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今年完成中国空间站在轨建造 计划实施6次飞行任务

2022-04-18 00:43:30 - 北京青年报

原标题: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国空间站建造进展情况

今年完成中国空间站在轨建造计划实施6次飞行任务

2022年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30周年,也是完成中国空间站建造的决战决胜之年。昨天,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国空间站建造进展情况。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郝淳介绍,今年将完成中国空间站的在轨建造,计划实施包括神舟十四号、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在内的6次飞行任务。

收官

全面突破掌握

空间站建造关键技术

郝淳表示,建造中国空间站,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是实现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重要目标,是建设航天强国、科技强国的重要标志。中国空间站建造分为关键技术验证和建造两个阶段实施,分别规划了6次飞行任务。

其中,关键技术验证阶段主要任务目标是全面突破和掌握空间站建造和运营相关的关键技术。自2020年以来,我国先后成功实施了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天舟二号、天舟三号货运飞船共6次飞行任务,圆满完成了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任务目标,为空间站建造阶段任务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郝淳指出,在关键技术验证阶段,通过6次任务取得了很多成果,全面突破并掌握了空间站建造的关键技术,全面验证了工程各个系统执行后续任务的功能性能,以及系统之间的协调性、匹配性,另外,还检验了工程常态化、高密度实施任务的能力,也积累了丰富的运营管理经验,为空间站建造奠定了坚实基础。

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返回舱安全返回。“神舟十三号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完美收官。”郝淳表示,神舟十三号乘组共在轨飞行183天,创造了中国航天员连续在轨飞行时间的最长纪录。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的生活和工作保障技术得到了全面验证和突破,再生式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技术、大型柔性电池翼可驱动机构技术,还有机械臂辅助舱段转位技术、航天员遥操作交会对接等一系列技术也都得到了突破,为后续空间站的建设攻克了技术难关。

新启

今年完成

空间站在轨建造

随着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圆满完成,工程正式进入空间站建造阶段。根据任务安排,2022年将完成中国空间站的在轨建造,共计划实施6次飞行任务,这6次任务分别是5月发射天舟四号货运飞船;6月发射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3名航天员进驻核心舱并在轨驻留6个月;7月发射空间站问天实验舱,与天和核心舱对接;10月发射梦天实验舱与核心舱对接,之后空间站三舱形成“T”字基本构型,完成中国空间站在轨建造;随后将发射天舟五号货运飞船和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神舟十五号飞行乘组也由3名航天员组成,与神舟十四号航天员在轨轮换后,在轨驻留6个月。

空间站建造完成后,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将是航天员在轨主要的工作场所。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杨宏介绍,两个实验舱里都可以开展密封舱内和密封舱外的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都配置舱内载荷试验机柜和舱外载荷安装平台,也提供了信息、供电和散热等支持和保障措施,可以开展空间科学、空间材料、空间医学以及空间探测等多个领域的试验。

目前,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在地面的研制进展顺利。其中,问天实验舱已经在天津完成了整舱的集成总装、测试和大型试验工作,整装待发;而梦天实验舱目前已在天津完成了相应的集成总装和试验工作,正在开展地面测试,后续还将完成整舱热试验、回归测试等试验工作,正按计划推进。

此外,对于疫情是否推迟空间站完工的问题,郝淳回应称,目前工程研制进度总体受控,不会影响空间站建造计划。

展望

载人航天将从

近地空间走向地月空间

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以后,工程将转入为期十年以上的应用与发展阶段。郝淳介绍,初步计划是每年发射两艘载人飞船和两艘货运飞船。航天员要长期在轨驻留,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并对空间站进行照料和维护。为进一步提升工程的综合能力和技术水平,还将研制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和新一代载人飞船。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和新一代载人飞船的返回舱都可以实现可重复使用,新一代载人飞船将搭载7名航天员,上行和下行载荷能力也得到大幅度提高。同时,还在考虑研发空间站的扩展舱段,为进一步支持在轨科学实验和为航天员的工作及生活创造更好的条件。

