的题中之义。在实践中,需要注重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相结合,强化政策支持和市场导向,发挥不同主体的优势,在产业的协同中,促进不同产业园区之间的合作、共享和联动,坚持市场化原则,推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从改革创新、先进制造到园区发展,均是与高质量发展息息相关的热词。从上海经验到成都行动,改革如何深入推进、先进制造业怎样突破……聚焦这些热点话题,本期首席访谈,成都传媒集团首席评论员、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评论员马玉宝专访了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陈宪和上海市浦东改革与发展研究院研究室主任游德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