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痛经、月经量过多,警惕子宫腺肌症
如果你痛经进行性加重,或月经量过多,要警惕是否患了子宫腺肌症。子宫腺肌症是育龄期女性常见的一种妇科疾病,是正常的子宫内膜跑到子宫肌层内,随着月经周期的变化,异位的子宫内膜也会生长、脱落,但无法排出,滞留在子宫肌层,就形成子宫腺肌症。子宫腺肌症可发生于生育期任何年龄,以30~50岁经产妇多见。
一、子宫腺肌症的病因
子宫腺肌症的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以下多种因素有关:
雌激素水平:长期受雌激素的刺激,导致内分泌失调,卵巢功能异常,从而诱发子宫腺肌症。雌激素是一种对子宫腺肌症发生起重要作用的激素,高雌激素水平可能促使肌肉细胞增殖和纤维化,从而形成子宫腺肌症。此外,卵巢功能紊乱或早衰可能导致雌激素分泌不足,进而也可能诱发子宫腺肌症。
手术史:多次人工流产、刮宫、剖宫产等子宫手术,会对子宫造成刺激或损伤,可能导致子宫内膜炎症或使子宫内膜碎片带入子宫肌层,从而增加子宫腺肌症的发病率。
生殖道阻塞:患有先天性或后天性疾病导致生殖道堵塞,使经血不能够外流,会引起子宫腺肌症。
年龄因素:子宫腺肌症一般出现在青中年妇女身上,30岁至50岁的女性更为常见。随着年龄的增长,卵巢功能逐渐衰退,有可能导致机体的激素水平紊乱,诱发子宫腺肌症。特别是进入围绝经期之后,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导致子宫腺肌症的发生。
遗传因素:若家族成员中携带子宫腺肌症的致病基因,其后代患此病的概率通常会增加。
炎症反应:慢性子宫炎症可以导致子宫肌层的改变和退化,使得异位的子宫内膜组织更容易生长并形成腺肌病灶。
免疫机制异常:免疫细胞的异常反应和免疫调节失衡,可能导致子宫内膜异位组织的增殖和炎症反应,从而诱发子宫腺肌症。
基底细胞增生:若子宫内膜的基底细胞出现增生,容易侵蚀子宫肌层,从而形成病变。
不良生活习惯:不注意合理饮食,过多吃含有激素成分的食物,或是熬夜、过度劳累等,都是引发子宫腺肌症的病因之一。
二、子宫腺肌症有什么症状
患者主要表现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以及进行性加重的痛经,有35%子宫腺肌症患者无典型症状。
首先,经量增多。有40%~50%的患者出现此症状,表现为连续数个月经周期中月经量增多,一般大于80ml。这主要与子宫内膜面积增加、子宫肌层纤维增生,使子宫肌层收缩不良、子宫内膜增生等因素有关。其次,经期延长。患者的月经周期基本正常,但是行经时间延长。再次,痛经。呈进行性加重,疼痛多位于下腹、腰骶及盆腔中部,有时可向会阴部、肛门及大腿放射。痛经常于经前一周开始,或在月经来潮时出现,并持续至整个经期。其他患者可能出现与月经周期无关的慢性盆腔痛,不明原因的排卵期出血、性欲减退等。
三、子宫腺肌症如何确诊
第一,在非月经期行妇科检查时,可以摸到子宫呈球形增大,部分病人会有轻微压痛感。子宫明显增大的患者,可以在下腹部摸到增大的包块,质感很硬。
第二,子宫腺肌症患者的B超表现为:子宫增大呈球形,比较饱满,子宫肌层回声不均匀,前壁或者后壁有较明显增厚的现象,子宫局部可以形成包块,但没有明显的包膜,与周边肌层界限不清,内膜前移或者后移,部分内膜显示不清等。
第三,盆腔MRI:子宫内存在界线不清、信号强度低的病灶,T2加强影像可有高信号强度的病灶,内膜与肌层结合区变宽,大于12mm。
第四,血清CA125:多数患者该指标可升高。
四、子宫腺肌症如何治疗
子宫腺肌症目前无法根治。主要是根据有无临床症状、子宫大小、年龄、有无生育要求等综合考虑,给予个体化治疗。
1.随访观察:对于无症状、无生育要求者可随访观察,不需要治疗。
2.药物治疗:口服避孕药、左炔诺酮宫内节育器和地诺孕素是痛经和月经量过多的一线治疗药物;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受体激动剂可作为治疗痛经及月经量增多的二线药物;非甾体抗炎药可以口服或局部应用,缓解痛经症状。
3.手术治疗:对于症状较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且没有生育要求的女性,可以选择手术治疗,包括只移除病灶的保守手术和子宫摘除手术两种,各有利弊。
4.微波消融术:适用于症状较重、药物治疗无效的子宫腺肌症患者,有保留子宫需求的患者,因健康原因无法接受传统手术的患者,希望快速恢复、减少手术创伤的患者。微波消融技术经过多年临床应用,已被证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它在影像设备的精准引导下进行,操作过程可控,术中、术后并发症风险较低。
在治疗时,还要注意定期复查,一般需要每年复查一次,如果发现病情加重,出现子宫增大,出血增多等症状,最好至少每半年复查一次,根据病情变化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