此外,在空间站为期十年以上的应用与发展阶段,还将利用空间站舱内安排的科学实验柜和舱外大型载荷设施,开展更大规模的空间研究实验和新技术试验。主要涉及空间生命科学与人体研究、微重力物理科学、空间天文与地球科学、航天新技术等众多领域。明年计划发射我国首个大型空间巡天望远镜,开展广域巡天观测,将在宇宙结构形成和演化、暗物质和暗能量、系外行星与太阳系天体等方面开展前沿科学研究,有望取得一批重大创新成果。

郝淳还透露,中国载人航天也将从近地空间走向地月空间,进而迈向深空。在进行空间站研制建设的同时,我们也开展了载人月球探测关键技术攻关和方案深化论证。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中华民族千年来嫦娥奔月、蟾宫折桂的神话梦想将会成为现实。

“我们还将积极探索载人航天商业化发展模式,吸收社会力量参与空间站建设和运营维护,不断提升空间站综合效益,推动载人航天事业高质量发展。”郝淳说,未来中国空间站还将开展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科学、微重力流体物理、航天技术、航天医学等一大批科学实验和新技术验证,有望在科学探索和应用研究上取得重大成果和突破。相信这些技术会被更多地进行转化,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和国计民生。

关注

神舟十三号

航天员正进行恢复 身心状态很好

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在轨驻留半年,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也创造了多项纪录。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研究员黄伟芬在发布会上介绍,3名航天员在轨飞行期间身体和心理状态良好,目前已返回北京航天城,身心状态很好。

黄伟芬介绍,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在轨驻留期间圆满完成了2次出舱活动、2次太空授课,还有手控遥操作交会对接试验以及航天医学、航天心理学、航天工效学和空间材料科学,共计40余项在轨实验和试验任务,完成了80余项在轨数据收集和分析工作。完成了大量空间站组合体平台巡检测试、设备维护照料以及物资和站务的管理工作,并实施了健康监测、在轨防护锻炼以及在轨训练和演练,完成了大量科普教育等公益视频录制,拍摄了大量图片和视频资料,获取了宝贵和丰富的资料。

“总体来讲,3名航天员在轨飞行期间身体和心理状态良好,协同配合默契、工作紧张有序、生活丰富多彩、任务完成出色,他们经受住了身心考验以及完成任务各方面的能力考验。目前,他们已经返回北京航天城,正在按计划开展返回后恢复工作,他们的身心状态很好。”黄伟芬表示,这次任务的成功实施,进一步验证了我国航天员选拔训练技术的科学有效,同时也表明我国已完全具备了航天员长期飞行驻留保障能力,为后续任务奠定了基础,积累了更为丰富和宝贵的经验。

神舟十四号、十五号

航天员乘组已选定 正在开展相关训练

根据任务安排,2022年6月将发射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之后还将实施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黄伟芬在发布会上透露,按照空间站建造阶段的任务安排,执行2次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乘组已经选定。目前,飞行乘组的身心状态非常好,正在积极开展相关的训练和任务准备。

黄伟芬介绍,神舟十四号和神舟十五号两个乘组都将在轨飞行6个月,将首次实现在轨乘组轮换,实现不间断有人驻留。两个乘组6名航天员将共同在轨驻留5-10天。

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将配合地面完成空间站组装建设工作,从单舱组合体飞行逐步建成三舱组合体飞行状态,在这期间要经历9种组合体构型、5次交会对接、3次分离撤离和2次转位任务;他们将首次进驻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建立载人环境;配合地面开展两舱组合体、三舱组合体、大小机械臂测试,气闸舱出舱相关功能测试等工作;将首次利用气闸舱实施出舱活动;完成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14个机柜解锁、安装等工作。

神舟十五号飞行乘组将计划实施数次出舱活动任务,进行舱内载荷设备组装、测试和调试工作,操控机械臂实施舱外载荷安装;对三舱三船最大构型组合体进行运行管理和维护。两个飞行乘组还将开展科普教育及其他公益活动,按计划开展数十项在轨科学研究的实验和工程技术试验、飞行任务数据资料收集和拍摄;开展在轨健康监测、防护锻炼、在轨训练和演练,以及大量空间站平台巡检测试、设备维护照料、站务和物资管理等工作。

