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思 | 搭子关系真的好吗

2024-12-18 22:00:24 - 中国青年报

转自:中国青年报

小年说:

“吃饭搭子”“工作搭子”“逛街搭子”......“搭子”,成了当下年轻群体里的一个热词。

那么,从长远来看,“搭子”生活,会对我们造成什么深层影响?

推荐给你,静夜思。

搭子关系真的好吗

作者:芒来小姐 编辑:清筠

来源:壹点灵心理

之前看到一个梗:

我的饭搭子走了,燕子,没了你我可怎么活呀!

一石激起千层浪,评论区一片感同身受:

我的午觉搭子走了!跟她一起睡,我的头不痛腰不酸!

我的挨骂搭子马上要走了,好孤独嘤嘤嘤,从此只剩我一个人被领导批……

求一个游戏搭子!我上个搭子考研去了,跟这个大怨种的缘分果真尽了。

“搭子”,成了当下年轻群体里的一个热词。

它指的是,陌生人因某种共同需求结伴的一种新型社交概念。

只要双方兴趣一致,不必深入了解,马上就能结为“搭子”。

一旦需求不一致,可以立刻分道扬镳,没有任何心理包袱。

这样“即取即用”的社交关系,因为“好用”而盛行。

然而从长远来看,搭子关系真的好吗?

“求搭子”的生活,又会对我们造成什么深层影响呢?

01

搭子关系

到底搭些什么?

搭子的出现,使得人们可以将不同的需求分摊给不同的人。

早起上班迟到,有“迟到搭子”,两人凑一块聊聊八卦,挨骂扣薪水都不慌了;

中午吃饭,有“饭搭子”,两人点同一款外卖,还能一起看《甄嬛传》下饭;

它比熟人强一层,比朋友又弱一层。

美国斯坦福大学前社会学系主任马克.格兰诺维特,在文章《弱关系的力量》中,提到四个衡量人际关系的指标:

认识时间长度;对彼此情感强度;亲密信任程度;互惠行为程度。

搭子,认识不久,感情不深,了解不全,偶尔搭伴。

不属于朋友关系,属于“弱关系”。

就像一名网友形容自己的“工作搭子”:上班狗都要聊;下班狗都不理。

其实,搭子并不是现在才有的,它只是很早就存在的、弱关系模式的一种变体。

比如中年人搭伙打麻将,老人搭伴跳广场舞。

以前搭伙、搭伴的人被叫做“伙伴”,现在叫“麻将搭子”、“广场舞搭子”。

为什么“搭子”这个称谓这么受欢迎呢?

因为它精准形容了人的三大需求:

A. 精准陪伴

马斯洛在需求理论中,将各种“生理需求”放在最下层,将“自我实现”放在最上层。

挚友能帮助我们满足自我实现的愿望,但不见得能陪我们吃饭遛娃上厕所;

比起伙伴,搭子更像是“工具人”:精准使用,哪里需要往哪儿搬。

B.更多愉悦

我们可以在网上随随便便“求搭子”,也可以随随便便结束搭子关系。

比如离职了,饭搭子、工作搭子关系就结束了。

就此从彼此的世界中消失,私下也不会有交集。

因此,我们不用为对方的情绪和生活负责,不用给与对方太多,也不用替对方操什么心。

图的就是两个字:开心。

C.信息多元

每一个“搭子”,都能带来一些碎片信息。

工作搭子会告诉你,最近哪个甲方不好搞定;

饭搭子会告诉你,这段时间哪部剧特别火。

各式各样的搭子,带来各式各样的信息,有助于我们扩展视野、多元全面地了解世界。

综上所述:搭子,用过都说好。

但是,如果你想跟搭子聊聊心里话、谈谈原生家庭、疗愈内心创伤、甚至借个钱……

对不起,越界了,您的搭子已下线。

02

搭子关系

缓解了多少孤独?

