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农村退休教师与他的家庭图书室

2024-12-18 07:00:16 - 媒体滚动

转自:南湖晚报

一位农村退休教师与他的家庭图书室

一位农村退休教师与他的家庭图书室

一位农村退休教师与他的家庭图书室

一位农村退休教师与他的家庭图书室

一位农村退休教师与他的家庭图书室

一位农村退休教师与他的家庭图书室

N晚报记者韩瑜超通讯员朱悍甚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腊八、春节将至,杨霄松正忙着给海宁庆云村的孩子们张罗一场场趣味横生的民俗活动,同时,他坚持免费办了20年的家庭图书室,也将以全新面貌迎接快放寒假的孩子们。

今年69岁的杨霄松是一名农村退休教师,2004年,他自掏腰包将自家一楼的房间腾出来做成家庭图书室,让附近的孩子有地方看书。3年前,他开始建造新家,为了扩大家庭图书室面积,他多掏了25万元,“爆改”后的家庭图书室将在寒假与孩子们见面。

20年前办起家庭图书室

杨霄松退休前是海宁市斜桥镇庆云中心小学的一名教师。2004年,杨霄松家里已经盖起了3层小洋楼,“我是人民教师,就想着要给爱学习的孩子们提供一个读书的好地方,于是就把家里一楼的房间空了出来,大概120平方米。”杨霄松告诉记者,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在得到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后,他就着手搞起了家庭图书室。

说干就干,建个图书室可比想象中的要难,首先就是缺钱。当年,布置图书室的时候,杨霄松几乎利用了周遭一切的可用之材:课桌椅是一面旧的门板、两张拆掉了球网的乒乓桌、一张四方桌,还有许多学校废旧的课桌椅集合起来的;墙面张贴着《中国教育报》《浙江日报》等报纸,营造书香的氛围;至于图书,则花光了他几十年积攒的论文稿费和科研成果奖励,买了大概1000册图书。“我自己平常也喜欢买书藏书,加起来共有2000多册。”杨霄松打趣道,“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

没过多久,图书室就开放了,出乎杨霄松的意料,人气还挺足,得到了众多村里村外小朋友的喜爱。令杨霄松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天,一位收废品的老大爷问杨霄松能不能进去看看书,他一口答应了:“你想读书是好事儿呀!”一来二回,老大爷也成了常客,心怀感激地对杨霄松说:“您可真是位好老师。”

“还有一个冬天的晚上,一位家长赶了6里路带着孩子来家里借书。”杨霄松向记者回忆道。

夕阳红托起农村孩子的七彩童年

日积月累下,杨霄松的家庭图书室升级成了“家庭文化活动室”。寒暑假里辅导作业、抗战胜利纪念日开展红色研学……杨霄松家的空气里总是夹杂着一股浓浓的油墨香,屋里挂满了各类主题联语,老旧的书架上整齐码放着各类报刊书籍,桌面上是孩子们制作的各类手作成品。

杨霄松的乡土传承活动课程颇受孩子的喜爱,有扎扫帚、打泥墙、做篱笆、压草帘子、养蚕等。“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好了,很多小朋友除了学习,一些基本的农技知识都不怎么接触,我开设这些课程的初衷,就是让孩子们能记住乡土劳技和传统文化。”杨霄松说。

近年来,为进一步丰富课程内容,杨霄松还依托家庭文化活动室成立了一家民办非营利机构——海宁市七彩生活之舟工作室。工作室以“引领七彩生活,放飞七彩梦想,领跑健康生活,繁荣乡村文化”为服务宗旨,结合海宁市开展的“春泥计划”“万名学生下社区进村落”等活动,积极争取经费和场地,邀请专家、老师,将暑托班拓展至安全普法教育、中华经典文化传习、爱党爱国红色传承、家务与手工制作等多领域的教育活动。

“一堂课热闹的时候有上百名学生,少则也有近50名。我会根据课程内容进行判断,有些知识低年级的学生确实难以消化,就不会强制给他们灌输。”杨霄松表示,比如孩子们喜欢图文并茂,他就仔细地查找信息,打印图片,收集了抗战、普法、中国梦等20多组不同主题的图文资料。

3年前,杨霄松家的房子拆迁了,再建起一座5层楼的房子,放在他心里第一位的就是为孩子们保留家庭文化活动室。“新房子的底面积只有85平方米,为了在最上面一层做活动室,底面积需要扩大到120平方米。”杨霄松几乎没有犹豫,他多掏了25万元钱,这笔钱也几乎掏空了家底。

多方支持下继续“加油干”

20年来,杨霄松及其家人坚持公益服务,为百姓提供图书借阅7万余册次,义务接待学生6万余人次,开展各类小手牵大手活动700余场次,先后获评全国五好文明家庭、浙江省文化示范户等荣誉。

杨霄松的父母残疾,他说,自己是依靠国家补助免费上学,一直到高中毕业,“我的知识都是党和国家给的,孩子们喜欢读书,我要免费教孩子们。”每当有邻居对杨霄松的行为不理解时,杨霄松都是这么回答的。

二十载春秋公益路,杨霄松要感谢的人有太多太多,“有一位上海的记者,他从报纸上了解到我的故事,4次乘火车专程送来图书,还把他们开会剩下的笔和本子都收集起来给孩子们用。”热心的邻居也拿来小凳子、小桌子支持他,大家的爱心让杨霄松觉得更有干劲,“之前我家的房子要拆迁,在社区的支持下,我把整个图书室都暂时搬到了社区3楼的活动室,这一借就是3年多。”

来自家人的支持给了他最大的动力,杨霄松的爱人退休前是一名村干部,“她很支持我,现在我们活动都是全家总动员,发布信息、主题实施、后勤保障等,每位家庭成员都有明确的分工。”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杨霄松说,他会一直“加油干”,将免费家庭文化活动室办下去,为孩子们尽一份责任。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