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年产破1000万辆,为这个行业带来巨大发展空间→
转自:中国工业报
■中国工业报记者祁晓玲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年产突破1000万辆大关,带动了充换电设施行业快速发展,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充换电服务网络。然而,充电基础设施仍存在布局不够完善、结构不够合理、服务不够均衡、运营不够规范等问题。
图为奥动在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期间展示的“换储充一体”智慧能源服务理念与解决方案。目前,奥动正积极联合中国车企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行业务开发合作,将“换储充一体”方案带入东南亚、中东等地区。
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优势显著
充换电设施的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我国能源的绿色转型。
当前,汽车产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百年变革,新能源汽车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已进入全面市场化发展的新阶段。今年1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正式迈上年度“千万辆级”新台阶,而正是一直以来都保持快速增长态势的市场,给充换电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与机遇。
国家能源局电力司副司长谭洪江表示,近年来,我国充电设施规模不断扩大,服务质量有效提升,智能化水平快速迭代,有效支撑了交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截至2024年10月,我国充电设施规模已达到1188.4万台,同比增长49%。传统能源企业、汽车主机厂、互联网科技公司、充电设备商、停车运营商等多个领域广泛参与,形成了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谭洪江强调,充电基础设施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保障,国家将继续推动充电设施前瞻性创新发展,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与能源电力协同。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充电联盟理事长付炳锋指出,我国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显著的制度优势,国家加强顶层设计,国家能源局积极推动充电设施创新发展,充换电运营商、设备商持续投入,推动我国建成了全球数量最多、覆盖范围最广、服务车型最全面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充换电设施的创新,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我国能源的绿色转型。
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充电桩数量不足、布局不合理、充电时间长、换电标准不统一、成本高和安全性问题等,都是制约充换电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尽管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面临诸多挑战。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副秘书长仝宗旗表示,充电数量不足、布局不合理、充电时间长、换电标准不统一、成本高和安全性问题等,都是制约充换电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首先,充换电服务行业竞争加剧,充电运营设备、零部件领域的利润率被压缩,充换电产业发展需更加注重产业链协同,各充电运营商也开始向上下游进行业务拓展;
其次,新技术、新模式市场化尚存在不确定性,有待市场进一步验证,各运营商应加强对不同场景充电模式的研究,合理配建充换电服务网络;
再次,市场高度重视充电安全,在考虑产业发展的同时还要兼顾安全防护。
仝宗旗建议,未来,我国在充换电领域的政策导向将更加注重分级补贴、充电安全和标准法规建设,进一步细化标准并精准补贴,同时调整地区性奖补政策以贴合当地特点,致力于引导充换电基础设施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换电模式与技术创新
在新时代下,“全液冷超充”已成为高质量的代名词,获得了来自政府、用户和运营商的广泛认可。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充换电技术也在不断进步。目前,充电主要分为交流充电桩和直流充电桩两种类型。交流充电桩功率较小,充电时间较长,适用于家庭和办公场所等慢充场景;直流充电桩功率较大,充电时间较短,适用于公共场所等快充场景。此外,无线充电、智能充电等新技术也在不断涌现,为充换电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蔚来汽车高级副总裁沈裴表示,换电模式的优势在于供电效率高,一般换电仅需3到5分钟,甚至60秒,部分车型可实现两分钟换电,与燃油车加油时间相近。此外,换电模式可以充分利用夜间低谷电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提供电池升级服务,对电池进行深度安全检测。蔚来已在全国建成“7纵6横11大城市群”的高速换电网络,为用户提供超1000万次换电服务,建成了全球最大的换电网络。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智能充电全球业务副总裁彭鹏认为,未来,国家的两大战略新兴产业分别是新能源汽车和新兴电力系统,而这两大新兴战略产业的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根基就是充电基础设施。在新时代下,“全液冷超充”已成为高质量的代名词,获得了来自政府、用户和运营商的广泛认可。彭鹏表示,通过打造无缝覆盖,利用云云协同、车协同、网协同、运营管理协同等技术,实现整个城市、高速服务区、工商业园区无缝的充电桩覆盖,最终为用户、车企、带来不一样的补能体验。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三级职员/教授级高工李斌强调,为规范充换电行业发展,我国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技术标准体系,涵盖基础、动力电池箱、充电系统与设备等多个领域。国家政策也在推动换电技术的快速发展,如《电动中重型卡车共享换电站建设及换电车辆技术规范》团体标准的13个部分已完成,现面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
国家电网智慧车联网平台通过融合“人、车、桩、电网”数据,完成了从满足用户基础充电需求到提供智能化服务的升级,实现了大部分充电桩在夜间用电低谷时段充电,有效“移峰填谷”。平台迈入3.0时代,通过智慧车联网平台智能调控“统建统营”充电桩,精准控制每台充电桩的充电时间和充电功率,确保在满足小区内新能源汽车充电需求的同时,不会造成台区电力负荷过载。
拓展海外市场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推动中国充换电技术、标准与模式走向世界,分享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
仝宗旗表示,我国充电基础设施保有量的持续高增长,离不开政策和市场的双轮驱动,未来,我国在充换电领域的政策导向将会更加注重分级补贴、充电安全和标准法规建设,进一步细化标准并精准补贴,同时调整地区性奖补政策以贴合当地特点,致力于引导充换电基础设施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除了国内市场与政策的利好,我国充换电基础设施产业还在海外市场迎来了新的机遇。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首席代表兼总经理张琳表示,德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当前出现了一些波动,但欧洲一直是全球绿色转型要求最严苛的区域之一。德国通过《充电基础设施总体规划》提出了高达63亿欧元的投资规划,计划到2030年建成100万个公共充电站。中国企业也在积极跟随出海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张琳认为,由于德国能源成本和人工成本较高,新能源汽车尤其是充电桩的发展,将有望成为下一个中德合作的新契机。
广汽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国际业务部负责人许文强认为,补能问题是当前制约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长的重要因素,而东南亚市场的新能源汽车转型则为中国企业带来了宝贵机遇。东南亚市场的竞争格局长期被日系品牌垄断,但近年来中国汽车销量表现抢眼。政策支持是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关键,尽管各国力度有所不同,但泰国、马来西亚等国的政策扶持较强,预计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辆。许文强强调,东南亚市场的市场化水平较低,充电设施主要依赖本土企业进行投资建设和运营,为中国企业提供了更多合作与发展的空间。
付炳锋强调,全行业需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和更加务实的合作,推动行业实现新的跨越。付炳锋建议,继续聚焦以下重点工作:
第一,加快技术创新,攻克大功率快充、无线充电、智能换电等关键技术瓶颈,注重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应用,提升用户充换电体验;
第二,推动标准建设,进一步完善包括设备、接口、安全以及服务在内的全链条标准体系,为行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第三,深化跨行业协同,推动“车网互动”“充储结合”“车能协同”等发展模式,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第四,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推动中国充换电技术、标准与模式走向世界,分享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
支付宝(杭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蚂蚁集团支付宝车生活总经理韩振威提出,面对新形势与新变化,支付宝将充分发挥既有优势,不仅提供超级服务入口,而且还能通过实现手机终端互通与多节点服务触达,打造车主高质量充电新体验,基于用户需求来提供跨场景的补能支付服务,助力品牌实现用户和订单的双增长。
新能源汽车充换电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为我国交通领域的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重要支撑,也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未来,各方将继续携手共进,共同构建智慧的补能服务生态体系,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迈向新的高度。
审核:余早早
责编:左宗鑫
编辑:孙菱艺(实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