释疑

核心舱在轨运行近一年,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中国空间站设计生命为10年,空间站核心舱组合体已在轨运行近一年,目前状态如何?是否达到预期目标?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杨宏在发布会上介绍,空间站核心舱完成了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任务,达到了预期目的。目前在开展能力评估,进一步挖掘核心舱潜力,提质增效。

神舟十三号飞船顺利返回后,目前在轨的是天和核心舱与天舟三号货运飞船组合体在运行,状态正常,在轨各项运行参数稳定。杨宏表示,核心舱在轨运行将近一年时间里,完成了与两艘载人飞船和两艘货运飞船的交会对接,神舟十二号乘组3个月的驻留和神舟十三号乘组6个月的驻留任务,还开展了出舱活动、机械臂转位货运飞船以及手控遥操作等多项专项任务。在此期间,开展了多项关键技术验证工作,经过评估,结果符合预期,目前功能性能优于设计。

他举例说,神舟十二号和神舟十三号两个乘组驻留期间,天和核心舱的再生生保系统为航天员提供良好的载人环境,满足航天员在轨的物质代谢需求。其中,将航天员排出湿气收集成冷凝水,尿液回收再处理成饮用水和电解制氧,整个水的回收效率优于95%,水利用效率优于83%,均满足指标要求,通过这项技术,大大降低了通过货运飞船上行携带航天员饮用水和氧气的需求量。

目前顺利完成了4次出舱活动,涵盖了舱外电子、机械、管路等典型设备的操作、安装、维修,表明了整个出舱流程、出舱保障以及天地协同均满足要求,为后续空间站建成后的长期运营期间,航天员进行舱外设施的照料、安装和维护维修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空间站长期在轨,如何确保安全稳定运行?

载人航天领域通常将测控通信系统比喻为“看不见的风筝线”。在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风筝”越来越大、“风筝线”越来越多,如何做到精准测量控制、精准“穿针引线”,确保空间站安全稳定运行?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空间站任务总师孙军介绍,他们对空间站平台设备和航天员健康等状态进行全时监测,也对空间环境、空间目标碰撞等情况加强监视和预警,采取必要的规避措施。2022年2月以来,我国已向全世界公布空间站运行轨道,供世界各航天实体进行碰撞预警计算。

孙军表示,神舟十三号乘组创造了中国航天员在轨时长新纪录,未来中国空间站和航天员还将持续长期在轨飞行。根据工程任务规划和科学实验需求,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负责空间站长期运行控制的组织管理和实施工作,采取了多样的措施来保障空间站和航天员在轨安全稳定运行,包括构建完备的地面验证体系,实施严密的组织指挥,精准实施监视控制和稳妥应对空间安全风险等。飞行控制中心调配以中继卫星为主的我国陆海天基测控网,对空间站进行大范围的测控覆盖,每圈都会对空间站进行有效监控。

此外还构建了自动化飞行控制系统,能够对在轨飞行事件进行自动规划和执行,利用数字空间站进行辅助健康管理,可以对故障情况进行智能化诊断,定期对空间站进行“体检”,全面研判健康状态,对异常情况及时进行有效处置,常态化地开展航天员紧急撤离等应急演练,牢牢守住安全底线。

本版文/本报记者 董鑫

任务

今年计划实施6次飞行任务

5月发射天舟四号货运飞船

6月发射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3名航天员进驻核心舱并在轨驻留6个月

7月发射空间站问天实验舱,与天和核心舱对接

10月发射梦天实验舱与核心舱对接,之后空间站三舱形成“T”字基本构型,完成中国空间站在轨建造

随后发射天舟五号货运飞船和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神舟十五号飞行乘组由3名航天员组成,与神舟十四号航天员在轨轮换后,在轨驻留6个月。

明年计划开展广域巡天观测

研制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返回舱可重复使用

研制新一代载人飞船,可搭载7名航天员,上行和下行载荷能力大幅度提高,返回舱可重复使用

研发空间站扩展舱段,为进一步支持在轨科学实验和为航天员的工作和生活创造更好的条件。

明年计划发射首个大型空间巡天望远镜,开展广域巡天观测

在进行空间站研制建设的同时,开展载人月球探测关键技术攻关和方案深化论证,中国载人航天将从近地空间走向地月空间,进而迈向深空。

今日热搜