搭子关系虽然好,但并不能真正让我们生活好起来。

因为搭子的本质,其实是一种对孤独感的自我保护。

《十三邀》中,项飙精准概括了社交分层:

本来多个层次的个体,中间有紧张矛盾关系,但大部分时间应该是整合在一起,可现在是断裂的。

也就是说,个体总是自己跟自己玩,和集体之间出现断层。

搭子,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断层,它使我们融入集体。

但并没有完全融入,因为弱关系无法建立牢固的纽带,随时可能再次断裂。

所以最终呈现出这样的局面:

搭子缓解了我们脱离集体产生的孤独感,但也只是缓解,我们和集体之间仍然是断裂的。

所以,搭子缓解的其实是浅层的孤独,没人陪吃饭的孤独。

但无法缓解更高层次的孤独:

通过另一个人实现自己、提高自己、长久感到安全的孤独。

如果只有搭子关系,就会导致这样的结果:

我们保护自己远离孤独,但感觉不到自己是这个世界的一份子,与集体之间仍然存在隔阂,内心依然压抑着深深的迷茫、不安、焦虑。

心理学习会上,一位老师讲述她的来访者沉迷打赏网红,甚至觉得网红比心理咨询效果更好,让他感到更快乐、更温暖、更被抚慰。

我们分析其中原因,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

网红总是会满足他、取悦他,就像妈妈满足婴儿一样,总是给他好的东西,不会让他看到不好的、难受的部分。

只有搭子的社交,其实跟沉迷网红一样。

可以通过她得到浅层满足,但加深了个体真正的无力感。

我们越来越不愿意去经营一段相处长久、深度共情、可信任、可长期互惠的强关系。

既然可以得到短暂的快乐,谁还会费力去面对关系中那些复杂伤人的部分呢?

然而,经营一段强关系,其实和心理咨询一样,虽然需要承受一些难受的部分,但能带给我们这些好处:

A.拥有一个可以长久陪伴、感情稳固的“孪生兄弟”

科胡特认为,人有追求“孪生自体”的基本需求。

我们生来孤独,因此希望找一个双胞胎兄弟姐妹一般的人,与他结伴在这世上行走,这能真正使我们感到满足、自信、充满力量。

强关系,能够满足这样的需求。

B.加强与世界的链接,更深入地看清自己、看清他人

在不同的搭子身上搜集到的信息,是浅层信息,我们只能浅浅地看到自己和他人。

在同一个人身上挖掘深度信息,得到的却是深层信息,我们可以看透他人和自己。

这份深入的探索,能够帮助我们看到自己的内核,疗愈成长;也能帮助另一个人疗愈创伤。

C.走出自我满足的世界,收获成长与成熟

《群体性孤独》中写道:

“我们时常感到孤独,却又害怕被亲密关系束缚。

数字化的社交关系,恰恰为我们制造了一种幻觉,我们有人陪伴,却无须付出友谊。”

贪恋搭子,其实是贪恋一种沉溺于幻觉中的自我满足。

真正的满足,需要走出自我世界,去经营一段深度友谊,收获一份不可缺少的阅历。

当我们能够进入一段有一定负面、但更真实多元的关系,真正的成长才会发生。

写在最后:

科胡特认为,真正促进自我成长的社交,另一方会满足三种角色:

孪生兄弟角色;

镜子一般照映我们内在感受的角色;

希望自己能成为、但暂时没有成为的理想化角色。

比如我们想当一个很有能力的人,但暂时无法成为,就去找一个很有力量的朋友。

仔细想想,你的搭子,满足了哪一种角色?

如果都没有,那么或许你该考虑经营一段深层关系了。

比如,将投缘的“搭子”发展成志同道合的朋友。

首先,可以增加接触机会,保持不定期见面,增加认识时间长度;

同时,多给予对方共情、并寻求对方的共情,以此来增加情感强度;

然后,分享一些彼此的隐私,感同身受地倾听对方,提高亲密信任程度;

以及,多做一些互惠互利的事情,比如分享零食链接、赠送感兴趣的书、在对方需要时打电话或者赶到对方身边。

就像周国平说的:

解除孤独,只能靠相爱相知的人。

其余的人扰乱了孤独,反而使人更加孤独。

找十个不爱的搭子,不如与一个可爱的人相伴相知。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